可能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1、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当前南方祠堂数量比北方多是事实,且南方祠堂大多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北方祠堂、族谱少见的对比非常鲜明。可能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实际上,不管是从祠堂祭祀文化,还是从祠堂的家族文化上来看,北方都是祠堂的发源地,且祠堂鼎盛时期,北方祠堂数量要多于南方。首先说说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议事的场所,更是祖先去世后祭祀的场所,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祠堂正中摆放着大量祖先牌位都是真实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历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鲁国,并逐步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而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祠堂起源于北方。
再从家族文化上来看,祠堂最开始只有皇家、达官贵人才能建设,普通人根本没有实力,更没有权利去建设,后来随着权力逐渐解封,祠堂才在民间兴起,当时祠堂在不同地区,又可称之为家庙、宗祠、家祠等,从这几个称呼上就不难看出,祠堂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更象征着家族荣誉、荣耀,历史上,如果某个人因某件事触犯族规,被逐出宗族,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古代用人都讲究来源、出身,甚至一个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孙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响一生,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当时北方的祠堂数量也很多。
而之所以当下南方祠堂、族谱数量多于北方,则源自历史上北方的多次战乱,以及近现代的某次颜色斗争,历史上北方不仅经历过五胡乱华,还经历过五代十国,更经历过靖康之耻、蒙元政权等,这几次朝代更迭,几乎都上演胡人、蒙人大规模南下,而胡人、蒙人与汉人文化不同,不仅大规模屠杀汉人,也将汉人祠堂破坏殆尽,这种情况下大量汉人渡过长江(衣冠南渡),进入江浙、岭南一带,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广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汉人,而这些南下的汉人不仅带去了大量人口,也带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为了不忘记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来越多。
中国的宗族文化影响深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宗族文化一直贯穿在历史文化之中,到了近代,宗族家族思想仍旧很深入地影响着人们,不过,的家族思想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些年,我们提倡要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宗族文化作为维系家族与社会的一种文化,其中的优秀部分当然是应该传承的,不过,到底何为传承文化呢?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时它能借助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文物、考古遗址、遗存等,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学习,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和价值,就是在传承文化;有时候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非常抽象的,借助一种情感联系建立起来的,比如你从古人或祖辈身上所学习到的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那么,我们转到今天这个话题上来看。修建祠堂对于传承宗族文化来说,是一种物质表现形式,是一种寄托,去除其他因素不谈,是没有什么可指点的,这是丘姓家族对于自己家族文化的一种认同和传承,不过,看了以上金碧辉煌的祠堂,我们可能还有些别的话想讲,当下土地资源稀缺,耕地面积迫近红线,我们提倡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等政策,而祠堂占用了200多亩土地,耗资巨大,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文章TAG:河南有多少祠堂 祠堂 南方 感觉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