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预先失败是什么意思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1、“预先失败”是指我们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是要先假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依据的心理行为。(指出“预先失败”是一种心理行为)人们在任何活动前试图通过专家系统、权威、媒介为自己作出选择,这是一种期待权威、过度依赖的浮躁心态。(分析)“预先失败”预示着现代人整体性地丧失了一种个人自主选择的能力,反映了现代人是一个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无法生存的族群,体现了现代人的焦虑感和无助感。(影响)(185) 2、“预先失败”是指人们过于依赖媒介如“专家指导”的意见,弱化甚至丧失自主选择能力的心理状况。(心理状况)在现代社会,人们由于期待权威,总习惯在任何活动前假定自己是失败者,去参考外界的意见,来主导自己的选择。(原因分析)而事实上,过于依赖媒介或他人而一味跟风折射出人们浮躁的“亚健康”问题,盲目相信“权威”容易导致个人的迷失、焦虑甚至伤害。(影响)(156)

预先失败是什么意思

2,理解题的作答技巧

一、理解题的命题形式对于这一类题型而言,出题往往会给出材料中的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然后要求谈谈理解/认识/看法或者阐释意思等等之类的,如:例1: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例2:“给定资料4”中陈博士表示了对我国陷入“人口诅咒”陷阱的担忧。请结合“给定资料3-4”,试对这里的“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15分)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例3: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例4:根据材料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分)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例5: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例6:“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例7:“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理解题的作答技巧

3,2018年国考申论词句分析题详解有哪些

2018年国考申论词句分析题详解(1) 词句分析其实可以细分为词和句的分析,本文就将词与句分开介绍,以巩固对此类题型答题思路的理解与掌握。一、词的分析  词的分析即对材料中提及的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词的理解解释,或对一些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剖析。  (一)真题回顾  1.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3.“给定材料4”中陈博士表示了对我国陷入“人口诅咒”陷阱的担忧,结合给定材料3和4,试对这里的“人口诅咒”做一个全面的解释。(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二)题型判断  1.题干判断标准:理解,解释,阐释......(某一具有特殊意思的词语/短语)的内含,含义或意思。要揭示词语背后的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等  2.常见作答要求:往往常出现准确,简明或全面,准确的字眼。  3.出题形式参照:一般为第一题的第二小问,偶尔出现在第二题之中,字数较少。  (三)答题思路  1.答题步骤:概括+引申  其中,概括是指把给定材料中与题干相关的直接信息找出来并进行归纳概括,引申则是指对词语相关的表现,原因,影响,对策展开说明。  2.答题形式:  可直接列点作答,也可通过关联词进行连接,连词成句进行解释,着重注意采分点。  (四)例题参考  例: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参考解析:“死海”是指由于污染和人为因素破坏,渤海面临物种锐减、赤潮频发等海洋灾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命力无法恢复,渔民失去谋生的机会,渤海丧失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因此应全面规划保护

2018年国考申论词句分析题详解有哪些

4,评价类观点题和理解类题目的辨析

区别一:审题干信息和题目要求。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区别,从外在生理特征便可以进行区分,这些就是“显性区别”。同样,一般来说理解类的题目,也称为词句分析,往往涉及到对一些名词、短语或者句子的理解。题干设问大多为“谈谈对XX的理解”、“XX是什么意思或含义”等。如“死海”是什么意思?“预先失败”的含义?对“人口诅咒”进行全面解释?谈谈对“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的理解?等等。评价类的题目往往会让考生对一个观点进行评价,设问多以“谈谈你的见解”为特点。所以,只要能够先确定是理解类的题目,剩余的基本上可以划到评价类的范畴。这类做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是对做题实操还是有帮助的。而评价类的题目既有现象评价,也有观点评价,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区分。观点类的评价题又细分为观点正确、支持该观点,如“韩剧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作为正方第一辩手进行发言”就是典型,通过审题也比较容易区分;观点评价还有反驳观点,即该观点是错误的,如“反驳网友A 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道德失范)”,通过审题便知是反驳,表态度就是该观点是错误的,这类题目也好区分;最后一类就是该观点是正确的情况,这类题目最难,因为评价类的题目中涉及到一句话与观点类中(观点正确)的评价,都是观点正确,难就难在开头怎么破题?
提起申论,很多人对理解类和评价类这两种题型会感到头疼,一方面是材料相对较为分散、复杂,另一方面就是答题逻辑和答案的梳理也比较繁琐。甚至有时候会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下面吴老师就结合课堂教学的经验,给各位正在备考的学员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些题目的理解和思考,以期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这两类题目的共同点都是属于综合分析的范畴,基本上都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进行思考,在分析环节都要结合材料进行有关要素的解读,如原因、问题、影响、对策或者结论等,这些只要紧密结合材料进行提炼、梳理即可,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尤其是在开篇破题环节有时候会出现难以把握的情况。 区别一:审题干信息和题目要求。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区别,从外在生理特征便可以进行区分,这些就是“显性区别”。同样,一般来说理解类的题目,也称为词句分析,往往涉及到对一些名词、短语或者句子的理解。题干设问大多为“谈谈对xx的理解”、“xx是什么意思或含义”等。如“死海”是什么意思?“预先失败”的含义?对“人口诅咒”进行全面解释?谈谈对“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的理解?等等。评价类的题目往往会让考生对一个观点进行评价,设问多以“谈谈你的见解”为特点。所以,只要能够先确定是理解类的题目,剩余的基本上可以划到评价类的范畴。这类做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是对做题实操还是有帮助的。 而评价类的题目既有现象评价,也有观点评价,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区分。观点类的评价题又细分为观点正确、支持该观点,如“韩剧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作为正方第一辩手进行发言”就是典型,通过审题也比较容易区分;观点评价还有反驳观点,即该观点是错误的,如“反驳网友a 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道德失范)”,通过审题便知是反驳,表态度就是该观点是错误的,这类题目也好区分;最后一类就是该观点是正确的情况,这类题目最难,因为评价类的题目中涉及到一句话与观点类中(观点正确)的评价,都是观点正确,难就难在开头怎么破题? 区别二:表达的意思有深、浅之分。 有些学员会反馈说是只要听到“观点正确”就是表态度,听到“观点明确”就是解释说明,我认为这类过于绝对的说法有待商榷,综合分析本身就是考查考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解读能力的,单单凭借这类词汇就草率的下结论并不是很稳妥。这时候就要看两类题型,即观点类(该观点为正确的情况)和理解类(为一句话的情况)在表述上会存在着深层次和浅层次之别。 理解类的往往是“话里有话”“犹抱琵琶半遮面”,命题特点是“说一半、留一半”,这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对隐藏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解读,所以其作答思路为表层含义加上引申含义,这个“引申”其实就是在提示考生在作答时候要尤为注意。如“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一看这句话貌似有点“反常识”,那结合前后文很快就知道其实作者是话里有话、是有“弦外之音”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作者真正用意的琢磨和分析,才能进行比较精准的把握。 而观点类的(该观点正确的情况)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存在抽象一说,绝大多数都很直白,不存在遮遮掩掩的情况,可谓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你不需要再解释,只需要表明态度是支持是反对还是辩证等即可。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你需要亮明你自己的观点态度;再如“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这句话也是隐藏着作者自己的终极观点,即“(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所以表态度即可。

5,申论小题解题思路词语解释题怎么破

本帖最后由 theresacai 于 16-11-8 11:46 编辑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含义!含义!含义!怎么写啊?怎么回答啊?这是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的一道题目。对于解释概念,词语的含义,这一类型的题目,我想大家都会和我有同样的反应---整个人顿时处于灰暗当中,不能自拔......哈哈哈~不用害怕,米子来帮你。我们以刚才那道题为例,来说说词语解释题的套路......上一期的内容也有说到,做申论的题目,首先要审题!审题!审题!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范围:资料4关键词:预先失败要求:准确、全面字数、分数:200+10(200字,字数还算多,内容可以3-4句。)词语解释题的解题思路1.审题2.拆分关键词:预先+失败3.锁定前后1-3段4找出主体名词:心理问题词语解释的结构:***是***,我们要找到的是后面的名词:“预先失败”是一种心理状况。5.找出原因和结果当然,这穿插在其中的用到的方法还有结构分析法。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内容。材料四:暑期来临,日益升温的“报班热”让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假期变得紧张而忙碌。不少家长“跟风”,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等。荧屏上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大战愈演愈烈,多家卫视相继播出相亲或者交友类节目,一轮“相亲热”席卷荧屏。近年来,媒体选秀节目从未冷却,从“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到各行各业、各种角色纷纷“选秀”,“选秀热”进入了全面开花阶段。一股“全民养生”的热潮炙浪逼人。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见诸各种媒体,名目繁多的养生书籍充斥图书市场。养生,已成为人们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并以一股强大的磁力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此外还有集资热、股票基金热、买房热、文凭热等,常常是一风未止一风又起。[cai1]?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cai2]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第一句讲跟风严重,第二句讲后果。?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象,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cai3]的窘况。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cai4]的讨论引向深入。?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cai5],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个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比如,我们去买衣服,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买什么衣服,选什么品牌,完全由个人的喜好所决定。但是,在今天,任何购买行为都已经深深地和各种各样的广告连接在了一起。广告,无形中就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指导系统”。事实上,广告无意于担当这一功能,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世界中,它确实为现代人提供了辨别和追寻自己需要的物品的中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也成为现代人自我辨认的一种曲折的形式。[cai6]这无疑会对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cai7]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世界的全部信息,就只能想象性地获得这种信息──这就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媒介的依赖。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规模的形式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cai8]斯图亚特霍尔曾这样描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给大众提供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在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多样变迁的同时,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破碎、凌乱和神秘,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种破碎、凌乱和神秘。大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之中。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大众媒介承担了一个“专家指导系统”的角色。一时间,所谓的养生专家“走红”各家电视台;隔夜水可以还阳养肾、活吃泥鳅可以治病……几乎最时髦的养生术,都是以对科学主义的文化体系进行颠覆甚至戏弄为前提的。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冲动背后,则是人们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公众的生活知识,总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得,于是许多人也就把大众媒介专家作为自己生活方向的指路人。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cai1]现象说明,可以忽略[cai2]文章讨论的重点[cai3]在关键词的前后本段找答案。但是这三段中,没有表达出“失败”,所以继续往下找。[cai4]这句在引出下文,为什么下文要说的是心理问题,因为上句说的正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可得上一句所说的是心理问题、心理状况。[cai5]“前”与“预先”相呼应→解释“预先”。[cai6]举例[cai7]后果→“失败”的解释[cai8]对跟风的解释。下面可以略读。在这道题里面,先找出重点词。再把重点词串联在一起就是答案。词语解释的答题结构:解释+原因+后果(意义或者影响)参考答案:“预先失败”是指人们在做任何活动之前,预先设定自己是失败者,从而过分依赖指导意见的心理状况。由于个人的无意义感,觉得生活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使得人们在活动前必须参照各种指导意见,过分跟风,从而弱化甚至丧失了人们对自主选择能力,一旦离开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中。它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6,国考申论考试评价类观点题和理解类题目的辨析方式是什么样的

国考申论一般是四个大题,总共五个小题。会涉及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应用文写作题、大作文写作题这五种题型。点击查看国考考试内容题型分类:(1)对多种做法、观点的归纳;例题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例题2:给定资料中包含了“使人们无担忧的维护社会正义”的多种举措,其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理念,请你对这两种理念分别加以简述,字数不超过400字。(2)对观点的理由进行归纳例题1:给定资料中指出,“不能把内涝的板子都打到排水管道的身上”,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此观点的理由所在。例题2:在关于有奖让座的问题上,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请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总结赞成者和反对者的各自理由。(3)概括两种不同的观点并谈看法例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材料中有两种不同倾向性的观点,请对这两种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超过500.
2020年国考申论备考:评价类(观点)题和理解类题目的辨析提起申论,很多人对理解类和评价类这两种题型会感到头疼,一方面是材料相对较为分散、复杂,另一方面就是答题逻辑和答案的梳理也比较繁琐。甚至有时候会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下面吴老师就结合课堂教学的经验,给各位正在备考的学员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些题目的理解和思考,以期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这两类题目的共同点都是属于综合分析的范畴,基本上都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进行思考,在分析环节都要结合材料进行有关要素的解读,如原因、问题、影响、对策或者结论等,这些只要紧密结合材料进行提炼、梳理即可,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尤其是在开篇破题环节有时候会出现难以把握的情况。区别一:审题干信息和题目要求。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区别,从外在生理特征便可以进行区分,这些就是“显性区别”。同样,一般来说理解类的题目,也称为词句分析,往往涉及到对一些名词、短语或者句子的理解。题干设问大多为“谈谈对XX的理解”、“XX是什么意思或含义”等。如“死海”是什么意思?“预先失败”的含义?对“人口诅咒”进行全面解释?谈谈对“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的理解?等等。评价类的题目往往会让考生对一个观点进行评价,设问多以“谈谈你的见解”为特点。所以,只要能够先确定是理解类的题目,剩余的基本上可以划到评价类的范畴。这类做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是对做题实操还是有帮助的。而评价类的题目既有现象评价,也有观点评价,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区分。观点类的评价题又细分为观点正确、支持该观点,如“韩剧的风靡无损于我们的文化自尊,作为正方第一辩手进行发言”就是典型,通过审题也比较容易区分;观点评价还有反驳观点,即该观点是错误的,如“反驳网友A 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道德失范)”,通过审题便知是反驳,表态度就是该观点是错误的,这类题目也好区分;最后一类就是该观点是正确的情况,这类题目最难,因为评价类的题目中涉及到一句话与观点类中(观点正确)的评价,都是观点正确,难就难在开头怎么破题?区别二:表达的意思有深、浅之分。有些学员会反馈说是只要听到“观点正确”就是表态度,听到“观点明确”就是解释说明,我认为这类过于绝对的说法有待商榷,综合分析本身就是考查考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解读能力的,单单凭借这类词汇就草率的下结论并不是很稳妥。这时候就要看两类题型,即观点类(该观点为正确的情况)和理解类(为一句话的情况)在表述上会存在着深层次和浅层次之别。理解类的往往是“话里有话”“犹抱琵琶半遮面”,命题特点是“说一半、留一半”,这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对隐藏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解读,所以其作答思路为表层含义加上引申含义,这个“引申”其实就是在提示考生在作答时候要尤为注意。如“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一看这句话貌似有点“反常识”,那结合前后文很快就知道其实作者是话里有话、是有“弦外之音”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作者真正用意的琢磨和分析,才能进行比较精准的把握。而观点类的(该观点正确的情况)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存在抽象一说,绝大多数都很直白,不存在遮遮掩掩的情况,可谓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你不需要再解释,只需要表明态度是支持是反对还是辩证等即可。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你需要亮明你自己的观点态度;再如“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这句话也是隐藏着作者自己的终极观点,即“(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所以表态度即可。
2020年国考申论备考:评价类(观点)题和理解类题目的辨析提起申论,很多人对理解类和评价类这两种题型会感到头疼,一方面是材料相对较为分散、复杂,另一方面就是答题逻辑和答案的梳理也比较繁琐。甚至有时候会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下面吴老师就结合课堂教学的经验,给各位正在备考的学员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些题目的理解和思考,以期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这两类题目的共同点都是属于综合分析的范畴,基本上都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进行思考,在分析环节都要结合材料进行有关要素的解读,如原因、问题、影响、对策或者结论等,这些只要紧密结合材料进行提炼、梳理即可,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尤其是在开篇破题环节有时候会出现难以把握的情况。区别一:审题干信息和题目要求。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区别,从外在生理特征便可以进行区分,这些就是“显性区别”。同样,一般来说理解类的题目,也称为词句分析,往往涉及到对一些名词、短语或者句子的理解。题干设问大多为“谈谈对XX的理解”、“XX是什么意思或含义”等。如“死海”是什么意思?“预先失败”的含义?对“人口诅咒”进行全面解释?谈谈对“我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的理解?等等。评价类的题目往往会让考生对一个观点进行评价,设问多以“谈谈你的见解”为特点。所以,只要能够先确定是理解类的题目,剩余的基本上可以划到评价类的范畴

文章TAG:预先  失败  是什么  什么  预先失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