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从知识观上看: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结论性,新课程强调的知识观是动态生成的,特别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增加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这样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点、思维交会点,思考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2、从过程观看:传统教学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变成了陪衬;新课程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突出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碰撞、升华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样教师的预设就需要从文本的解读、学情研究出发,为具体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学生可能的思维触角做准备,增加了不确定性。教师预设的宽度明显增加了。 3、从教学设计观看: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刚性的、静态的封闭型的,学生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是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没发言权,学生的活动是配合教师的需要。教师预设好流程,课堂按教学流程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多维、多向、动态的,教师、学生、教学情景都是教学资源,因此教学预设是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
一个新,一个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示范课,也多次参加评课。每一次听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课教得怎样,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甚至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精雕细刻。而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使预设的教学程序固定化。有些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安排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但只是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越过“雷池”。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以课堂上的学情为转移,而是以教师设计的教案为转移。 笔者以为,重视教学设计无可厚非,但精雕细刻却大可不必,课堂上也无须死抠课前设计的教案。一堂课在大的环节上应该合理安排,力求清晰,但如果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甚至天衣无缝,必然会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精雕细刻”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还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闪失”。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意志,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听任教师的摆布,虽然也不乏思维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教师的课堂操作服务。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架势,把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各种手段强加给学生,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这样的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根本不能沉下心来,深入文本,独立思考,更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其教学设计决不是用连环套似的操作程序来控制学生,而是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是一种宏观调控。它只需在总体上构建合理的框架,并明确师生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而具体过程则留待课堂上灵活处理。它必须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填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应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情。事实上,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在课前根本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便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改变“既定方针”。你若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分享课堂控制权,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这样的课必然充满“悬念”,甚至会发生“意外”。可以说,一堂毫无“悬念”即完全按照精雕细刻的教案施教的课不能看作成功的课。 诚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如何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作出即时判断和处理,对放开学生手脚后难以避免的过头现象适时纠偏,尤其是在发生“意外”时处惊不变,驾驭得当。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文课程标准》正在使语文教学发生根本的变革,这一变革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教师的角色转换。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尽快走出封闭、狭隘、垄断的阴影。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指导的作用,还可以从学生各具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中受到启示,得到新的收获,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从有利于教师的“教”转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从注重操作转向注重调控,从不变转向可变。

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文章TAG:新课程  课程  教学  课程改革  新课程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