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说粤语(比如很多上了年纪的潮汕人与客家人,还是一些来广东工作的外省人);但是70%广东人都会粤语。我是广东人,首先说明一点是我们广东广府人一般自己讲所谓的粤语就是叫白话,外省人才把广东话叫粤语,%以上的广东人会说粤语,同时粤语在香港、澳门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新西兰的第二大语言。

1、如何看待广东人对粤语的执着?

如何看待广东人对粤语的执着

什么国人都觉得是广东人对于自己母语的态度是执着???其实广东人真的很包容了。个人觉得国人对广东人太苛刻了,非广东人到了广东,人家没要求你们非得学着说广东话,反而是广东人为了迎合国人,方便沟通,学好了普通话。你身在广东,人家广东人是主,你是客,主对客这种包容态度应该是没得说的了吧。你们还非要强迫人家舍弃自己的母语,只能说普通话,

2、广东话(粤语)的发源地是在广东哪里呢?

广东话(粤语)的发源地是在广东哪里呢

揭穿封开是广信治所的伪说一、广信”文化:关于家乡历史的建构近几十年来,很多地方都竞相争夺一些地域标签与文化符号,不仅争夺历史名人的祖籍、出生地、活动地、坟墓所在地,典型的例子如曹操、李白、杨贵妃、袁崇焕、刘三姐等;也有不少抢夺与恢复古地名、地标的情况,如襄阳、赤壁、华容道等。这些争议可能或多或少与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乡土认同情结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能为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并通过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途径推动地方经济等,

因此,争夺这些文化符号将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政治资本与社会效应等,其背后实质上是地方经济、政治等多种利益的博弈。“广信”之源聚讼不已近几十年来,两广地方政府与学界围绕着“广信”这一文化符号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广信”的历史依据是它曾是两汉时期交阯刺史部(后为交州)以及汉魏六朝时期苍梧郡的治所,因它在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核心地位,故被誉为“岭南文化古都”、“广府首府”等。

出于此,“广信”可谓是一个相当优质的“地域标签”与“文化符号”,谁拥有它,谁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但学界对苍梧郡广信县治所故址聚讼不已,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广西梧州说”与“广东封开说”,还有人为调和二说而提出折衷的见解。我们首先看看历代史籍传统的说法——“广西梧州说”,“广信”之得名,当因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岭南地区“广布恩信”。

根据《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地理典籍资料,皆认为汉代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区,后代众多学者均对此无异议,然而1947年,罗香林先生率先提出“广东封川说”,认为“现在广东的封川,就是汉代苍梧郡治的广信”。1952年广东政区进行调整,封川县与开建县合并为封开县,“封川说”自然也就成为“封开说”,

自1980年代以来,“广东封开说”得到进一步阐发,以广东学者陈乃良先生与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为首,组织多位学者考察与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明确提出“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岭南文化古都”的观点,得到多家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及不少学术论著的采纳。但两广也有不少学者的质疑“广东封开说”这一观点,广西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专家学者们纷纷通过检讨史料、证以实物,再次肯定了“广西梧州说”,

平心而论,罗香林先生提出的观点并不准确,但也没有完全错(靠点边),因为汉代苍梧郡广信县境确实包括今天封开县部分地域,但这不等于封川县是汉广信县治所。根本原因是由于汉唐间苍梧郡政区变动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后世不同学者又撷取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才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局,以严肃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根据笔者的考证研究,认为前面两种说法都有待补充,后世争论苍梧郡广信县治实根源于隋朝时期。

两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广信县一直为苍梧郡治所,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分广州地置成州,辖苍梧、梁信二郡,并析苍梧郡东部置梁信郡、析广信县东部地置梁信县,梁信县为梁信郡治所。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隋朝立即着手调整陈朝故地的州郡县,十年成州改为封州,治梁信县,苍梧郡广信县改名为苍梧县,属静州;开皇十八年(598)封州州治梁信县改为封川县。


文章TAG:粤语  广东  执着  看待  广东人粤语怎么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