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三国演义》中的神话,让我们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从对阵许禇的战斗中,马超和赵云两人的表现基本上是旗鼓相当,在三国诸位猛将中,赵云参加战斗次数最多,一共是38次;赵云的胜绩最多,共有35次;赵云杀死敌方将领人数最多,有名有姓的是22人(还不包括长坂坡斩杀曹军四十余名将领);赵云受到敌方夹攻或者围殴的次数最多,共有5次;赵云生擒敌将的数目最多,共活捉了4人;赵云救护主君的次数最多,救公孙瓒1次,救刘备3次,救阿斗2次。

1、洛阳真的是乱世的选择吗?

洛阳真的是乱世的选择吗

提问不准确,应该是洛阳包括河南,本是不太适合建都的地方。所以建都、迁都河南的王朝,主要以国祚短、乱世王朝多,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主要原因是,天下之中,四战之地,又无河山形胜,这样的地方难以孕育出强大鼎盛、国祚绵长的王朝。我们看看古代先贤的观点,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记要》中指出:“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所在必争,及天下既定,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

周之东也,以河南(洛阳)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洛阳)而北;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洛阳)而喪乱,朱温篡窃于汴梁,延及五季,皆以河南为归重之地。以宋太祖之雄略,而不能改其辙也,从而都汴;都汴而肩背之虑,实在河北,识之者早已忧之矣,女真之季也,惧蒙古之逼,乃迁于汴,迁汴未已,又迁于蔡。始为亡宋之资,终为自卑之地,

2、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这件事,说句幽默一点的话,可能连这“三千死士”,他们在长安城里住的糊里糊涂,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是死士。“养”字,大家可以理解,但这个“阴养”却是博大精深了,也不是明养,天天带着身边显摆,哟呵,三千个保镖,大家敬而远之。也不是暗养,藏在自家地窖里,收到命令了才冲出来干活,这个阴养就是让三千“死士”生活在洛阳城里,他们各有各的职业,看起来都是平民百姓,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身份,那就是“死士”。

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而且都聚集在一个城中,不说司马懿的心机多么深重,他这个儿子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平陵之变前一晚,司马昭难以入睡,司马师心都放到了洛河底下,靠的就是这三千死士,但是三千人啊,这数量很有可能就是实指,他们怎么都“卧底”素质这么好,也没人多嘴一句,最后集结的时候默契地暴露身份。真有这么高保密性、高演技的三千人队伍,司马一家何不如早点夺取天下?其实看待这“三千死士”,真的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

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因素组成,三千人很多了,在古代已经属于一个精锐的小军团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其次,把这几千号人连接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利益”,结合组织 利益的角度再看,其实这阴养的三千死士没有这么玄乎,这里面还是司马师的攻心术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司马师,一个可以称“虎父无犬子”的传奇人物,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与司马懿顾命辅佐曹芳,其实此时的魏政权已经落入了两大家族的博弈状态,曹爽嚣张跋扈,但是却无心篡位,司马懿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一切皆有可能,显得很怂,但是野心最大。司马师作为司马懿长子,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阴狠,更是个天生的政治家,早年潇洒君子,一表人才与夏侯玄、何宴齐名,“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

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其中夏侯玄通玄学,而何宴更是集美貌与才华一身,都是当时的顶尖才子,可见司马师的起步就不低。不过若是真的以看待“何宴”这种“比女人还漂亮的男人”的目光去看待司马师,那可就是诋毁了司马师,除了外表之外,司马氏有着一颗不逊色于司马懿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他把这种想法隐藏得很好,当司马懿被曹爽打压的时候,司马家一家子都很沉默,仿佛老实人一样被欺负,但实际上,司马师连“三千死士”都埋好了在洛阳城,

后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知道司马昭带人杀了曹髦,使曹魏彻底没有崛起的机会,为晋朝的建立打下铺垫,但实际上,当年司马懿的高平陵之之变,压根就没带司马昭玩,司马懿起事全程都在和司马师沟通: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最无语的是,司马懿还最后关头才告诉司马昭,把司马昭吓得一整宿没睡,熬夜带着黑眼圈政变,也不知道父子俩是多么看不起司马昭。


文章TAG:洛阳乱世中的赵云怎么玩  乱世  赵云  洛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