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是怎么融化的教案
来源:整理 编辑:好学习 2023-08-02 05:26:07
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园大班科学冰是怎么融化的教案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师: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知识的同时引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话题.)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学生可能说的五花八门,一般情况下不予否定,可以告诉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试验后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教师作出提示(小黑板出示)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4、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更多幼教相关知识:点击“中国幼儿教育网”即可进入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师: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知识的同时引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话题。)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学生可能说的五花八门,一般情况下不予否定,可以告诉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试验后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教师作出提示(小黑板出示)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4、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彩色的阳光 活动目标: 1、了解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七种颜色。 2、探索观察七种颜色的方法,并通过涂色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一面,多棱镜每组一面。 2、小孔的纸板和装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个。 3、画有太阳的表格以及彩色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去室外看阳光,引起探索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吗?说说你们看到的阳光的颜色。 2、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教师: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么材料呢?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让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五彩的阳光。 (1)探索一:将许多水盆放在室外,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 (2)探索二:提供许多纸板,请小朋友对着纸板看玻璃瓶,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回班后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 4、引导幼儿用彩笔涂色记录阳光的颜色。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太阳的表格,请小朋友将看到的太阳光的颜色涂在表格里好吗? 【篇二】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水到哪里去了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学反思: 【篇三】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物体的上抛、下落 设计意图: 物体的上抛、下落现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经常遇见的,如何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问题,我选择和设计了“物体的上抛、下落”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主动获得物体上抛、下落的经验。在制作玩具的同时,为了让不同水平幼儿都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制玩具,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的: 1.感知不同质量的物体上抛、下落的不同现象,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2.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塑料袋、沙包、纸张、夹子若干 2.难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伞范样 活动过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与沙包上抛的不同现象 2.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易抛与不易抛的物体 3.探索纸与夹子上抛不同现象 4.探索纸与夹子从同样高度下落的不同现象 5.探索怎样使纸能快一点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兴: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儿自制玩具 1.讨论:怎样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减漫 2.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儿制作玩具,教师个别指导 三、玩玩具,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
在科学 教育 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 经验 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 方法 。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 总结 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活动重点)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教师进行演示) 出示大记录纸:谁能来记录一下它们的滚动路线?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 说说 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5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 魔术 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 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而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一、提问应服务于活动目标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己原先的各种猜测,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提问应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同”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积极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三、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 提问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可以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相关 文章 : ★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5篇】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编精选5篇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选实用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选5篇集锦 ★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精选5篇 ★ 关于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设计大全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参考模板5篇 ★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方案设计方案大全 ★ 幼儿园大班教案的设计方案精编5篇 ★ 精选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育方案
文章TAG:
大班 科学 科学活动 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