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第二中学的大学升学率

大概在50%(以上)就是c等的前一半可以进一要考好的少说也要在100前.
你是指文科吗?市二中学出过上海高考·文科状元,但其实文理都是可以的!本科升学率98%以上了要。市重点,还是看一本率吧!进大学肯定没问题。

上海市第二中学的大学升学率

2,上海市二中学的高考一本率是多少

上海市二中学的高考一本率70%以上。上海市第二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她的前身是务本女塾,创办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的由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之一。 上海市第二中学现有徐汇、梅陇两个校区,徐汇本部共有3个年级23个班级1200余名学生,140余位教职员工。梅陇校区共有3个年级12个班级,350余名学生。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有两幢宽敞的教学大楼、两幢实验楼,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并设有计算机房、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电子琴房、车模、电子等专用教室和活动室。学校图书馆藏书近十万册,书库对教师和学生开放、供教师和学生借阅,有宽敞明亮的学生阅览室和教师资料室。上海市二中学特点学校办学117年,经过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数以百计的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勤奋、刻苦、主动、创造的学风和严谨、活泼、求实、进取的校风,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改革开放给学校注入活力,学校教职员工将继续努力把上海市第二中学办成“和谐发展教育”特色的一流重点中学,为祖国四化建设培养一流人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海市二中

上海市二中学的高考一本率是多少

3,上海市二中学是文课为主吗 他们的大学升学率多少

市二是老牌市重点,人文底蕴蛮好的,老师认真负责。文理学科还是比较平均的,文科老师很有功底的,理科近几年上升的势头很快,数学、物理和化学在徐汇区一直很前面的,一本基本上70%,本科徐汇几个市重点不是问题。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你是指文科吗?市二中学出过上海高考·文科状元,但其实文理都是可以的!本科升学率98%以上了要。市重点,还是看一本率吧!进大学肯定没问题。

上海市二中学是文课为主吗 他们的大学升学率多少

4,南洋公学师范院现在是哪所学校

南洋公学师范院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教育救国背景下创生。早年,培养了包括南模中学、南洋中学、市二中学等一批老校长在内的一众新式教育先驱,开创了国人自办新学的新时代,爱国基因、育人情怀代代相传。今天的南模中学、南洋中学校名皆源于此。  此南洋不是那南洋  四年前,我从上海市南洋中学调到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简称南模中学)工作。南洋中学、南模中学,都是百年老校,都在徐汇区,还都是重点学校。为什么都取名“南洋”,“是不是南洋华侨办的,或者是为华侨办的呢?”  不仅现在很多人搞不清,很多年前就有人请教过时任南模中学校长赵宪初先生了。问得人多了,先生索性写了一篇文章《此南洋不是那南洋》,发表在1982年1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文中讲到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埠通商,天津和上海是两个重要口岸。“清廷还专门设立了两个大官,叫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管理对外交涉和通商的工作。天津属北洋,上海属南洋。”又讲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盛宣怀在两地分别建了一所高校,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文末明确指出:“南洋中学和南洋模范中学,都和南洋公学有过一些关系或者联系。所以南洋并不是南洋群岛的南洋。这两个学校都不是华侨办的,也不是为华侨入学办的。”  由此可见,此“南洋”是对中国长江以南靠海洋区域的称谓,同长江以北环渤海湾的“北洋”相对应,和东南亚的那“南洋”没啥关联。但是南洋中学和南模中学,和南洋公学到底是啥关系,先生没讲。今日,请容我狗尾以续貂。  南洋公学师范院: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必须先来讲讲南洋公学。话说,甲午(1894)年间,拥有不错装备的北洋水师对阵硬件水平差不多的日本舰队,结果居然一败涂地!隔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船坚炮利的英国人打不赢,而一向看不大起的“倭寇”居然也如此了得!中国到底怎么了?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药方:救国,决不能单靠硬件“买买买”,要奋发图强,必须从教育入手,科教救国。于是大臣盛宣怀上书清政府,建议在上海建南洋公学,光绪皇帝御批同意,并谕令“既准设立大学堂,则是国家陶冶人才之重地,与各省集捐设立之书院不同,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毋庸由盛宣怀所管招商、电报两局集款解济,以崇体制”,同时任命盛宣怀兼任南洋公学督办。给钱给人给政策,南洋公学妥妥的成为晚清第一批国立院校之一。  办学后,盛宣怀再次上书,《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并附《南洋公学章程》,言南洋公学下设四院,“一曰师范院,即师范学堂也;二曰外院,即曰本师范学校附属之小学院也;三曰中院,即二等学堂也;四曰上院,即高等学堂也。”光绪朱批:“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并在《南洋公学章程》上朱批“览”字。  和前期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福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用船、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不同,南洋公学的培养体制是从根子上开始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四院中最早开班的是师范院,1897年4月开学上课,第一批录取20岁—35岁的青年40名,其中不乏举人、贡生,国学之外,设置数学(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勾股六术等)、格致(物理、化学为主)课程。还要学习科学教育、动植物学、生理学、矿学、地理学以及外语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师范生成绩分蓝据、绿据、黄据、紫据、红据五格。每季度考试一次,递进递给,优秀者额外奖励,不合格者淘汰。红据生成绩最好,可以充当外院的教习。同期,外院(类似今天的小学)招生;隔年,1898年中院开办。外院学生成绩合格者升入中院(类似今天的中学)、上院(类似今天的大学)。  历史变迁,南洋公学现在已演变成为赫赫有名的交通大学,花开几朵,这里不表。1901年,外院独立办学成为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后整合附属中学(中院的延续)的中学教育功能(不含预科),成为南模中小学,延续至今;1902年,上院开办,终成学校主体;1903年,师范院完成历史使命,停办。  南洋中学校长:君子不忘其本  师范院虽前后仅历时7年,但却办出了师范院校珠峰的高度,提前一天报到的王培孙同学每与人谈起他和南洋公学的关系,总要说:“我是南洋公学的第一个学生。”  王培孙在校读书期间成绩优秀,按例被聘为外院教习。1900年前后,王培孙正式接掌其叔叔王柳生创办的育材书塾,该校既不同于当年一批西方教会创建的新式学校,更异于传统私塾形制,被誉为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1915年,北洋政府以王培孙校长办学卓有成效,特颁嘉禾勋章。1904年,王培孙将校名改为南洋中学,人问其用意何在,他说:“君子不忘其本,因为我是南洋公学的学生嘛!”  此后校名历经百年,再没变过。王培孙确立的办学宗旨“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校本化、教育化,传承至今。显然,发扬国人精神,是南洋中学学子百余年不变的情怀。王培孙先生主持学校52年,使得南洋中学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南洋校友中包括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亚洲摄影之父”朗静山、文学泰斗巴金等名家,以及23位中外院士、40余位高校校长。  南洋模范中学:饮水思源 模范立校  南模中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新式中小学,老牌的市重点中学,现为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南洋公学时期,外院、中院就是现在南模中学的前身,师范院的优秀学生是学校的主要师资。  1927年,政府规定,高校不再办附属中小学,不能再叫交通大学附属中小学。公立转私立,自立门户,沪上已经有了南洋中学,这个名字不能再用。但饮水思源,南洋两字必须保留。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的校董林康侯先生提议用“南洋模范”作为校名,大家不禁想起南洋公学老校长何梅生办附属学校之初衷,乃是“以立模范……以开通内地之风气,并为他省之先导”。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为校名加上模范,这倒不是前辈们自大,而是在当时情况下,先天下之忧而忧,赓续南洋公学外院、中院血脉,教育救国的学校担当,南模中小学理应成为国内各所新式学校的标杆、范本。  得此消息,王培孙等一班同学特来祝贺,愿鼎力扶助学校越办越好,垂范后世。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了1903年,沈叔逵校长在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首开"唱歌"课,这是中国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开端,这一创举很快就在全社会获得了热烈的响应。  南模中学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无疑是“南洋”,学校源自南洋公学,和交通大学同根同源,“爱国荣校”是南模中学的本色。第二必须是“模范”,建校之初,科教救国,定位就是开风气之先,首办国立新式学堂,以立模范。“模范”是南模中学的底色。第三则是高高举起“青锋”大旗,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南模中学学子亲笔题词“青锋”,勉励学子争做青年先锋,“手执青锋卫共和”。模范有了新的高度,“青锋”成为了南模中学的亮色。  2001年,江泽民为南模中学百年校庆寄语“四个模范”(求知的模范、生活的模范、爱国的模范、进取的模范)。百廿年来,在这所不断追求模范的学校里,走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无产阶级杰出的文化战士”邹韬奋,走出荣获“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董建华、李道豫,走出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00名杰出贡献人物”王选、厉以宁、姚明,走出“歼八之父”顾诵芬等37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万余名南模学子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洋公学师范同学:志同道合办新学  南洋公学师范院,立校7年,共培养学生71人。其中包括吴稚晖、沈叔逵(沈心工)、林康侯、陈懋治,以及王培孙(王植善)、吴怀久(吴馨)、白雅雨、钮永建、张一鹏等人。他们读书的时候,正值西学东渐,西学的教材都是舶来品,有原版、有翻译版,但没有一本是国人自己编著的。新式学校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教学中既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传入,自然也有传统宗教信仰的植入。如何适应国情,恰当把握“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原则?他们是第一批创新实践者,实践的课堂就在外院、附属高等小学、中院以及后来的南模中小学。  还在师范院读书的时候,就有同学开始尝试编著中国第一批自编教材。从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人编撰《蒙学课本》三编始,据不完全统计,在到1927年的30年里,至少有27人编著了247本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学课本》一书,多次修订、再版。就《蒙学课本》二编而言,编排原则根据“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二编共编写了130课。其中,“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实字三十课,物名但取通俗……浅说琐记三十课,或敷陈浅理,或摹写景物……便函十课简短易学,无粉饰累赘之谈”。很显然,编撰者本身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教育救国之志,从而才能把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之得、到外院实践的教学心得寓于其中。为尽快普及新文化,王培孙还在南洋中学内专门开办编译所、在闹市经营书局,编撰有《普通地理读本》《中等地理读本》等,这些教材也成为澄衷中学等当时众多新式学校的教材。  成绩优秀的一众学生——民国政坛名流吴稚晖、著名音乐教育家沈叔逵、银行家林康侯以及书法家陈懋治,四人皆为红格同学,在校期间,都在外院任教习。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毕业后先后都曾在附属小学任校长(监督)。  民国期间,办教育实属不易,而办一所好的学校更为不易。为了教育救国的初心,南洋公学师范班的一众同学守望相助,相互扶持。1902年,校友吴怀久创办务本女塾。“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权”,因而“取塾名为务本”,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 办学初期,学生仅7人,后陆续增至40人,学生多为成年女性,再后来新生开始年年倍增。因教职工人手不足,王培孙便动员、支持其夫人沈竹书到务本女中担任舍监,支持老同学办学。1904年,上海务本女塾率先开始附设幼稚舍,成为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幼儿园。学校几经迁改,现为上海市第二中学(简称市二中学),也是上海市一所老牌市重点中学。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当时任教于南模中学的沈叔逵,念及同学情深,工作之余,时常到务本女中、南洋中学授课。  新中国成立后,传承爱国基因、赓续南洋血脉、谱写强国辉煌始终是“南洋”人的教育梦想。长期奋斗在徐汇区三所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带领学校创造辉煌业绩的四位校长——南模中学赵宪初校长、张茂昌校长,市二中学吴小仲校长,位育中学赵家镐校长,他们均曾就读于南模中学。2020年11月23日,南洋公学的衣钵传承者——上海交通大学重新开办教育学院,同样是“南洋”人的血脉赓续。(特约通讯员 陈宏观)本文来自“中国青年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查看原文相关推荐老师们,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来了!中国教育报?

5,二中今年上一本的有多少人如题 谢谢了

132人 对么 反正我们学校是的
假设全是大和尚和中和尚,并设人数为a、b 则a+b=106 7a+b/3=106 解得20a=212 则a=10.6 假设全是大和尚和小和尚,并设人数为c、d 则c+d=106 7c+d/7=106 解得48c=636 则c=13.25 从而,大和尚的个数为11、12、13之1 设中、小和尚各位x、y个 若大和尚有11个 则 x+y=95 x/3+y/7=29 解得4y/7=8 即x=81 y=14 若大和尚有12个则 x+y=94 x/3+y/7=22 解得4y/7=28 即x=45 y=49 若大和尚有13个则 x+y=93 x/3+y/7=15 解得4y/7=48 即x=9 y=84 所以共有三组解 11,81,14 12,45,49 13,9,84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上海市第二中学  海市  上海市第二中学一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