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做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如何做海绵城市

2,哪些城市出台了海绵城市相关文件

辽宁《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陕西《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山西《长治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方案》 江苏《南京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青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安阳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山东济宁市城区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德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威海《关于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城建项目建设的通知》广西关于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河北省承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等

哪些城市出台了海绵城市相关文件

3,海绵城市要怎么

1、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的绿带。2、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3、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贯彻六字方针“渗、蓄、滞、净、用、排”渗:透水铺装(透水砖、透水沥青、彩色透水整体路面)、绿色屋顶蓄:地下蓄水池(蓄水模块+T型导水管)滞: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水生态治理)净:渗滤、人工湿地、生物处理用:二次用水(灌溉、洗车、景观用水、消防用水等)排:市政管网排除
现在搞海绵城市,是因为以前整个建筑行业对水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以前的建筑师或者建设者都认为雨水是要排走,排的越快越好,这样对建筑的影响是减小了,但是所有建筑都这么做,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就大了,所以现在越大的城市越容易雨后看海。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目前北上广等大城市经常看海,就是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材质,原来的裸露土壤现在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以及柏油马路,原来下雨后雨水深入地下,下载只能在地面上留然后通过排水系统排走,一方面是当城市的扩张速度大于地下管网建设速度是就会出现看海;另一方面雨水资源都通过下水管排走,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热岛强度增加等等一些列生态问题不断涌现,只有不对推进“低影响开发”的思路,强调尽可能小的对原有环境产生影响,从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才能即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又解决整个环境的生态问题。在考虑海绵城市时不能局限在建筑本身,一定要置身于整个城市以及全球的影响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海绵城市要怎么建

4,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6个方面。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城市自查、省级评价、部级抽查三个阶段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各地应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依据试行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主要条件: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5,海绵城市应该怎么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2015年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1] 国家住建部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
现在搞海绵城市,是因为以前整个建筑行业对水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以前的建筑师或者建设者都认为雨水是要排走,排的越快越好,这样对建筑的影响是减小了,但是所有建筑都这么做,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就大了,所以现在越大的城市越容易雨后看海。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目前北上广等大城市经常看海,就是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材质,原来的裸露土壤现在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以及柏油马路,原来下雨后雨水深入地下,下载只能在地面上留然后通过排水系统排走,一方面是当城市的扩张速度大于地下管网建设速度是就会出现看海;另一方面雨水资源都通过下水管排走,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热岛强度增加等等一些列生态问题不断涌现,只有不对推进“低影响开发”的思路,强调尽可能小的对原有环境产生影响,从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才能即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又解决整个环境的生态问题。在考虑海绵城市时不能局限在建筑本身,一定要置身于整个城市以及全球的影响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6,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做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海绵  城市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