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期天气预报是什么意思

3天以内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是什么意思啊

2,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是几天

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一般是3天,有的甚至更短。因为天气变化是随时都在进行的,所有的天气预报都是对未来天气的一个预测,所以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并不长。

短期天气预报的时效是几天

3,简单标识符短时预报New只能包含基本拉丁字符若要使用

把2台电脑的工作环境,说明一下
你好!中文字段应使用中括号括起来。[短时预报_New]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简单标识符短时预报New只能包含基本拉丁字符若要使用

4,天气预报能预测几天

天气预报能预报未来的十五天。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和超长期预报。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在26小时的动向。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至48小时天气情况。中期预报对未来3在15天的预报。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至5年的。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

5,短期预报是指多少个月内要发生的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三个月内要发生的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6,天气预报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天气预报百分比是表示当天情况的概率。天气预报总的来说是一种“预报”,所以涉及概率,这个百分数就是表示当天情况的概率。如果是雨雪天气,则雨滴或雪花图标旁边的百分比数字,代表降雨或降雪概率。比如对降水的预报,传统的天气预报一般预报有雨或无雨,而概率天气预报则给出可能出现降水的百分数,百分数越大,出现降水的可能性越大。预报人员根据各种气象资料,经过整理、分析、研判、讨论后,预测出在某一地区及一定时段内降水机会的百分数。这只是预测降水的“机会”有多少,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如果预报降水概率60%,在安排活动时则以有雨为主,无雨为辅;预报降水概率为80%,应做好防雨准备。天气预报种类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

7,地震短期预报是指什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地震短期预报是指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但实际上这种预报不可靠,因为地震没有任何可以用来预测的规律。人类不知道地震的确切原因,也不知道地壳的情况。地震仅仅在发生前的几分钟内有预兆,那就是动物的反常行为。所以我们仅仅能在地震发生前的短短几分钟内靠观察动物的行为来判断可能要发生地震了。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8,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多长时间

3个月内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简介: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9,可以看短时天气预报的app有哪些

百度APP就能看到分时天气预报,按每一小时预报的,特别准。另外墨迹天气好像也不错,还有腾讯。
说实话,基本市面上所有的天气软件,我都用过,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从国家气象局拿来的数据,比起来就看谁家的信息更全面,更及时更新了,我现在用的是直接到app store搜"天气预报",前五个有一个是minesage的。广告比墨迹少,设置好城市,每天都会按时更新,并且如果所在城市有预警啊 ,或者天气突变都会第一时间通知。而且界面简单很清闲,看起来比较舒服,望采纳,都是自己手打的,上班回复也不容易。

10,短时间气候预测的定义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这个项目是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农业部和水利部于1996—2000年共同完成的。 第一立项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国家不但需要更准确的中短期天气预报,而且还迫切需要更长时期的气候预报,尤其是国家计划、农业、水利和防灾减灾等部门。由于这个项目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16个重中之重攻关项目之中。短期气候预测是国际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极其困难的跨学科难题。短期气候预测当前面临三大方面的难题,首先是预报的时间长度很长,天气预报一般是1—7天,而短期气候预测需预测未来一个月,一个季和下一年的气候变化,时间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预测的难度越大。第二是它们所依据的预报原理不同,对天气预报,只要知道了大气的初始状况,就可以用一套描述大气运动的方程组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它涉及的主要是大气圈;而气候预测则不同,它是从全球各圈层的变化及其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因而它涉及的是地球上的五个圈层,即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冰雪圈和水圈。它所用的方程组极其复杂,并且从数学和物理上如何正确表征各圈层相互作用,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面临着预测理论的困难,所以短期气候预测不能沿用中短期天气预报的原理与方法,必须面对整个复杂的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研制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提前3个月到一年预测以后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因而它的技术水平也受到其它相关学科发展的制约和限制。第三是资料和数据不足,由于气候预测需要各圈层即整个气候系统的资料,因此困难比天气预报要严重得多。进一步,中国的短期气候预测具有更大的科学难度,中国由于有青藏高原,亚洲季风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气候成因极其复杂和特殊,一般性气候理论和方法不能解决中国的气候预测问题,必须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研究适用于中国的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下面这张图说明了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子,可以看到不但要考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影响,还要考虑欧亚积雪,青藏高原与陆面状况的影响,以及大气环流本身变化等一系列因子的作用。攻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三个,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先根据长期资料的分析寻找有先兆意义的预测因子和气候信号,据此研制基于统计关系,但有明确物理依据的预测模型;第二是根据揭示的预测信号设计和研制可用于我国业务预报的气候模式系统。它能合理包含上述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各种主要物理过程。虽然比较简化的气候模式在攻关前也有研究,但正式在国家级的业务应用上几乎是空白,因而这是攻关的核心部分。第三也是最后目标,是把研究的各部分在巨型计算机上进行科学集成、总装和运行,有机地形成一个用于气候业务监测、预测、灾害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 第二是总体思路 攻关的目标是在国家和七个大区两级,建立新一代短期气候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和服务综合业务系统,特别是研制可用于业务预测的气候模式系统。使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比“八五”期间有明显的提高,以初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并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全国400多位科学家(其中有5位院士和近80位教授和研究员)五年攻关研究,实现了攻关的总目标,建立了国家和地区第一代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和服务业务系统,至今已成功运行了三年。系统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比过去有明显增强,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14种以上的气候产品,大大提高了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及其水平。 创新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揭示出影响中国气候异常的最强气候信号是厄尔尼诺事件,高原积雪和季风。根据这些信号已研制出新的物理概念预测模型,为我国气候预测提供了有物理依据的新思路和实用方法。过去对厄尔尼诺信号能否和如何影响中国降水的问题国际上知之甚少。从近期国外发布的厄尔尼诺事件对世界各地气候异常影响图上可见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降水有重要影响,但其主要不在发生的当年,而是次年我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以南多雨,黄淮地区少雨,呈现南北两条雨带的分布。第二,我们对青藏高原如何影响中国气候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由于全球变暖,虽然欧亚积雪不断减少,但青藏高原冬季的积雪在不断增加。它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它明显地影响中国夏季的降水。从近40年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图可见,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多,长江流域及华南多雨,北方少雨。第三,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南海季风爆发早晚与以后夏季降水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季风爆发早,雨带偏北;爆发晚,雨带偏南。南海季风强,雨带偏北;反之则偏南。上述前兆气候信号的发现,虽然是依据统计方法,但我们都赋予它们以新的物理根据和解释,明显增强了业务应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个物理概念模型的建立不但使我们了解引起中国气候异常的特殊原因,而且也为我们设计和研制气候模式系统,提供了基本指导和实际数据。 创新成果的第二点,也是核心部分,是发展并建立了复杂的全球与区域动力 气候模式预测系统。该模式系统包括五个模式,即T63L16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T63L30全球海洋模式和海冰模式;太平洋和印度洋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和厄尔尼诺预测模式。这是通过国内这个领域中许多著名科学家的联合攻关完成的。与国际上同类型模式相比,我们研制的气候模式有下列重大创新:用新的日通量距平耦合和三维嵌套方法实现了气候系统中主要圈层的耦合及不同用途模式的嵌套;稳定和合理的动力框架;复杂和先进的物理参数化方案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合理处理方法;更精细、合理的积雪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较高的垂直与水平分辨率;相匹配的多种资料同化分析系统。上述创新成果的应用解决了国内外气候模式普遍存在的下列问题:(1)保证了气候模式系统能够稳定和准确的长期积分,这是制作气候预测的必备前提;(2)基本消除了海气耦合模式常有的气候漂移,也即系统性误差;(3)消除了由青藏高原大地形处理不当造成的大范围虚假降水;(4)用高分辨区域模式,更精细预测中国雨带的移动和降水强度,弥补了全球模式预报较粗的缺点;(5)可更准确地预测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衰减趋势。作为一个例子,我们看下面的图: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气候模式都在中国中部地区模拟和预报出大范围虚假的降水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处理不当引起。本项目研制的气候模式由于引入了重力扣除法等新技术方案而消除了这种虚假降水,从而保证了降水预报的可信性。根据我们的气候模式所做的20年历史回报,汛期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全国平均为0.08,在旱涝多发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高达0.12—0.36。这与国际上是完全可以相比的(0.07—0.20)。值得提出的是对1998年夏季长江大暴雨/洪水的预报。那时候我们用初步研制成的气候模式提前三个月对1998年夏季中国大暴雨/洪水作出了正确预报。而同时期著名的国际气候预测研究院(IRI)对亚洲1998年夏季降水的预测结果是:长江大暴雨未报出;东北报反。其它几年的预报情况这里就不再给出了。今年大家很关心中国夏季的淮河暴雨和长江与华南的持续高温,虽然中国气象局通过对多家预报结果综合后对外发布的2003年汛期降水预报,没有报出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淮河暴雨洪涝,但用本项目研制的高分辨区域气候模式预报的淮河暴雨获得了成功。这种模式的分辨率(60公里)比全球气候模式(200公里)提高3倍,有能力预测降水区的细致分布与中尺度系统的作用。此外,今年对南方的伏旱和黄河流域的多雨也是预报出来的。创新的第三点也是本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不同部委的合作攻关,本系统是在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下建立了完整的业务应用系统,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多部门的需求。它不仅提供短期气候预测信息,而且可以根据预测的气候情景,快速、客观、准确地给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林业、交通、电力、重大工程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和关键地区的影响,及时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在分布式异构数据库技术、跨平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创新点。 1998年开始应用以来,结果表明国家和大区两级整体预报水平比“九五”以前20年的平均提高了6~10% 。预测与实况的相关系数提高了0.07。特别是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严重暴雨洪涝和近3年北方地区的少雨干旱以及厄尔尼诺预报,冬季暖冬的预报,都相当成功。下表给出了攻关前后预报水平的比较。这是项目专门设立的一个预报水平评估组全程跟踪项目的进展而得到的结果。攻关前预报准确率为59—65%,相关系数为0.05,美国为0.06。攻关后,准确率提高了6—10%,相关系数达到了0.12,与一些先进国家的水平相当(0.07—0.20)。特别值得一提的,最近几年来我国北方蒙受了连续的严重干旱,尤其是2000—2002年出现了三年连旱。从表中可以看到,我们的预报系统对干旱预报准确率更高,达77.08%,相关系数达0.15。这个结果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们研制的气候预测系统主要的预测能力是表现在预测大范围、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方面,而干旱正具有这种特征。 作为一个例子给出月降水预报水平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到近年来预报技巧一直是增加的。最近六年(1998—2003年)在国家气候中心制作的汛期降水预报水平的总结。正确预报的年份有4年,即1998、2000、2001和2002年;预报基本趋势正确,但区域洪涝未报出的年份有2年,即1999和2003年,这两年分别在太湖和淮河地区发生了短时期的强暴雨/洪涝。这表明本项目研究的预报系统的预报能力表现在对大范围长时期旱涝趋势预报较好,而对短时、区域性暴雨洪涝的气候预报能力较弱。应该说明一点,就现有的资料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而言,能作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这六年的预报是在边研究,边试验,边改进的情况下作出的,因而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地区出现报不准问题是难免的。 厄尔尼诺预报在国际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气候预测水平高低的指标。用项目研究的模式,我们成功地预报了自1997年以来发生的所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从表征厄尔尼诺事件的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预测精度看,趋势十分一致,量值差别也不太大,相关系数达到了0.7。如果看一下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7.6~1998.10)预报检查结果和对比,则我们预报的相关系数为0.78,明显高于国外模式预测的结果。 第四汇报应用推广与社会经济效益。 从1998年开始,研制的系统已逐步成为国家气候中心和七大区域气象中心的主要业务系统,发挥了骨干作用。并且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向国内外发布各种气候产品和信息。 另一方面,由本项目建立的中国短期气候系统在国际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工作,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每年中、日、韩定期主办的东亚国际气候预测会,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提供冬、夏季和跨年度气候预报。奠定了国家气候中心升级为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亚洲区域气候中心的基础,将为该地区各国提供更多的气候产品和服务。另外,受政府间亚太网络组织(APN)资助已建立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监测和预测网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仅2001年该网站就被点击7000多次。同时也成为定期为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供厄尔尼诺预报的主要单位之一。该组织及时向全世界发布厄尔尼诺警报。本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12月底至少有298个单位使用了由本项目提供的产品和成果。据国内外气象部门统计,平均气象灾害每年的损失占GDP的3-6%。短期气候预测如果报准,可使受灾损失减少1-2%。1998年正确的汛期预报使受灾损失减少了约10%,大致为200-250亿元。这个数字是根据当年中国气象局系统各单位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到的。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这主要是通过各大中型水库控泄、蓄水调度正确,分洪与不分洪决策正确,三峡库区未停止施工等措施实现的。仅据湖南气象与防灾部门统计,1996年7月由于预报不准,由一次暴雨洪涝造成的损失就达508亿元。而1998年,在8次洪峰影响下,损失仅329亿,比1996年还少了179亿,这主要归功于预报正确。其它省份的损失减少额这里就不多举了。另外,在干旱年和地区,由于预报正确,采取了人工增雨及其它抗旱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应该指出,上述的数字只能是一个参考。一个服务于全社会的重大公益性业务系统通过其应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常常很难由一种经济指标或多少亿来衡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个项目成功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气象业务的现代化水平,并使我国气象预报业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带动了我国整体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报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在气象工作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我国不但有了先进的中短期数值业务预报,而且也有了更长期的业务气候预测;另一方面,在国际短期气候领域中由于中国拥有了自己的业务预测系统和气候模式系统,大大增强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使中国占有了一席之地。今后随着这个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将会在国内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1,小米手机怎样关闭闹钟后自动报天气

1、关闭闹钟只要打开小米Note【闹钟】,开启该闹钟并进入【设置闹钟】界面,点击关闭即可。但是关闭后自动报天气功能暂时没有。2、小米手机有2小时降水预报功能,这是国内首家具备短时降水预报能力的手机厂商天气应用。2小时降水预报(又称“短时降水预报”)功能由小米天气和彩云天气合作推出,是指通过分析气象雷达图,得到误差范围在5分钟内的未来2小时降雨趋势预测。3、很多人,晚上关机,睡得舒舒服服的,还要想着早上开机,以防耽误工作或者朋友有漏接电话,目前多数智能手机都不支持自动关机,多数朋友只能是要么夜间不关机,要么是早上很早醒来再开机设置一下闹钟。4、小米手机设置铃声与设置自动关机都非常简单,但如今很多安卓手机关机后,无法实现自动开机,而通过设置,我们还可以实现小米手机自动开机,即便是夜间关机也不会影响闹钟,这点还是比较实用的。

12,天气预报的预报种类

也就是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根据覆盖地区来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文章TAG:短时预报短时  预报  短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