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采取了哪些绿色建筑设计做法
来源:整理 编辑:上海生活 2023-08-31 09:11:57
1,上海中心大厦采取了哪些绿色建筑设计做法
2,绿色建筑技术在公共建筑项目的实践
以上海徐汇区某办公建筑为例,探索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小型公共建筑上的应用。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地选用了地源热泵、电动百叶帘外遮阳、CO2监控、雨水收集系统、垂直绿化、节水喷灌、导光筒等绿色建筑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减少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绿色施工理念的实施,项目已获得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筑部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公建类三星级,为同类建筑的绿色施工积累了经验。1项目概况背景项目位于上海徐汇区,总用地面积1278.37m2,建筑占地面积306.48m2,建筑面积1143.9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35.86m2,地下建筑面积308.10m2,绿地率为56.9%,建筑形式为地下1层、地上3层,建筑高度12.3m,主要功能包括办公、会议等(图1)。2绿建评价标准及技术应用分析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公共建筑的具体要求,从以下6个方面对本项目所采用的相关绿色建筑技术进行分析[1-4]。2.1节地与室外环境2.1.1外环境(声、光、热)1)声:本项目建筑围护结构及屋面采用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外窗采用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组合后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2)光:本项目单体建筑高度为12.3m,由于自身建筑高度较低,故对周边建筑不会产生日照遮挡等影响,且外立面无玻璃幕墙,不会对周围建筑产生光污染。同时,通过日照模拟分析可知,本项目对周边的住宅建筑亦不产生日照影响。3)热:本项目绿化率为56.9%,建筑周边道路均合理设置了透水铺装,并设有镂空率为40.5%的植草格,共计41.25m2,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为79.1%,降低了热岛效应。2.1.2景观绿化项目景观设计采用复层绿化,乔木包括香樟、枫香、朴树、羽毛枫、红枫、银杏、香柚等;灌木包括毛鹃、紫鹃、红花继木、红叶石楠、花叶薄荷等。同时用蔷薇和油麻藤对南侧下沉式庭院高出地面部分的墙体进行垂直绿化的种植,以丰富立面效果,垂直绿化面积达到83.7m2。2.1.3地下空间利用本项目能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采光需求较低的设备房、休息室、储物间等功能布置在地下。地下建筑面积308.1m2,建筑占地面积306.48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为1∶1。2.2节能与能源利用2.2.1建筑节能设计本项目位于夏热冬冷的地区,外墙采用厚50mm的泡沫混凝土保温板Ⅰ型进行保温,屋面部分采用厚95mm的泡沫混凝土保温板Ⅱ型进行保温。外窗采用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6高透光Low-E+12A+6透明),同时在4号楼西南面设有一定面积比例的电动百叶帘外遮阳,用户可自由控制遮阳开关。通过以上手段,本建筑节能综合指标的计算结果显示:其全年能耗远小于同等形式规模的参照建筑,节能率可达60.2%。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3,浦项中心大厦哪些方面体现了绿色建筑
浦项中心大厦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建造理念,均突破了常规建筑形态,完美诠释了绿色建筑理念。
4,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的建设、运行、改造,以及工业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建筑活动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第三条 (管理职责)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是本市绿色建筑活动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负责相关专业领域的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区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关绿色建筑活动的具体监督管理。 交通、水务、绿化市容、房屋管理、民防等部门(以下统称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相关专业领域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商务、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国资、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协助做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相关工作。第四条 (协调机制) 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建立绿色建筑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大事项。第五条 (优惠政策) 绿色建筑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受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第六条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 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绿色建筑水平,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第七条 (创新模式和研发应用) 本市鼓励在绿色建筑活动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绿色运行专业托管以及其他创新模式。 本市鼓励绿色建筑活动各参与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在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工作。第八条 (长三角区域协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相关省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推进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的协调统一,推动技术创新联合攻关、推广,促进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第九条 (行业协会) 本市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绿色建筑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本市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建筑优秀评选活动时,将建筑绿色性能纳入相关评选指标。第十条 (社会宣传)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推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第十一条 (信用管理)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绿色建筑信用信息归集、评价、应用机制。 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将绿色建筑活动参与单位相关信用信息归集到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并依法采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第二章 一般要求第十二条 (绿色建筑标准)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市气候、环境、资源、文化等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组织编制和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第十三条 (绿色建筑等级) 绿色建筑按照国家标准,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个等级。 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他由政府投资且单体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 前款所称政府投资且单体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的具体范围,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确定。第十四条 (绿色建筑标识) 本市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 申报绿色建筑标识遵循自愿原则。
5,上海有多少绿色建筑哪些最有名
目前评上奖的也有不少了,特别是2010、2011年增加很多。
据权威站点“绿色建筑地图”的统计数据,上海目前共有 LEED项目150个左右,绿标项目50个左右。
比较有名的是:
张江集电港办公楼项目
绿地滨江总部大楼
还有世博园里的 演艺中心、南市电厂
6,建设工厂需要绿色公共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吗
绿色公共建筑,工厂似乎不在其列。-------------------------------------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1 总则1.0.1 为规范绿色公共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统一绿色建筑标准的审查尺度,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第十一条“对于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还应当审查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规定,制定本审查要点。1.0.2 本要点适用于绿色公共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建设单位送审时应当告知项目所执行的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标准的等级,审查通过后,审查机构在审查合格证书中注明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标准的等级。1.0.3 本要点规定的审查内容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现行上海市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及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规范性文件编写,主要包括上述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和与绿色建筑等级关系密切的设计条文,涉及建筑(含场地规划、室外环境与绿化景观)、结构、给水排水、暖通和电气等各专业。1.0.4 绿色公共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应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和景观专业施工图设计文件;选择土建与装修一体化的绿色建筑指标项时,还应包括装修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1.0.5 绿色公共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中发现的不符合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的强制性条文或违反法规的问题,必须进行修改,否则不能通过。1.0.6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写明项目所执行的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标准的等级,绿色公共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绿色建筑等级相对应的设计条文的问题,必须进行修改,否则不能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审查。1.0.7 施工过程中发生涉及到绿色建筑技术内容的修改,应重新送审,审查中发现因修改设计而不能达到申报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时,应重新认定绿色建筑等级。1.0.8 除本要点内容外,施工图审查尚应包括现行有关上海市地方性法规规定的内容。
文章TAG: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采取了哪些绿色建筑设计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