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有什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话

上海有什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1、江南丝竹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4、上海道教音乐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5、上海龙华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6、嘉定竹刻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徐行草编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考资料: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全名单公布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3,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有哪些2个

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有:金山农民画,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金山农民画和旗袍
崇明灶花和金山农民画

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有哪些2个

4,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1、新浜山歌松江新浜地区的耘稻山歌源远流长,早在清初,就已初具耘稻山歌的规模,因此历史上新浜被誉为“田山歌之乡”。新浜的耘稻山歌均是清一色的男人唱,刚开始由一人或二人以上一起唱,后来发展到多人、甚至十多人一起唱,人人都有角色,为了消除劳动的疲劳,增添乐趣,山歌班主要演唱的是长篇叙事诗吴歌《庄大姐》、《姚小二官》、《刘二姐》、《严六姐》和《王姑娘》等等,山歌种类大体上有“阳照头”、“大头歌”、“落秧歌”三种。2、浙派古筝艺术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明清以后,古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和“杭邦丝竹”的合奏中。近40年的筝乐新作品的技法没离开过浙派筝艺传统与新创的技法,推进了全国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了500余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已遍及了全国及世界各地。3、腰鼓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特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亭林腰鼓源于民间,早期用于震妖驱疫,鼓动和声响驱逐妖魔和瘟疫,祈求安康;春秋战国时期,则用于鸣警、示威、鼓舞士气、传递信息等,以鼓告急,击鼓欢庆;后来逢佛事庙会年会,民众自发以歌舞载之,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4、越剧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越剧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并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率先形成集编、导、演、音、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机制。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堪称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5、宣卷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据传,当时的宣卷艺人表演的宣卷没有脚本,故事情节都是艺人们从平时观看的古装戏中照搬过来,然后写上自编的唱词,卷成纸卷,表演时摊在桌上,用通俗的语言宣讲卷中故事,并加入了应景的即兴演唱。6、益智图“益智图”是清代光绪年间崇明人童叶庚以太极两仪八卦的易理做依据,发明的一种拼图、拼字智力游戏。“益智图”的拼图、拼字是汲取前人“七巧板”的技艺,而改变为尖斜、曲直、方圆,刻木制作而成,共分十五片。童叶庚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七月开始研究创制益智图,到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完成《益智图》(上下两册),共拼成山水、人物、博古器具等二百一十六幅图,于1878年正式刻印出版7、棕榈叶编织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旧时许多民间艺人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棕榈嫩叶为原料,通常以一根叶茎为筋架,运用编扣、打结、互相穿插等技法编制成小动物,插在草把上在街头巷尾游走,现编现卖,深受孩子们青睐。棕榈叶编织历史久远,主要综合运用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刺、编扣、打结、穿插、收边等手法进行创作。传统棕榈叶编织多以鲜叶制作,只能保存二、三天,题材以蜻蜓、青蛙、蚱蜢等动物为主,局限较大,而现代棕榈叶编织艺术题材丰富,将昆虫鱼虾、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都纳入了创作范围,并成功地创作干叶制品,解决鲜叶制品不易长期保存的难题,极大地发展和丰富棕榈叶编织艺术。8、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庄由苏州迁移到上海兴圣街68号。1958年和1964年,周虎臣笔墨庄前后合并了上海近十家笔墨庄,成立了周虎臣笔墨庄。周虎臣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制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笔的兽毛常用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9、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由我国现代中医推拿创始人、“一指禅”推拿一代宗师朱春霆先生创立。“一指禅”原系佛教禅宗派的用语,意为“万法归一”,“一指禅”三字合而言之,就是医患双方共同将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医者调匀气息,意念守一,凝全身功力内劲于拇指之端,潜心探究患者的疾病所在,然后循经按穴,扶正祛邪。朱春霆先生在继承其家传二百余年的深厚中医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流传江南近一百七十余年的一指禅推拿流派的核心思想创立了该疗法。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有推、拿、按、摩等十二种手法,一指禅推法为其精华,即以拇指每分钟摆动120次的频率持续作用于所施治的穴位处,以指代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10、珠算珠算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运算,是历代中国人有关数的知识和实践。算盘一般为长方形,上一下四或上二下五珠,有梁穿档的竹木制品。梁上一珠代表5,梁下一珠代表1,一般为13至19档。算盘具有累数制、五升制、十进制和位置制,是我国发明的独一无二的进制。珠算可以完成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解高次方程等数学运算,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参考资料: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市级名录

5,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搜索表各项举例一个只要名称就好

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南汇青浦田山歌、上海港码头号子、月浦锣鼓 传统舞蹈:奉贤区滚灯、闵行区手狮舞、 松江区花篮马灯舞、 浦东新区花篮灯舞 传统戏剧:昆曲(上海昆剧团)、沪剧(上海沪剧院)、奉贤山歌剧、滑稽戏(上海滑稽剧团) 曲艺:锣鼓书、浦东说书、独脚戏、上海说唱 民间文学: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上海花样经、崇明山歌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舞龙竞技 、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 传统美术:顾绣、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艺术、金山农民画艺术、三林瓷刻 传统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伤科疗法、六神丸制作技艺、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 民俗:精武体育、上海龙华庙会、豫园灯会、阿婆茶、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 请及时采纳,谢谢

6,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是

黄杨木雕、桂林皮影戏、土山湾特色彩绘玻璃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有: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花样经,杂技与竞技,舞龙竞技,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
剪纸 算一项。
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上海花样经白杨村山歌陈行谣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崇明山歌
请及时采纳民间文学部分包括以下: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市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江浙沪交界地区劳作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形式。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市级)王龙仙(王学红)出生年份: 1939性 别: 女民 族: 汉类 别: 民间文学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市级)张文仙出生年份: 1931性 别: 女民 族: 汉类 别: 民间文学上海花样经(市级)郑树林出生年份: 1960性 别: 男民 族: 汉类 别: 民间文学 上海花样经几十段“花样经”的曲谱和唱词,这些“花样经”共10至12个曲调,以扬州小调、苏北小调、南汇调(上海说唱)为基础,再配上不同的唱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上海花样经”。在此基础上,他又增加表现新生活的内容,使“上海花样经”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整。剪纸之类的不属于“民间文学”,属于“手工技艺类”

文章TAG:上海市国家级文化遗产  上海有什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