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一首歌的名字和下载地址

酷龙的BINGBINGBING。。。 http://space.koook.com/song284406.html

问一首歌的名字和下载地址

2,上海市第二中学的历史沿革

1902年10月24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之岁) 吴馨(字怀久)将西仓桥原家塾迁至花园弄,公开招生,定名为务本女塾。这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起初,仅有学生七人,越二月,请求入学的甚多,第二年新旧生达40人,新生中大多为成年妇女。吴馨先生除处理塾务外,还兼任教学,他禁止学生崇尚奢华,提倡学生放足,努力改革妇女中的陋习。学制设寻常、高等二科,分甲、乙二级和特科一级。1903年学生猛增至80人,原有校舍不敷应用,因此,又陆续添租俞家弄、大南门口民房为校舍。在学制上作了较大变动,废高等,改特科为专修科,设师范,寻常三级。1904年改专修科为师范科,设师范,寻常各二级,中学一级,并添设幼稚园。1906年,在黄家阙路自建校舍。师范及预科均分为甲乙二级,小学增初等一级。1916年在中学部和讲习所基础上改为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19年~1927年3月,学校改用新学制,张杏娟任校长,中学分初、高二级,并设小学部。1928年改名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小学,由本校教师贾佛如任校长。添建了礼堂和小学部的教室,办公室。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为校长。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高、初中均双级,高中分普通与师范二种。1937年8月,黄家阙路二校舍被日寇炮火夷为一片瓦砾。学校改名怀久女子中学。分南北校舍上课。南校在毕勋路(今汾阳路)77号,北校在威海卫路,后迁到孟兰路(江阴路)九福里。学生七百余人。学校设董事会,负责人徐寄顷。校长由原务本女中教务主任顾风城担任。1945年,抗战胜利后,十月务本女中复校。仍定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学。仍分南、北两校舍上课。南校仍在旧址,北校在欧阳路221号(原日本人学校旧址)。只招收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四个年级。每级分甲、乙班。共八个班,学生约250人,仍由杨明辉任校长。1947年1月9日,举校迁至永康路200号(即现址)原法国雷米小学校址。初中每级四班,高中每级二班,共18个班级。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21日市军管会任命杭苇同志为军代表到我校执行监督及办理接管事宜,左淑东,陈蕙瑛两位同志具体负责接管工作。成立了新的校务委员会,左淑东任主任,陈蕙瑛任副主任。改教务处为教导处,实行教导、教务分开。9月1日,市政教育处正式任命左淑东为校长,陈蕙瑛为副校长。学校初、高中均实行三年制,初中各收四班,高中各收二班,共18个班。在校学生809名,在校教职员52人,兼职教师2人。1950年5月,学校党支部正式公开,支部书记由石岚代理。9月,李广塘同志来校任支部书记。1952年7月12日,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同年7月左淑东调任上海幼儿师范,郭秀梅来校任校长。1967年11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中学,开始男女生兼收。1978年1月,市二中学经市教委办批准恢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先后恢复了团委,少先队、工会,学生会组织。1984年,学校为全面提高质量,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机构上将政教处并入教导处,增设教育科研办公室和校务办公室。1986年,学校开始实施“和谐发展教育”,分德、智、体、美、劳,管理几个渠道,以科研为指导进行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1994年学校党支部开展“凝聚力工程”工作,成绩显著,1996年被评为市基层先进党组织。开展“孝心活动”,效果显著。被全国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介绍。1994年5月19日,国家教委在上海召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经验交流大会,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率全国代表到学校参加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展示课,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予以高度评价。1994年12月,上海教育局命名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1998年2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并授予校牌。1986~至今,先后由吴小仲、朱叔廉、李立农、任博生、姚国超、庄小凤、沈建华担任学校校长、副校长。先后由韩志斌、吴小仲、苏平、沈建华担任支部书记,副书记。2002年10月,百年校庆。2003年12月10日,徐汇区教育局将沪新中学校区(占地面积6.2亩,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划归给市二中学。2005年9月 由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1年1月 位于永康路200号的旧校舍接受改造。2015年在闵行区梅陇镇开办市二中学梅陇校区。市二“梅陇校区”直属市二中学,师生均为市二中学编制(学籍),毕业时颁发上海市第二中学毕业证书,教育教学及行政由徐汇区教育局领导,市二中学实施一体化管理,将秉承市二办学传统、办学目标、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学校注重梅陇校区与徐汇本部的和谐发展,校园管理统一、教育教学及活动统一、师资配置统一、学生所有待遇统一。梅陇校区与本部资源共享,学生实行柔性流动。一百年来,学校几代教育者传承着崇尚改革,务本求实,严谨治学的办学传统,为社会发展进步,祖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市二中学声誉闻名遐迹。而今,市二面临新时期对人才的新需求,徐汇区对构筑教育高地新要求,开始新的探索实践,努力创造明天的辉煌。

上海市第二中学的历史沿革

3,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的介绍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创办于1962年,1997年成为与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重点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资源共享、特色衔接的初级中学。近年来,学校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才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探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追求师生协调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的介绍

4,南洋公学师范院现在是哪所学校

南洋公学师范院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教育救国背景下创生。早年,培养了包括南模中学、南洋中学、市二中学等一批老校长在内的一众新式教育先驱,开创了国人自办新学的新时代,爱国基因、育人情怀代代相传。今天的南模中学、南洋中学校名皆源于此。  此南洋不是那南洋  四年前,我从上海市南洋中学调到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简称南模中学)工作。南洋中学、南模中学,都是百年老校,都在徐汇区,还都是重点学校。为什么都取名“南洋”,“是不是南洋华侨办的,或者是为华侨办的呢?”  不仅现在很多人搞不清,很多年前就有人请教过时任南模中学校长赵宪初先生了。问得人多了,先生索性写了一篇文章《此南洋不是那南洋》,发表在1982年1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文中讲到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埠通商,天津和上海是两个重要口岸。“清廷还专门设立了两个大官,叫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管理对外交涉和通商的工作。天津属北洋,上海属南洋。”又讲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盛宣怀在两地分别建了一所高校,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文末明确指出:“南洋中学和南洋模范中学,都和南洋公学有过一些关系或者联系。所以南洋并不是南洋群岛的南洋。这两个学校都不是华侨办的,也不是为华侨入学办的。”  由此可见,此“南洋”是对中国长江以南靠海洋区域的称谓,同长江以北环渤海湾的“北洋”相对应,和东南亚的那“南洋”没啥关联。但是南洋中学和南模中学,和南洋公学到底是啥关系,先生没讲。今日,请容我狗尾以续貂。  南洋公学师范院: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必须先来讲讲南洋公学。话说,甲午(1894)年间,拥有不错装备的北洋水师对阵硬件水平差不多的日本舰队,结果居然一败涂地!隔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船坚炮利的英国人打不赢,而一向看不大起的“倭寇”居然也如此了得!中国到底怎么了?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药方:救国,决不能单靠硬件“买买买”,要奋发图强,必须从教育入手,科教救国。于是大臣盛宣怀上书清政府,建议在上海建南洋公学,光绪皇帝御批同意,并谕令“既准设立大学堂,则是国家陶冶人才之重地,与各省集捐设立之书院不同,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毋庸由盛宣怀所管招商、电报两局集款解济,以崇体制”,同时任命盛宣怀兼任南洋公学督办。给钱给人给政策,南洋公学妥妥的成为晚清第一批国立院校之一。  办学后,盛宣怀再次上书,《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并附《南洋公学章程》,言南洋公学下设四院,“一曰师范院,即师范学堂也;二曰外院,即曰本师范学校附属之小学院也;三曰中院,即二等学堂也;四曰上院,即高等学堂也。”光绪朱批:“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并在《南洋公学章程》上朱批“览”字。  和前期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福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用船、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不同,南洋公学的培养体制是从根子上开始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四院中最早开班的是师范院,1897年4月开学上课,第一批录取20岁—35岁的青年40名,其中不乏举人、贡生,国学之外,设置数学(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勾股六术等)、格致(物理、化学为主)课程。还要学习科学教育、动植物学、生理学、矿学、地理学以及外语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师范生成绩分蓝据、绿据、黄据、紫据、红据五格。每季度考试一次,递进递给,优秀者额外奖励,不合格者淘汰。红据生成绩最好,可以充当外院的教习。同期,外院(类似今天的小学)招生;隔年,1898年中院开办。外院学生成绩合格者升入中院(类似今天的中学)、上院(类似今天的大学)。  历史变迁,南洋公学现在已演变成为赫赫有名的交通大学,花开几朵,这里不表。1901年,外院独立办学成为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后整合附属中学(中院的延续)的中学教育功能(不含预科),成为南模中小学,延续至今;1902年,上院开办,终成学校主体;1903年,师范院完成历史使命,停办。  南洋中学校长:君子不忘其本  师范院虽前后仅历时7年,但却办出了师范院校珠峰的高度,提前一天报到的王培孙同学每与人谈起他和南洋公学的关系,总要说:“我是南洋公学的第一个学生。”  王培孙在校读书期间成绩优秀,按例被聘为外院教习。1900年前后,王培孙正式接掌其叔叔王柳生创办的育材书塾,该校既不同于当年一批西方教会创建的新式学校,更异于传统私塾形制,被誉为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1915年,北洋政府以王培孙校长办学卓有成效,特颁嘉禾勋章。1904年,王培孙将校名改为南洋中学,人问其用意何在,他说:“君子不忘其本,因为我是南洋公学的学生嘛!”  此后校名历经百年,再没变过。王培孙确立的办学宗旨“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校本化、教育化,传承至今。显然,发扬国人精神,是南洋中学学子百余年不变的情怀。王培孙先生主持学校52年,使得南洋中学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南洋校友中包括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亚洲摄影之父”朗静山、文学泰斗巴金等名家,以及23位中外院士、40余位高校校长。  南洋模范中学:饮水思源 模范立校  南模中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新式中小学,老牌的市重点中学,现为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南洋公学时期,外院、中院就是现在南模中学的前身,师范院的优秀学生是学校的主要师资。  1927年,政府规定,高校不再办附属中小学,不能再叫交通大学附属中小学。公立转私立,自立门户,沪上已经有了南洋中学,这个名字不能再用。但饮水思源,南洋两字必须保留。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的校董林康侯先生提议用“南洋模范”作为校名,大家不禁想起南洋公学老校长何梅生办附属学校之初衷,乃是“以立模范……以开通内地之风气,并为他省之先导”。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为校名加上模范,这倒不是前辈们自大,而是在当时情况下,先天下之忧而忧,赓续南洋公学外院、中院血脉,教育救国的学校担当,南模中小学理应成为国内各所新式学校的标杆、范本。  得此消息,王培孙等一班同学特来祝贺,愿鼎力扶助学校越办越好,垂范后世。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了1903年,沈叔逵校长在涎蠊Ц绞舾叩刃⊙卓?"唱歌"课,这是中国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开端,这一创举很快就在全社会获得了热烈的响应。  南模中学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无疑是“南洋”,学校源自南洋公学,和交通大学同根同源,“爱国荣校”是南模中学的本色。第二必须是“模范”,建校之初,科教救国,定位就是开风气之先,首办国立新式学堂,以立模范。“模范”是南模中学的底色。第三则是高高举起“青锋”大旗,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南模中学学子亲笔题词“青锋”,勉励学子争做青年先锋,“手执青锋卫共和”。模范有了新的高度,“青锋”成为了南模中学的亮色。  2001年,江泽民为南模中学百年校庆寄语“四个模范”(求知的模范、生活的模范、爱国的模范、进取的模范)。百廿年来,在这所不断追求模范的学校里,走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无产阶级杰出的文化战士”邹韬奋,走出荣获“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董建华、李道豫,走出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00名杰出贡献人物”王选、厉以宁、姚明,走出“歼八之父”顾诵芬等37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万余名南模学子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洋公学师范同学:志同道合办新学  南洋公学师范院,立校7年,共培养学生71人。其中包括吴稚晖、沈叔逵(沈心工)、林康侯、陈懋治,以及王培孙(王植善)、吴怀久(吴馨)、白雅雨、钮永建、张一鹏等人。他们读书的时候,正值西学东渐,西学的教材都是舶来品,有原版、有翻译版,但没有一本是国人自己编著的。新式学校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教学中既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传入,自然也有传统宗教信仰的植入。如何适应国情,恰当把握“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原则?他们是第一批创新实践者,实践的课堂就在外院、附属高等小学、中院以及后来的南模中小学。  还在师范院读书的时候,就有同学开始尝试编著中国第一批自编教材。从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人编撰《蒙学课本》三编始,据不完全统计,在到1927年的30年里,至少有27人编著了247本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学课本》一书,多次修订、再版。就《蒙学课本》二编而言,编排原则根据“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二编共编写了130课。其中,“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实字三十课,物名但取通俗……浅说琐记三十课,或敷陈浅理,或摹写景物……便函十课简短易学,无粉饰累赘之谈”。很显然,编撰者本身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教育救国之志,从而才能把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之得、到外院实践的教学心得寓于其中。为尽快普及新文化,王培孙还在南洋中学内专门开办编译所、在闹市经营书局,编撰有《普通地理读本》《中等地理读本》等,这些教材也成为澄衷中学等当时众多新式学校的教材。  成绩优秀的一众学生——民国政坛名流吴稚晖、著名音乐教育家沈叔逵、银行家林康侯以及书法家陈懋治,四人皆为红格同学,在校期间,都在外院任教习。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毕业后先后都曾在附属小学任校长(监督)。  民国期间,办教育实属不易,而办一所好的学校更为不易。为了教育救国的初心,南洋公学师范班的一众同学守望相助,相互扶持。1902年,校友吴怀久创办务本女塾。“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权”,因而“取塾名为务本”,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 办学初期,学生仅7人,后陆续增至40人,学生多为成年女性,再后来新生开始年年倍增。因教职工人手不足,王培孙便动员、支持其夫人沈竹书到务本女中担任舍监,支持老同学办学。1904年,上海务本女塾率先开始附设幼稚舍,成为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幼儿园。学校几经迁改,现为上海市第二中学(简称市二中学),也是上海市一所老牌市重点中学。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当时任教于南模中学的沈叔逵,念及同学情深,工作之余,时常到务本女中、南洋中学授课。  新中国成立后,传承爱国基因、赓续南洋血脉、谱写强国辉煌始终是“南洋”人的教育梦想。长期奋斗在徐汇区三所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带领学校创造辉煌业绩的四位校长——南模中学赵宪初校长、张茂昌校长,市二中学吴小仲校长,位育中学赵家镐校长,他们均曾就读于南模中学。2020年11月23日,南洋公学的衣钵传承者——上海交通大学重新开办教育学院,同样是“南洋”人的血脉赓续。(特约通讯员 陈宏观)本文来自“中国青年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查看原文相关推荐老师们,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来了!中国教育报?

5,举办百年校庆有意义吗

举行百年校庆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1:诚如二楼所说,早期毕业的学子有的或许身价百万,有的或许在某些领域上有不错的建树,举办校庆可以让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立.帮忙更好的建设母校嘛. 2:可以一定程度上开阔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名誉. 3:也给早期毕业的学子们有个缅怀青春和校园生活的机会嘛. 4:搞校庆,成千上万的学子又聚在一起,可以拓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面嘛. 所以,综上所述,何乐而不为呢..

6,百年校庆作文 急急急

今天,是我们学校的百年校庆,我祝福我的学校,桃李满园、万代流芳! 这次百年校庆,我参加了两个节目,一个是配乐诗朗诵《百年祝福》,另一个是大合唱《同一首歌》,第一个节目表演完了,该我们的诗朗诵了,我兴奋极了,心想,我一定要表演得最好!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台,专心的朗读,到了“校园内朗朗的书声”那一句,我差一点忘了,我应该和旁边的一位同学走到另一边,这时,旁边的同学机灵的拉了我一下,我急忙随着她走过去,好险啊!差点出错!我心里暗暗的感激她。到了最后一句,我们全体同学大声地读了一遍,并且站起来,举起左手,做出一个动作,很激昂,很振奋人心。 因为我要参加第二个节目,要换衣服,要把原来的一个辫子换成两个辫子,妈妈因为上班忙,没赶来,我正着急,张老师走了过来,亲切地对我说:“来,刘梦雪,我来给你梳辫子吧!”看着老师和蔼有苍白的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几天张老师一直带病上课,结果延误了病情,嗓子完全不能说话了。今天她还没完全恢复,就又在太阳地下陪着我们。“刘梦雪,辫子已经梳好了,快到合唱队集合。”听着老师轻轻的催促声,我才回过神来,不由自主地深情地对张老师说:“谢谢张老师,您到荫凉的地方坐一下吧!”“别管我,我还要看你表演呢!”看着张老师鼓励的眼神,我情绪高涨,音乐响起,我高声地唱了起来,为我们的学校,为我们学校的辛勤园丁们,大声歌唱,我们把花高高举过头顶,欢呼着,为我是学校里的一员自豪着!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工作人员喷出礼花,我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愿我的学校永远年轻,永远辉煌!我愿我校的老师各个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我愿我校的学生各个文明守纪,聪明活泼!

文章TAG:上海  上海市  上海市第二中学  海市  上海市第二中学百年校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