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満道草求大神翻译成

それはわくわくするような:那是令人兴奋的おたのしみに満ちた道草だった:充满期待的另一种选择道草:原意为路边野草,实际意思是你走一条路的时候,花在走路以外事情上的时间;也有“绕远路”的意思;所以我将它翻译成“选择”,因为“道草”,本就是一条路上的多项选择,只不过不是直走至目的地而已。

満道草求大神翻译成

2,叶子波浪形的水生植物茎杆细长

菹草多年生沉水草本。根茎圆柱形。茎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节生须根。叶条形,长3-8厘米,宽0.5-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约1毫米与托叶合生,不形成叶鞘,叶缘多少浅波状,具细锯齿,叶脉3-5,平行,顶端连接,中脉近基部两侧伴有通气组织形成的细纹;无柄,托叶薄膜质,长0.5-1厘米,早落;休眠芽腋生,松果状,长1-3厘米,革质叶2列密生,基部肥厚,坚硬,具细齿。穗状花序顶生,花2-4轮,初每轮2朵对生,穗轴伸长后常稍不对称;花序梗棒状,较茎细。花小,花被片4,淡绿色,雌蕊4,基部合生。果基部连合,卵圆形,长约3.5毫米,果喙长达2毫米,稍弯,背脊约1/2以下具齿。花果期4-7月。

叶子波浪形的水生植物茎杆细长

3,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集有哪些

1 作品:《吾辈は猫である》(我是猫--1905年)《坊っちゃん》(哥儿--1906年)《漾虚集》(1906年)《虞美人草》(虞美人草——1907年)   《梦十夜》(梦十夜——1908年)《三四郎》(三四郎——1908年) 《それから》(其后——1909年)《门》(门——1910年)   《彼岸过迄》(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行人——1912年)   《こころ》(心--1914年)  《道草》(道草——1915年)   《明暗》(明暗——1916年)2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3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集有哪些

4,读后感 路边草

这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早期的作品,又名《道草》。查阅这位作者,发现他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作“国民大作家”。同时,他还精通英文、汉诗和书法,其贡献从他被印在2004年以前的1000日元纸钞上即可见一斑。 除了春上村树这种流行趋势,以前自己从不读日本作家的东西,可能是对这个民族先入为主的印象起了作用。直到周围人有所提及、推荐,才抱着试试看、没期待的心态读了这篇。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开始享受读它的过程了。很惊讶一位男作家对人物间的关系、人物心态和生活琐事的细微、精准的描述。每次看完一段都有种道出自己不可名状心情的畅快之感。或许是翻译的也到位,并没有感觉是在读翻译过来的作品。我想这可能与日文和英文的文化类别有关。每次读英译作品,总或多或少感到艰涩,很不顺畅,无法体会到语言上的美妙,还不如读原文。而或许日文与中文有着历史的渊源,所以通过语言,很容易就达到共情呼应。除了语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等可能都存在很多类似的方面,所以它能打动我也是这个原因吧。 这是本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男主人公“健三”的经历与作者本人十分类似。他很小就被生父过继给养父,而长大后又被养父送回到了生父这边。两边对他都没有深厚的感情,他像皮球一样被推来推去。长大后则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后来好容易成人去国外留学,回国后有了谋生的本事,又娶妻生女,过上了独立的家庭生活。看似童年的痛苦烦恼已经过去,终于可以自己主宰生活了。可故事却从这开始了。多年后,本来还算舒适的生活被他周围的一帮“似亲非亲”的人打破了。“钱”这个词成了他生活中挥之不去的烦恼不断被提及。养父又如幽灵般出现是为了和他要钱,继母也卑躬屈膝地拜访希望他能有所帮助。关系淡薄的岳父仕途毁灭也来向他伸手。他每月还要出一点救济患病的姐姐和无能的哥哥,而自己家中患有癔症的妻子不工作要照顾孩子,同时还要请女仆协助。这一切都让主人公心烦意乱、胡思乱想。其实,这样的故事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我们所期待的可能是主人公的爆发、激烈的对话争吵或是快速了断的行动。但在这篇作品中却着墨不多。作者似乎并未受到如此境地的影响,而只是平静地叙述着事情的进展,然后花大量笔墨来描写健三的心情、想法、回忆、性格和动作,却没有什么人生感悟之类的总结。看着这些文字,感觉就像是在剖析生活中的自己,将自己遇事时片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我对健三与妻子之间关系断断续续地描写印象深刻。比如: “… …妻子觉得两人都不会盲目听从对方,丈夫觉得妻子终归是无法引导的。夫妻俩从很早以前就一直为这种老问题而反复争吵,但始终没个解决办法…….” “健三很顽固,妻子也认死理,因此互相看不起。无论做什么事,妻子都以父亲为标准去要求丈夫,对丈夫总有些不满,而丈夫则因得不到妻子的认同而耿耿于怀。冥顽不灵的健三甚至毫无顾忌地公开表现出自己对妻子的蔑视态度。” “健三的这一套理论,不知不觉与妻子用来对付他的那一套理论重合了。他们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兜着圈子,再累也觉得无所谓。当健三激动的情绪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会猛地在圈子里站住;妻子疏通脑子里的障碍时,也会在圈子里突然停下。这种时候,两人又携起手来,有说有笑,但仍无法跳出那个圈子。” 多么生动的两性关系叙述啊。生活中的夫妻就是在这种“对抗”中你来我往的。或许健三身上多一些近代日本男人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就跟中国旧时一样---妻子只是附属物,她们笨拙,只是生育的工具。但作品中的妻子却也不是没有想法和感情的逆来顺受者,她有时隐忍,但也有自己的认识和方式,虽然在作品中她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并不影响她鲜活的身影。 还有一段就是健三与养母阿常之间关系的描写也很有力,让我又条件反射地想到了育儿的话题。“阿常是个善于装模作样的女人,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对自己有力,她马上就能流下眼泪,简直就是个活宝。她把健三当做无知小孩,在他面前比较放松,但其实她的内心早已彻底暴露在健三面前了,只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她暗藏的丑陋决定了她的人格,而最了解她这种丑陋的,正是这个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 警示啊,莫误认为小人儿好哄好骗啊。 读了越来越多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喜欢返璞归真的描写。不愿看到人生哲理般的总结。道理大家都懂,何必浪费时间来听你说,何况最让人容易接受的是将道理寓于故事叙述当中,不着痕迹却又让人捉摸,这才是功夫。我想,夏目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曲折的成长经历才孕育出他细腻的笔触和情感的。又或是日本作家 的作品在这方面是强项,有待于自己阅读更多去感受。 另才知晓,路边草还真是一种草的名字,还是一种草药,消食健脾。

5,夏目涑石 道草详细介绍

日本近代作家。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 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镰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 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主要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三四郎——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遗作 作品集 漾虚集——1906年 梦十夜——短篇作品集 长篇小说 《我是猫》确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 ,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哥儿》的素材,取自作家离京去外地任教的坎坷经历,叙述了一个憨厚、单纯,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哥儿在一所乡村中学四处碰壁、饱受委屈的遭遇。小说语言机智幽默,描写手法夸张滑稽,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旅宿》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一次尝试。描写一个青年画家到大自然中寻找远离现实、超越社会的纯粹美的世界的故事。 《三四郎》写一位乡下青年小川三四郎来到东京,受到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不知所措的窘态。《其后》继续《三四郎》爱情悲剧的主题。小说塑造了代助这个具有叛逆意识却又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形象,谴责了违背自然感情的所谓侠义、道德,流露出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门》是三部曲爱情悲剧的终结。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的女友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 《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的心理。集中体现作者后期创作思想的是《明暗》。小说以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津田和阿延夫妇之间的微妙关系,暴露人们自私自利、苦闷无望的心态,告诫人们去掉私心,顺应天意。 夏目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605.htm

文章TAG:道草大神  翻译  译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