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永烈毕业于哪个中学

温州市瓯海中学叶永烈,1940年出身于温州市区铁井栏一户殷实家庭。初中毕业于瓯中,高中就读于温州二中,196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1岁在《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他丰富的精神财富。叶永烈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北京2中

叶永烈毕业于哪个中学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体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已经加入上海市语文书试用版六年级下学期第21课;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下学期第20课;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28课;生本实验教程四年级上第13课。本文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文学体裁 论文作 者 叶永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体裁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 题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 议论文)。题目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议论文,含义:所谓真理就是不断地追问,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议论文题目的含义是解决了若干个问题后就会得到真理
说明文含义;敏锐的发现问题,坚持不懈的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才能深入的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已经加入上海市语文书试用版六年级下学期第21课;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下学期第20课;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28课;生本实验教程四年级上第13课。本文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文学体裁 论文作 者 叶永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 题目

4,谁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咋完成的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少年儿童出版社有3个编辑室,其中三编室专门负责编纂少儿自然科普图书,室主任王国忠考虑,能否为孩子们编写一套真正有分量的自然科学“百科”式的回答各种知识的书呢?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缘起。   一套好书,首先得有个响亮的书名,它要叫得响传得开。王国忠发动大家来起名。有段时间,一编室、二编室的编辑们天天看见三编室的人对着一块小黑板较劲。小黑板上写了不少粉笔字:《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科学趣味问题》……这些都是备选书名,大家有空就讨论,几十个题目轮番琢磨,有同志提出:“既然孩子们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干脆叫《十万个为什么》得了。十万个体现问题之多,方面之广,也正符合少年儿童的胃口。”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 当时,大家找到上海的一所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请他们编写,谁知这一写竟花去将近一年的时间。而当大家看到稿子又犯愁了,这些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辛苦完成的6万字书稿,所有的问题还是顺着教科书上提的,内容不过是教科书的延伸。编辑们这下子懵了,大家开会讨论该怎么办,最后还是决定推倒重来,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框框。   王国忠召集大家开会,他要重新整理思路,确定新的编辑方向,不过看着手下这些编辑,他有点犯难。编辑室里只有一名理工科出身的大学生,她叫曹燕芳,是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另一名大学生却是外语专业毕业的,对科普知识不怎么懂行;另外几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是从工厂里或社里别的科室刚刚调过来的,对他们来说,编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想都没想过。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有那个年代的特点,敢想敢干,对工作充满热情。王国忠叫大家放手大胆地去干,关键要走出去,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有新鲜的灵感。   如果说《十万个为什么》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么离开象牙之塔,深入生活,贴近百姓,善于捕捉实际生活中的“为什么”应该是它的秘诀之一。当时,年轻的编辑洪祖年业余时间担任着两所小学的课外辅导员,这天他突发奇想,建议:向孩子们征集问题!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赞同。于是,大家行动起来,印制了1万份问卷,到各个学校去,到各种教育部门去,发动起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两三个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   有了问题,开始找作者了,但是找作者比找问题更麻烦。你瞧,懂科学的人明白道理,但稿子写得跟学术论文似的;文笔好的人,又不懂科学知识。这就让编辑们头疼了。   曹燕芳,这位室里唯一的理工科大学生,主动挑大梁,承担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几本书的编辑任务。她也遇到了找作者的难题。恰巧此刻,她手头还编着另外一本书,叫《碳的一家》,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别看这小伙子刚上大二,但写出的文字生动活泼。曹燕芳冒出个念头:能不能请这位年轻人写几个“为什么”试试看?1960年5月,一封署名三编室、盖着出版社大图章的书信寄到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信皮儿上,收信人名字写得端端正正:叶永烈。   可以说,是曹燕芳带着初出茅庐的叶永烈进入到《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人就为化学分册写了上百个题目,紧接着“天文气象”、“生理卫生”各分册也都找上门来,最后,这位最年轻的作者总共写了300多个“为什么”,成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写作篇目最多的人。   当然,在叶永烈之外,还有几百位作者,他们像一群无名英雄,支撑起《十万个为什么》这座大厦。但是,这些大量的稿件也花费了编辑们大量的心血,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由曹燕芳编辑的数学分册,出版时仅14万字,但一次次修改的稿件加起来有54万字! 至今,它的诞生是一个传奇。从1961年4月开始出版算起,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十万个为什么》共出了5个版本,销售1000多万套,1亿多册。1997年它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又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推选为感动共和国的50部图书之一。
一点一点写晚的吗
当然是十万个脑细胞受虐致死后投胎变的。

文章TAG:叶永烈叶永烈  上海  上海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