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体规划的亮点,如何评价上海 2040 最新总体规划
来源:整理 编辑:上海生活 2023-07-01 16:38:07
1,如何评价上海 2040 最新总体规划
你即将要使用的土地符合当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体分三个类别: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比如这块地你想做工业用,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正好是建设用地,就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反之,如果要是这块地你想做工业用,但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农用地,甚至是基本农田,那就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上海2035规划正式发布了吗
“上海2035”规划今天已经正式发布了。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规划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区域,16个城市副中心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核心镇中心;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3,上海将探索超大城市的转型路径吗
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公布,该规划明确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报道称,规划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为了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同时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应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不确定性,预留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空间留白机制,调控土地使用供应时序,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希望上海可以总结更多的经验!
4,上海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一.上海商业发展趋势
1.上海未来商业整体布局在5-8年内现有的格局不会出现质的变化,仓储式中心和郊区购物中心不会大规模的出现
一个商业中心区的形成,需要市政设施、产业、交通、消费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和配合。而这样一个规划的商业中心区的集聚形成,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初具规模。
例如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商圈的建设经过了近十年的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的发展历程,直到现在,才初步呈现出有系统的业态业种配置,商业功能基本齐全。
受制于商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2006-2010年间,目前上海规划确定的商业布局和商业中心区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郊区城镇新城开发的逐渐加快,城镇商业的发展变化会较中心城区更为显著。但在5-8年的中短期内,上海整体商业布局仍将保持现有的格局。在业态布局方面,仓储式中心和郊区购物中心不会大规模的出现。
2.中长期上海商业整体布局将面临较大的调整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商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上海商业除了在商业零售总额、商业网点总量等方面将持续增长以外,商业区域的布局也将更加趋于合理。
根据国际大都市商业布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目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可以预测,按照目前上海的发展趋势,在2010-2020年间,上海城市人口的30%将留在在市区,40%分布于市区边缘,30%分布在郊区城镇。
这种人口迁移的趋势将对商业布局规划、商业中心区域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种人口布局的新情势下,结合相应的市政设施、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协调规划发展,中长期来看(10-15年),上海商业布局将面临较大调整,商业发展的重心存在向郊区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趋势。
3.商业中心区内部积极调整
随着城市总体规划、商业规划的制定实施,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上海市总体的消费能力、消费人口、商业零售总额等都将有着显著增加。商业需求的增加,使得今后城市商业中心的数量必定会增加,单个商业中心区的消费总额也会上升。
商业中心能量的上升,使得原有的商业区之间的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在新的平衡实现之前,原有商业中心区内部结构以及其周边的商业区都将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只是“商业零售总额”、“商业门店数”这一类的数量指标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商业区内原有各种业态之间新的组合关系以及新型业态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都将出现调整变化。
4.各个重要商业中心在商业功能实现上将有所差异
各个重要商业中心区在商业功能实现上,通常能满足消费者对于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主要商业功能实现上,各商业中心并无本质区别。
但各个重要商业中心由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交通系统、产业布局、作业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周边的居住区域规模的不同,且各个商业中心区所在区域资源条件、历史文化和功能规划的独特性,因此,各个商业中心在功能细节上难免存在着差异。例如,南京东路商圈更多呈现出旅游、观光、文化、购物的功能组合;而徐家汇商圈则更多的呈现出商务、购物、展示、休闲、娱乐的功能组合;五角场商圈更多呈现出购物、休闲娱乐的功能组合。而且这些不同的商圈即使在同一商业功能的实现等级上也会有所差异。这些都是商业功能细节上的差异。
商业中心在功能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这使得在新一轮的上海商业发展中,从商业布局、商业功能和城市形态等各方面能更以细致的方式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5.商业布局网络扩大至整个大上海地区
根据调研发现,通常消费者所期望的购物区域是在距离工作或居所30分钟的行程内。(行程是步行行程、或自行车行程、或公共交通或自驾汽车的行程。)
目前上海市现有的商业中心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种商业布局状况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而且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对商业设施的需求旺盛,而郊县人口较少,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现象,也使得郊县地区商业设施的投资建设进展缓慢。
随着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面积将由现在的600平方公里,扩大至6000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并且,伴随着“一九六六六”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市郊县地区的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将会更为合理,其对商业设施的需求也将逐步扩大。
此外,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铺设,居民汽车普及率的上升,消费者的有效出行半径将会增大。
因此,未来上海市商业中心区的分布将不仅仅集中在中心城区,占全市面积90%以上的郊县地区将是新兴商业中心区的有力发展空间。上海市发达的商业网络将遍布整个上海地区。
二.上海商业布局规划目标
过去的10年间,在上海市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商业率先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上海商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成就,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商业的框架以及上海作为亚太地区代表性的贸易中心、展示中心、采购中心的商业雏形,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了领先的地位。然而还是可以从众多数据看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在商业总量、人均商业面积、商业面积的坪效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结合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经验和规律,上海商业布局规划目标可以这样确定:促使商业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优化,促进上海商业的繁荣与繁华,使得上海商业高速持续发展,从而加快上海实现国际化“购物天堂”的步伐。
第四章 国外大都市商业布局对上海的启示
一.国外大都市的新城镇发展规律
在新城镇的发展问题上,许多国外大都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功实施了“大城市、大郊区”的新城镇发展战略。
新城镇的发展,是大城市普遍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大城市在经历了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之后,中心城区经历了绝对集中状态和相对集中两个阶段之后,离心分散特征开始显现。大城市的发展从以向心集聚为主,转向以离心扩散为主。表现为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以及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研究显示,国外大都市在半个世纪的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新城镇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详见表1:
表1 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卧城”阶段 “卫星城”阶段 “新城镇”阶段 “新结构城市”阶段 特征 城镇功能单一,主要在于分散中心城区的居住人口,工作、和文化活动仍在中心城区。 半独立性的郊区城镇,卫星城除居住功能外,还建有一些工业和服务项目,带动部分本地就业。 卫星城基本独立,具有就业、教育等功能,卫星城的中心区现代化,居民能享受到全面完善的功能服务,减少主城与卫星城的交通运输压力。 实现多中心敞开式的新城市结构,通过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联系起来,主要城市功能扩散到卫星城,功能实现多元化。 目前上海正处于“新城镇”阶段向“新结构城市”阶段的转型和发展时期。
大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普遍性规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规律显示出:当人均GDP在4000-6000美元间,城市的离心力将会达到最大,离心分散特征也会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结果可能导致城市的空心化问题。2003年上海人均GDP达到4911美元,应对这个情况特别加以研究和注意。
研究显示,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在进入“新结构城市”时期,其城市总体面积仅为上海总体面积的13%和25%,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在未来新城镇的开发以及配套工业、商业、服务等的建设难度和力度上将远远大于上述大城市,在这一条件下,上海总体商业布局的规划和落实就显得更为严峻,未来商业布局模式的设想和论证也就更加刻不容缓。
结合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上海新城镇发展方向将是“新结构城市”阶段,而目前上海正处于“新城镇”阶段向“新结构城市”阶段的转型和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下,原有的“太阳系”商业布局模式将无法满足因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工业、商业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现状,上海的总体商业布局需要一种更为适应现状和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创新模式。
同时,大城市商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城市本身的大小,而更多在于大的形态结构和投资结构。只要综合考评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资源和能力优势,结合对大城市人口、经济、工业、商业、购买力、交通等诸多因素的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形成适应城市功能特性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大城市的商业一样能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二.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发展的规律
美国、英国的国际大都市,在商业中心的变迁和发展中,基本遵循和集中体现了“城市-郊区-城市”的发展进程规律,如表2。
表2 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变化趋势 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 由于城市公害带来的困扰,很多居民迁移到郊区居住,郊区商业迅速繁荣,商业中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商业中心数量增多。 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商业规划,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复活,商业中心回归中心城区。
相比较国际大都市的商业中心迁移和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所处的商业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正如目前仍有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建设城市中心地区的标志性商业中心,并不能仅仅通过照搬国际大都市的一般规律或模式,就盲目来评判这类发展中城市的商业布局模式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应该结合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发展着眼,选择出效益最大、代价最低、真正适合这个城市的最佳商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就上海现状而言,虽然也存在着居民逐渐迁移到郊区居住的发展趋势,但究其成因和经济社会背景,都是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具有很大不同的。
近年来,居民逐渐迁移到郊区城镇居住,其中政府的规划导向和市区的房价飞涨是两个主要的成因。在“一九六六”的规划指导思路下,郊区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交通配套以及土地集约等方面均有了强劲的发展支撑和依托。以松江新城、海港新城、嘉定汽车城、青浦新城、机场新城、南桥商业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郊区城镇进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时期,根据自身在产业主导、交通枢纽、旅游主导、现代居住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在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结构基础上,更增加了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市区高居不下的房价水平也使得部分居民更倾向于选择郊区城镇来实现和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另外,上海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也使得近年来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20 年上海常住人口将达到3000万,这也从另一方面对郊区城镇的发展和升级提出了要求,其中也包括对商业总量、商业布局和业态结构上更高的要求。
近三年的数据同时显示,上海郊区城镇商业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期。2004年,郊区城镇商业的发展速度更是远远大于市区商业的发展速度,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金山区的增长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与此同时,郊区城镇对商业的需求也显示出持续旺盛的态势。
因此,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条件、居民作业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上海在未来的商业中心变迁和发展中,会与国际大都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于商业总量在未来将会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上海商业中心在未来数量的增多在所难免。同时考虑到郊区城镇产业迁移、商业匮乏以及有效需求巨大的现状和趋势,上海未来的新兴商业中心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离心力较强的区域。
三.国际大都市商业规划的主要模式
比较我国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与商业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和日本经过了几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后,与商业发展体系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趋于完善,起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宏观指导和控制的作用,且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业态创新不断的进行修订和调整。详见表3。
表3 国际大都市商业规划模式
国别 美国 英国 日本 商业管理模式 规划为主 规划为主 审批为主 主要特征 商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法律效率; 商业规划由地方政府负责; 制定规划的目标在于保护产权所有者和确保城市的适度发展; 规划必须具有弹性,合理聪明。 规划政策是议会通过的指导性法令; 鼓励综合性规划,内容应包括商业、零售、住宅、交通等多方面; 规划由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规划机构制定; 规划方案的制定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周期一般较长。 通过制定法规来严格限制项目的审批; 商业项目审批由地方政府负责,从申请到批准通常历时一年,需经五个环节; 大型商业项目需促进周边区域的协调,同时评估其带来的人流、交通、环保等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以上三个发达国家中,英国和美国采用的规划为主的管理模式应对上海的商业布局规划管理更有借鉴意义,也与上海的规划管理现状比较接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和商业规划方面的操作时间很长,实践经验丰富,因此在制定商业规划的时候,往往是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工业规划、住宅规划、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综合起来进行考量,力求各项规划在细节上也能够充分协调、互为补充,从而避免规划失误,最终发挥城市商业规划的最大功效。
四.国际大都市规律研究对上海商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1.城市商业规划的制定应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盘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由竞争和发展后,政府已经基本上不干预,而是更多通过制定商业规划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商业的发展。商业布局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在新一轮的商业快速发展中,商业布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也应该建立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分区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整个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考虑。
2.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应该有保护中小零售商的规划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商业竞争激烈,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零售商。各国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对商业布局进行调控,限制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法国政府的《罗耶法》,日本政府的《百货店法》、《大店法》、《大店立地法》正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
上海的商业发展目前也进入了商业激烈竞争的阶段,这一点在中心城区商业上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主要的商业中心,其日均租金都在20-40元/平方米,其中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日均租金更是达到35-60元/平方米。城市中心商业如此高的投资成本和进入代价对于中小零售商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同时也制约了上海在未来建设繁荣、多彩的多层面、多支撑的现代化商业格局。
另一方面,市区商业的激烈竞争和高昂的进入代价也使得零售商将目光更多放到了郊区城镇商业,加速了郊区城镇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3.规划基础是从需求出发,任何与现实需求相违背的规划都将是无效的
有消费需求,才会有商品供给。不同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也不都相同。消费者对商品不同需求的分类,是商业总体规划和分级布局的基础。同时不论商业业态如何发展创新,商业网络如何重组,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商业布局基础依然是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商业总体规划中,无不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正是出于消费者对商品不同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推动近年来上海商业布局的形成。
4.商业中心区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条状商业街区,其次才是块状商业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中心区的形成,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见表4:
文章TAG:
上海 上海市 总体 总体规划 上海市总体规划的亮点 2040 最新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