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席是洛阳一带传统名吃,也是豫菜宴席的一个杰出典型。四镇桌中的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的首席菜品,也是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关于洛阳水席的起源,相传武则天一次巡视洛阳,地方长官以“水系”供奉,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武则天对荤素浑做、花样众多、清新可口的宴席赞不绝口,并询问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
猪头肉与市井乡民有缘,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美食,常和猪下水、猪蹄混卖,劳作了一天的普通百姓,二两二锅头配上半斤猪头肉,就是莫大的享受了。民国文人周作人曾经在文章里这样描述猪头肉:“小时候在摊上用几个钱买猪头肉,白切薄片,放于干荷叶上,微微洒点盐,空口吃也好,夹在烧饼里最是相宜,胜过北方的酱肘子,”猪头肉的做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据明清笔记记载,猪头肉有多种做法,包括煨、蒸、烧、煮、烤、焖、醉、烂等烹制方法,令人叹服。
整体说来,猪头肉吃法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以卤煮为主,南方以红烧、酱焖为主,各有特色,我是北方人,当地人喜食猪头肉,所居小城先后有两位煮猪头的高人,一位李老汉面瘦须白,每日下午开始出摊卖肉,卖时从不用秤,随手一掂,不差分毫,人称“神手李”;另一位老鞠面白无须,笑口常开,擅煮猪头,人送外号“猪头鞠”。两人的故事与本文无关,在此小记,作为花絮,
清人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记录了猪头的一种吃法,先将猪头洗净、下锅,配以甜酒3—5斤,大葱30根,八角3钱,煮滚200余次;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倒入酱油若干,糖1两,加热水浸过猪头1寸,上面压上重物,大伙煮约一炷香时间,改用文火慢煨;待汁干肉腻时,打开锅盖,装盘食用即可。这道猪头菜的特点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营养丰富,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2、洛阳水席首菜——牡丹燕菜怎么做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洛阳水席、洛阳牡丹、龙门石窟,被世人称为“洛阳三绝”。洛阳水席是洛阳一带传统名吃,也是豫菜宴席的一个杰出典型,相传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久远的名宴之一。所谓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道道菜离不开汤水;其二是,上一到撤一道,如行云流水一般,故叫水席.“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
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历史上洛阳曾被十三个朝代定为都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夏朝直到宋代,这一地区都较为繁华。在饮食习俗方面,吸取了南北的精华,荟萃了四方异味,形成了自己重实用、不重花样、素油低盐、调味适中、甘咸可口、理中和气、颐养有益的饮食文化特色,从北魏到隋唐,由于洛阳地区的佛教兴盛,寺庵星罗棋布,僧侣众多,他们为了获得上流社会的支持,便潜心研制精美的素斋,用以款待有地位的施主。
他们采用当地的土特产精致的素菜,并根据民间膳食多用汤类的特点,制成了连汤带水一起使用的菜肴,这就是最早的洛阳水席,这种素食汤菜和制作方法很快传播到上流社会,经过改进加工,配上山珍海味,开始登上宫廷和官场的大雅之堂。随后,一些较为富庶的百姓,为讲排场和摆阔气,又把这素菜荤做的汤菜搬到了民间的宴席上,寺庵菜因此传入民间,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萝卜、山药、红薯等土特产制出了经济实惠的筵席。
关于洛阳水席的起源,相传武则天一次巡视洛阳,地方长官以“水系”供奉,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武则天对荤素浑做、花样众多、清新可口的宴席赞不绝口,并询问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臣子们见女皇喜欢,当然都随声附和。由于武则天的推介,水席就从民间进了宫廷,每逢喜庆大典,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水席因此登上大雅之堂,臣僚们群起仿效,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因此,唐代称水席为“宫廷宴”、“官场席”。
文章TAG:猪头 好吃 洛阳 一带 洛阳一带猪头膏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