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很多人会觉得,如果石油大学还在东营,这些学生会给东营带来多少消费和人才如何如何。但东营是山东的东营,不是黑龙江陕西内蒙四川,山东不是中西部落后省份,是东部沿海落后省份,有一个亿的总人口,往上数十几二十年,大量打工人涌入东营,近的有潍坊德州滨州济南淄博临沂的县乡居民,远的有川渝陕黑吉辽,跟着石油工人过来的,而且东营的经济已经融入山东省,而不是像鹤岗似的,因为煤矿而兴衰。

1、东营油田上的人有多有钱?

东营油田上的人有多有钱

作为一名油二代,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无语的,我父亲和我公公都是老油田,是普通工人。我和我老公也都是油田工人,我母亲和婆婆,是一部分特殊人群,为什么说是特殊人群呢,她们不属于油田工人,没有真正的工作,也不是农民,因为她们的户口从老家迁出来了,也不是现在的所谓的家庭主妇,因为她们不能全职在家带孩子,她们叫油田家属。

当年为了解决油田工人的衣食住行,上面要求油田人要自给自足,所以,就把家属都迁来油田,各个单位的家属也有很多工种,我记得我们农场那时候有种庄稼的,种旱田,一年两季,种玉米,麦子,豆子,棉花,我母亲就是,一个人种着15亩地,有种菜的,叫菜园的,果园的,养猪的,养鸡的。还有干机工的,就是负责给种庄稼的开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之类的,

我婆婆这边种稻子,和我母亲不一样,都是记工份,年底结账。我母亲的收入是从最早的八九百到退休的时候两千多,这是一年的收入,我婆婆她们种稻子退休那会能拿三四千,她劳动时间长,前面拿多少我不知道,比我母亲她们多。时间呢是我们家83年来油田的,我婆婆70年来的,退休后没有收入,有几年油田家属闹事,才给了机会买养老保险,开始拿退休金,现在婆婆75一个月不到2千,母亲已经去世多年。

这就是油田老一辈,琢磨琢磨,怎么可能算是有钱人,至于我们这些70后,工资收入不高,压力不大,在油田改制前,就跟吃大锅饭一样,混日子的比较多,工作除了钻井,井下,作业,物探,测井,这几类工种比较辛苦以外,大多数工作都不会太辛苦。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油田福利很好,逢年过节分东西,基本不用花钱,冬天分苹果,五十斤一筐的苹果,分好几筐,真是吃不了,

过年分年货,鱼肉,油酒,糖,瓜子,鸡羊,火腿甚至鞭炮,对联都分。两千年以后越来越少,最后就不分了,发卡,我们过年前几年500,去年1千,现在福利基本没有了。工资不高,我三十年工龄,现在后勤工作,到手工资3300,奖金一年有差不多三万多,一线单位会多点,我老公是采油工,一个月比我高几百块钱,还是作业一类的工资会高不少。

2、几年过去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东营搬到青岛,这对东营有什么影响?

影响其实不太大,虽然一座地级市能拥有一个211高校是一种荣耀,但一所石油大学在一个油田城市,给外界的影响就像是油田的子弟高校一样,会把学科跟石油工作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么考虑到毕业后的工作,除了去油田以外并没有留在一所三线城市的价值,这直接导致石油大学当时招生出现严峻的挑战,一所211高校竟然出现了学生招不满的情况,尤其在发达地区降分都招不够人,这样下去显然是要走下坡路的。

学校本身当然要为自身发展考虑,所以搬去一座大城市,通过城市竞争力来提升学校竞争力就成为重要的选择,石油大学决定迁址青岛之后,选择了国家级开发区黄岛区的海边,与大海一路之隔,而且校园建设也趋于现代化。这样一个位于发达城市依山傍海的现代化211高校,竞争力瞬间井喷式增长,不仅招生很容易,而且生源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并且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工作。于是很多人会觉得,如果石油大学还在东营,这些学生会给东营带来多少消费和人才如何如何,但实际上如果石油大学还在东营,在校生数量恐怕也就只有现在的一半,学校竞争力会越来越小,而且人才留存率也会低很多,如果石大在东营能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当时也就不会走了,因此把青岛版的石大拿到东营作比较本身就是非横向的,自然也不能把青岛的获益当做东营的损失。


文章TAG:东营  油田  有钱  石油  东营石油有多少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