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陶徐姓”家族四川大邑的“陶徐姓”家族,“隔代同姓”的习俗也是源于家规和族谱的约定,最初是始于清朝末年。

1、你的先辈是从哪里迁入四川的?

你的先辈是从哪里迁入四川的

湖广填川时,大多数迁徙到四川的人,必须先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记分配,就像是一个移民中转站,所以,大多数的川人都以为祖上来自麻城孝感,其实未必!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潼南塘坝王氏家族(含周边遂宁、安岳、大足、铜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辈:一仲国正大,文学启洪先;祖宗维泽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谱,一仲两辈实未入川,因当时各方面条件简陋,况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谱甚简,再则年久失修、族谱残缺,曾误传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谱时经专业小组人员去鄂湘赣实地走访查谱考证,核实属“庐陵太原王氏-赣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间(约在公元883年)从山西太原经蜀入赣,初居庐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广”时西迁湖南邵阳,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国玺、国铭、国琏及堂兄弟国治从湖南宝庆邵阳仁凤都经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国玺、国铭、国琏落业于潼川府遂宁下安里(即今重庆潼南塘坝),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开枝散叶,有迁居于云贵湘鄂粤赣皖者;国治落业于安岳龙台。重庆湖广会馆有族谱可查,

2、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明末清初大量湖广人士移居四川,听说广东客家人四川聚居地,究竟有哪几个

谢邀。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今四川人,主要是历代汉族移民后裔。从秦统一巴蜀开始,历史上有多次移汉民入蜀,屡见于典籍,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一、明代移民及其后裔广安蒲氏家族先祖于元末入蜀,定居于广安,经过明代的发展,其家族已经较大,特别是一族人中,在明清两代曾产生过三名进士。光绪《崇庆县志》记载,县人中“半属流寓”,即大体有一半是清移民及其后裔;那么另一半即为清以前在蜀者,其中有许多是明移民后裔,成都所辖的蒲江县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搜集到162个家族的墓碑和家谱资料,其中在明代就定居蒲江的有68族(唐宋时期即居蒲江的2姓、元代即居蒲江的3姓、明代迁入的63姓),占调查数的42%;清初从邻近县迁入的有60族(其中洪雅县2族、名山县9族、丹棱县4族、眉山县2族、雅安县4族、天全县8族、新津县1族、荣昌县1族、荥经县1族),占37%,这些人大都也是四川明代土著,即明代四川土著后裔占共占70%以上;清代从湖广(即今湖南、湖北)、广东移入的有34族(其中湖广32族、广东2族),占21%。

洪雅现存最老的族谱12,其中有9谱为明初入川,明末蒲江知县朱蕴锣在张献忠攻城时战死,事见于《明史》,其二子的后裔众多。清代在蒲江寿安有一叫朱水碾的地方,便是其后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忠县邓氏,其先祖邓世鸾于明洪武二年入蜀,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3822户、15963人;明初入蜀的乐大银,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867户、3901人。

忠县的刘氏,共22支家族,其中明代以前的土著1支、迁入21支(其中明朝迁入13家、清朝迁入8家),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共有12448户、51080人,可略见明代移民姓氏及其地理分布特征。二、清代移民及其后裔今川人大多数为清代移民的后裔。


文章TAG:四川  罗姓  客家人  聚居地  迁来  四川罗姓是哪里迁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