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的区域划分来看,襄阳城西二十里是在襄阳的地盘上吧。豹眼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阳的地界上,南阳卧龙岗是祭祀武侯祠的地方,也很有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现在是在你襄阳地盘上,但历史上是南阳的,(臣本布衣,躬耕于【隆中】——诸葛亮)4、隆中就在襄阳,南阳是瞎忙活了(以“躬耕隆中”为前提,把诸葛亮说的“躬耕南阳”给推翻了)5、诸葛亮的老婆、朋友、老师都在襄阳,他为何去南阳。
1、南阳襄阳诸葛亮之争结论办法是什么?
很简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述是第一手史料,后人再怎样画蛇添足、附凿或“号曰”都不好使。东汉末“南阳(南阳郡)”在哪里?①治所在宛城/宛县(汉宛城遗址在今南阳市宛城区);②治域涵盖37县,“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后汉书.志》记载的东汉南阳郡郡治(宛城)位置及郡域(辖区)南阳卧龙岗在宛城西七里(宛县境内),襄阳“古隆中”在汉水南岸。
2、诸葛亮在哪里出山的,南阳还是襄阳?
一、弄清几个问题(1)诸葛亮什么时候“躬耕南阳”的?(2)三顾茅庐的时间(3)诸葛亮做《出师表》的时间(4)南阳郡、宛县、卧龙岗、邓县、南郡、襄阳县、隆中、襄阳郡的关系,二、回答以上问题(1)《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玄卒”,这一年是197年,诸葛亮年17岁。
(2)227年做的《前出师表》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顾茅庐发生在207年,诸葛亮年27岁,(3)228年诸葛亮做《后出师表》。(4)据《后汉书》记载襄阳属南郡,不属于南阳郡,据《晋书》记载,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瞎原南阳郡的樊城、邓县。三、诸葛亮躬耕地1、首先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躬耕地在“南阳”,
2、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所以,躬耕地必在汉江以北,显然不是今汉江以南的隆中。3、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瞎原南阳郡樊城、邓县,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显然此“南阳”不包括邓县、隆中(习凿齿言隆中属邓县),
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承认汉贼曹操对大汉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是个笑话:(1)208年时,汉献帝还在位(2)据《关羽传》记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以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可见刘备认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所以诸葛亮是承认襄阳郡。4、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困于南阳”,必“南阳”是宛(河南南阳),197年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
这里显然诸葛亮用“南阳”指代郡治宛,实际上这是一种惯用用法,如《后汉书》“南阳,洛阳城南七百里(约今500里)”、《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孙坚传》“比之南阳”、《张绣传》“张绣在南阳”这里的“南阳”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为南阳郡的。实际上,“南阳”是“伏牛山南、汉江北”这一范围的描述,宛也是这一范围地形(南阳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阳即宛,
今南阳市和宛城区均简称“宛”。东汉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是家乡,又是南都,所以南阳被称为“南都帝乡”,诸葛亮来南阳躬耕是合理合情的。5、再说说“隆中”的问题:(1)诸葛亮死后70年,《蜀记》出现“隆中”,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且刘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砖瓦房),不是诸葛亮说的“草庐(茅草屋)”。(2)习凿齿言“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请问:诸葛亮的“家”是隆中吗?那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再者邓县真能管住隆中?另外,习凿齿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习凿齿说的好好的,隆中属襄阳,习凿齿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阳),不可能在南阳郡邓县(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汉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于隆中属于邓县管辖,真是开玩笑——邓县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最后,还是请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文章TAG:诸葛亮 出山 襄阳 诸葛亮是怎么来襄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