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文明礼仪的事例

1.拾金不昧 2.帮别人做事 3.公交车上让座(让座的感觉挺爽) 4.不随手仍垃圾 5.爱护公物 6.带动身边的人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7.捐一件自己心爱的礼物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 8.还可以在自己18岁生日那天献一次血,会很有纪念意义的

关于文明礼仪的事例

2,关于文明礼仪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名言多多益善

孔融让梨、举案齐眉
都没有这样痛哭,价值连城,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卞和回答说。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无法光照史册了,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不久,厉王死了,有个叫卞和的人。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文王即位,可能和氏璧现在还依然被丢弃在深山之中。文王听说后。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我相信我是对的,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厉王大怒,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如果不是卞和的执着与自信、痛哭。眼泪哭干了,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卞和与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因此:“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武王即位,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哭出了血,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死后,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就派人问他,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2,就以欺君之罪名,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古代故事 1

关于文明礼仪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名言多多益善

3,文明礼仪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事例:1、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2、程门立雪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3、孔融让梨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见面礼仪: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 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行礼,或是边鞠躬边说好听的话。鞠躬前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从各种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文明礼仪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4,有关文明礼仪的资料

一、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2、他人取绰号。 二、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4、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5、过新年:祝长辈、亲友新年愉快。 6、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7、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8、自己告别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如果离家时间较长,就要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9、自己回家时,应向父母、长辈打招呼。 三、餐桌礼仪 (一)在家时: 1、请长辈先入座。 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吃东喝汤时要小口天咽,闭嘴咀嚼,要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响声。 4、吃饭时,一手拿筷,一手扶住碗。 5、不敲碗,不翻撒尿拣菜肴。 6、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不需要时,应说:“谢谢,我真的不需要了。” 7、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 8、先吃完要说“大家慢慢吃”。 9、用餐完毕,帮助父母收拾好碗筷,擦洗餐桌。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1.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2.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3.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4.文明用语:1、您好! 2、请坐!3、请问…… 4、请稍候! 5、对不起!6、请原谅! 7、很抱歉!8、没关系!9、不客气!10、谢谢!11、请不要着急!12、对不起,让您久等了。13、您请讲! 14、请出示您的《××证》。15、我会尽量帮助您。16、为您服务是我应该做的。17、有不懂的地方您尽管问。18,也许每个人捡拾一块西瓜皮,无数个人都去做,城市将会变得整洁。19、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5,重视礼仪 事例

重视礼仪的事例:  1、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 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 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 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 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 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 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 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 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 的尊师典范。  2、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 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 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 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 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 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 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 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 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 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 死臵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 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 虎的伤害。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1.成功的例子:记住对方的名字。记住并重视朋友和各界人士的名字,是许多领导人成功的秘诀之一。据说,当罗斯福总统的专用轿车被送到白宫时,造车工人也被介绍给总统。当总统兴高采烈地与前来参观的人寒暄之际,这位生性腼腆的工人一直默默地站在一旁,最后,他们要离去时,罗斯福叫出了他的名字,和他亲切握手、热情致谢。那位工人非常感动。这件事成为罗斯福的美谈。当你轻松喊出别人的名字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赞美。一个人的姓名,对他来说是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我们每天都会遇见许多面孔,见面时热烈地寒暄,亲切得如同老朋友友,可是一转身,却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常常困扰我们的是见了好几面还“名字和人对不上号”!启示:学会记住他人的名字,会使我们更受人欢迎。2.失败的例子:一年轻人骑自行车问路人:“到某某去怎么走?”这个年轻人问路时没有下车子。路人说:“一直往前走。”结果往前走了半天还没有到目的地。再问别人,知道已经走过了。回来问原先的路人:“为什么明明走过了,还告诉我一直往前走?”路人说:“我如果告诉你走过了,你不是还得下一次车子吗?”启示:礼貌很重要。3.特殊的例子我的一位同事在车站遇到几个大学生问路。这几个大学生很讲礼貌:“爷爷,您好!请问上北国商城怎么走?”而我的这位同事刚刚40出头,不过略有些少白头而已。结果,这位同事回来郁闷了好几天。启示:礼貌礼仪也要注意得体。

6,关于礼节方面的小事例

生活中有关礼节方面的小事例有很多,比如:打电话接通时要说你好,挂机前要说再见;和长辈同坐要坐下位的侧面;吃饭要长辈先动筷子,及时帮长辈添酒添菜;长辈在说话时要静心聆听,不可随意插嘴;上长辈家办事最好随身携带适宜的礼品,但不可太过奢华;遇到陌生人问你个事,需要有求必应,耐心指点。
存在性的创新 (存在层面的创新行为) ●制造(或某种程度上的获得)新的衣物、银器、器械、照明用具等 ●在庭院中植树种花 ●修理房屋 ●为家里做(买、换)新家具 ●其他——引入你的存在状态中并改变了你的存在状的新事?br/> 人们建筑(购买、交换、种植、油漆、修理)各种事物,使家居生活、办公生活——他们的存在状态——变得不同。这是存在层面的创新。虽然许多人不认为这也是创新,但这是一种创新。 交流创新 (交流范围内的任何新事物) ●交流中使用短语或新的表达法 ●尝试新的音调 ●使用新词 ●练习新的形式的交流(如手势语) ●使用或发明新的俚语 ●提出新的语言(如l.亚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 人们在各种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使用语言——组成并说出词汇和短语,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他们所使用的新短语和句子中包含了个人的新体会、新思想、新感受和新的结论。他们把这种种的“新”通过各种交流渠道(声音、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等)传送给他人,他人则对接受到的“新”进行消化、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反应。 每一个交流行为都会社会带来切实的变化,虽然有的变化很小,但总是个变化。有的变化则很大(如战争或革命),而这种巨变的原因也许源于一个用错了的词汇、一句冒犯的话或是一篇措词不当的文章。彼特?范克和玛丽?范克在《强力词汇使一切变得简单》一书中,甚至提到丢在广岛的原子弹是因为翻译官曲解了日本天皇的话造成的。交流上的“新”同其他任何形式的“新”和创新行为同等重要。 如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话,我称这个层面为“创新×创新=创新的平方=创新。这里的“平方”是指物质的创新反映在语言(符号或象征)上,因此出现了物质和语言两个层面的创新。这个层面没有物体层面稳定,属于关系关联层面。 词汇或短语是创造的结果,但事实上用于交流时它已是一种创新了(创新的大小是另一回事)。 工具性创新 ●提供或接受新工具(新铲子、新电脑、新汽车、新手机) ●提供新方法、新技巧、新的行动规则 人们生产(发明、建造)新工具,然后卖给他人。个人和社会需要工具产出新结果:文件处理更快捷的新电脑、交流效果更好的新电话、性能更可靠的新汽车、熨烫更简易的熨斗、更清洁的牙刷等。这些生产出并为人接受(实现了的)工具有点像“3次方”创新——它们本身是新事物,而它们又能带来创新的结果。 如果用数学公式表述,可称这个层面的创新为“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立方=创新”。这里的“立方”指的是工具层面的创新高于交流层面的创新——它又回到了物质上,是可触的,有形的实物。这个层面是指把新工具和新器具移交到使用者手中。 方向性创新(社会问题的解决) ●指导某一情形下运用工具的技巧 ●提供任一工具、知识或数据的社会方向性 人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发现做事的新方法。工具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必须从社会中获得使用该工具的环境、认识所需解决的问题、所需掌握的技能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教育、训练和指导等都是将这种经验转移到社会中去的方法。上述种种方法都是移交方向性的新事物,那些产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人,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方向性的创新。他们通过个人的事例、课堂、工作间、书籍、电视等途径向其他人展示这些方法,其他人则通过学习(消化这种新事物)变得更有经验。社会也因此效率更高。 用数学公式表述,可称之为“创新×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四次方=创新”。这里的“4次方”指的是物质创新再次通过词语(符号、象征)、描述、图像、图表形式和对适用的情形、工具和行为的表述反映出来。现在创新又回到了意识状态,表现为关系性和关联性,但其中的关系更为复杂。这种创新是指向社会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的困难等。 创新性的创新 ●报告(新的物理现象,如:科学领域) ●专利(新的技术,如:技术领域) ●出版(文章、书籍、杂志、期刊、因特网) ●广播(收音机、电视) ●各种艺术展(新的绘画、雕塑等) ●表演(戏剧、电影、音乐会) 总体来讲,这个层面的人是追求新事物的。他们渴望发现新的作品,实现新的转化。他们琢磨新的文章、新书籍、新的表演、新的展览和新的电视节目,并设法实现。这个领域中,生产和转化新事物的重要性昭然若揭,以至于它们干脆就被称作新闻:新闻报纸、技术新闻、政治新闻、新闻晚报。这是个发明、创造、版权、设计等的领域,发明家、科学家、作家、演员和记者是这个领域的主角。所有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诞生于这个领域。这个层面是职业创新家——新事物的创造者和转化者。 用数学公式表述,可称之为“创新×创新×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五次方=创新”。这里的“5次方”是指创新又一次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专利、文章、书籍、展览、表演)反映和提供出来——每种形式的新事物报道都面对最广大的公众群体。 按照惯例,这第五个层面普遍认为是创新层面。而方向性的创新层面则较少认为是创新,工具性层面很少认为是创新。 比如,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里哈姆?贝尔名扬四海,载入史册,而电话的“改进者”——即使是实现了从电话到无绳电话的跳跃的人——尽管这个工具已是今非昔比,也只是无名小卒而已。在这个例子中,电话还是电话,没人关心它的原理——管它有绳无绳呢。电话看起来还是同样或接近同样的工具。附加的“无绳”一词可能使电话销量更大一些,但公众并不认为发明者是个天才。天才的桂冠仍然是亚历山大?格里哈姆?贝尔的。 交流层面则更少视为创新,不过新事物是在这个层面迸发的。交流的每一分钟都在诞生新的词汇、新的短语和新的表达法。人们发出会心的微笑,记住并重复这些新话语,但极少视之为创新。只有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书面语中的新词汇是个例外。当这个词出现在词典中时,就可以追溯到它诞生的年月,有时还包括创造者。比如,从事肉眼看不到的放射x光的物质研究的玛丽?居里夫人,就创造了放射性这个词。 最后,存在性层面根本不被视为创新,除非某种存在环境的改变成了一种时尚,并以样房或杂志、期刊等形式出现时才被视为创新。否则,只有作为主人的你、你的朋友和你的邻居知道你得到了一样新东西。

文章TAG:关于  礼仪  素材  于文明  关于礼仪的素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