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湖广地区的战乱难民也随之迁入川蜀,使进入川蜀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0万,这基本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雏形。说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代四川话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源自“湖广填川”,而是建立在长期、多次中原移民、同化的基础之上。

1、都说“湖广填四川”,那成都的客家话,也就是土广东到底是属于哪里带过来的语言?

都说“湖广填四川”,那成都的客家话,也就是土广东到底是属于哪里带过来的语言

作为一名赣州客家人,同时也是历史爱好者,我在成都读大学时候,到洛带游玩就被当地老人的客家话震惊了,相似度70%以上。后来我又走访了很多地方,包括常去的龙潭寺,附近的三河场二台子,木兰,石板滩,远一些的简阳武庙,三台县,广安,仪陇等等等,有意和当地老人聊天,记住了一些信息:最多:据传来自广东,具体哪里大多不知道了,但是有老人提到梅州,也有提到韶州(韶关)其次:来自江西。

个别能记得来着赣州(虔州),在龙潭寺赶集遇到过几次,再次:来自汀州(今福建长汀上杭一带),在二台子听两位老人提到过。所以结论是:成都周边客家人,大部分来着广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这里是传统的南迁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对一致的客家话语区,赣南粤北的丘陵地带,和成都天回山-龙泉山脉一带地形非常相似,包括山里的红土地,很多果树蔬果方便种植,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客家人千里迁徙后,选择到这里安家,直到现在,已经三百年。

2、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说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代四川话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源自“湖广填川”,而是建立在长期、多次中原移民、同化的基础之上,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因为深处我国西南,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包围,所以历史上长期不属于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这一点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就能看出。

那以此类推,四川盆地内的语言体系,肯定也应该像山西“晋语”那般自成一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前四川话的格局非但没有独成一系,反而非常接近于普通话,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四川方言版影视配音、恶搞视频,在全国各地播放基本都能听懂就能看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与历史上四川境内发生的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入有关,

第一次人口迁徙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秦灭巴蜀之战,秦国灭蜀之后为了能将蜀地变成进攻楚国的粮草基地,先是将“古巴蜀人”驱赶到了南越一带,然后将大量中原人迁入到川蜀地区,而与中原人口一起到来的就是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方言。这次事件,通常被看作是北方方言第一次影响川蜀,第二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三国两晋时期。

三国时期,随着刘备从荆州入主川蜀,不仅带来了大量士兵以及文武百官,更是有很多平民也随之迁入了蜀地,史书描述有“十万之众”,这再一次促进了川蜀与中原方言的融合,这一时期的川蜀方言,基本已经与中原地区极为贴近相似了,为后期四川方言形成再次夯实了基础。第三次人口迁徙是唐朝,中晚唐时期,随着国力日渐走向衰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相继爆发。

为了躲避中原战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川蜀,甚至连唐玄宗、唐僖宗都曾去过四川避难,当时川蜀地区一度成为权力中心,很多学者、诗人都汇集四川,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原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再次融合,第四次人口迁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川”。实际上,湖广填川与著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并不是局限在某个特定时间,而是断断续续持续了几百年,

这一人口迁徙事件,从元朝末期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从根儿上彻底将川蜀方言改变成了现代四川话。首先是元末明初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有湖广一带的部分红巾军攻下了川蜀,并在川蜀扎根,自立为王建立了大夏政权,这一时期进入川蜀的起义军至少有十几万,再加上湖广地区的战乱难民也随之迁入川蜀,使进入川蜀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0万,这基本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雏形。


文章TAG:湖广  四川  姓马  成都  找到  湖广填四川姓马的在成都哪里能找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