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公布了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整理 编辑:天津生活 2023-05-09 07:59:00
1,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公布了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迄今为止,我国一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第一批、第二批、第五批均有酿酒技艺项目。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共计185项非遗项目。其中,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火宫殿臭豆腐等制作技艺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旅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57项。目前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将现存非遗分为了十大门类。尽管形式各异,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凝聚了中华人民的智慧。
2,非遗美食有哪些
龙须拉面龙须拉面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传说因拉面细若须发,不绝如缕,状似龙须,故得皇帝赐名“龙须拉面”。龙须面配料精细,制作讲究,其方法过去视为绝招,秘不外传。制作时先按5∶3的比例调配面和水,和好面后,在上面抹些香油。然后将面放在案板上,揉或搓成长条,双手抻开再卷起。如此抻卷数次之后,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两手像搭毛线那样抻开面并不断抖动。随即面条便会如瀑布般泻下,蔚为壮观。片刻之后,细若丝线的龙须拉面便告制成。在山西,遇到寿诞之庆或相聚之欢,人们即食此面,以祝愿长寿,表示喜庆。刀削面刀削面又称“飞刀削面”,山西省代表性传统面食,是以刀削方法制成的一种面食,相传始于元代。制作时先将面揉成尺余长的筒状,而后站在烧开的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特制的削刀由上往下一条条将面削进锅里。削出的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相同,状似柳叶。刀削面以细、薄、长而著称,有筋骨,口感好,柔软光滑,易于消化。抿尖面抿尖面约在民国年间开始流行于山西太原郊区,系用豌豆和小麦合成的豆面制作而成。制作时先在和好的豆面团中加水,使呈软糊状,然后放置在密布筛孔的木制抿尖床上,右手按床架,左手拿抿拐,通过筛孔将糊状豆面抿(刷抹)到沸水锅里,煮熟后用笊篱捞入碗中即可食用。食时浇上内含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的素汤,并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为佐料,其味带有豆香,清淡可口。猫耳朵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猫耳朵历史悠久,与北魏《齐民要术》中讲到的“馎饦”形似,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它形如猫耳,小巧玲珑,筋滑利口,是久传不衰的大众面食。猫耳朵制作简便,面和匀后,擀成面片,再切成面块,撒上面粉,双拇指按住面块往前推,使之形成猫耳朵状即成。也可以先搓成食指粗的面条,用右手掐小块,在左掌中碾压制成。
3,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泥人张彩塑泥人张彩塑为天津市的一种民间文化,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作为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被公认为是天津的一绝,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享有很大声誉。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大沽龙灯大沽龙灯又称大沽舞龙,是一种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天津地一带渔民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深受大沽口一带渔民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制成一条长约45米的“水龙”(当地渔民的称呼)。3、风筝魏风筝风筝,古称“纸鸢”或“纸鹞”,最早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中国古人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传信,甚至试图利用风筝载人飞翔。五代时期,太监李邺于皇宫中制作纸鸢,在头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风筝”也因此而得名。4、京东大鼓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三河、香河、北京平谷、天津宝坻等京东地区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主要乐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由于伴奏及曲调简单。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5、汉沽飞镲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民俗艺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寄托着当地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扩展资料: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柳青年画产品行销北方及东北、内蒙、新疆各地。对河北武强年画、东丰台年画、及山东潍县、高密及陕西凤翔等地年画都有一定影响,杨柳青年画别名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性木版印绘制品,产地:天津市杨柳青镇,产生年代:明代崇祯年间,盛行时期: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制作方法:半印半画,主要题材:仕女、娃娃、神话传说! 代表作品 《五子夺莲》、《莲年有余 》等 泥人张彩塑泥人张彩塑为天津市的一种民间文化,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作为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现为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被公认为是天津的一绝,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享有很大声誉。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文名 泥人张彩塑 发祥地 天津 创始期 清代道光年间 创始人 张明山 艺术特征 彩绘泥塑艺术品 背景介绍 "泥人张"是,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历史沿袭 据记载,闻名海内外的天津“泥人张”的创始人张万全、张明山父子因捏泥人的一手绝活,早在道光年间(1826年)即受到清宫廷赏识,被召进紫禁城为皇家捏制各种“御制”彩塑,一时受宠,登入大雅之堂。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泥人张”走出国门,16件作品参加了展览,获得了名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巡回展览,获奖状、奖牌20多件,有些国家将“泥人张”彩塑作为中国“特产”收藏或陈列观赏。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专题片并在全国上映。1 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发行海内外。“泥人张”彩塑艺术品行销世界各地,受到国外友人的称赞。亚、欧等许多国家曾几次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出国献艺,进行中西交流。日本芦屋市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为“泥人张”彩塑设立了专题陈列室。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后,设“泥人张”专店出售各种“泥人张”彩塑,深受世人喜欢。2006年,“泥人张”被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至今日,“泥人张”由创始人传到第六代,传承人中有两支力量,一为张姓本家,二为异姓承袭,如逯彤、陈毅谦等。天津更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韵大鼓等在天津形成。总而言之, 天津的历史文化那真是: 源远流长,兼容并收! 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 这些带着祖祖辈辈感情所留传下来的技艺我们一定要保护和传承!
5,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0项)民间美术(共计2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01 杨柳青木版年画(含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画社西青区宁河县02 泥人张彩塑 天津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张氏传人民间舞蹈(共计8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03 挂甲寺庆音法鼓 河西区04 杨家庄永音法鼓 河西区05 大沽龙灯 塘沽区06 汉沽飞镲 汉沽区07 刘园祥音法鼓 北辰区08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宝坻区09 海下文武高跷 津南区10 虫八蜡庙小车会 北辰区传统戏剧(共计3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1 天津京剧 天津京剧院12 评剧 天津评剧院宝坻区13 卫派河北梆子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4 风筝魏风筝 南开区魏氏传人15 杨村糕干制作工艺 武清区民俗(共计3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6 天津皇会 南开区17 天津天后文化信仰 南开区河东区18 葛沽宝辇出会 津南区曲艺(共计6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9 天津时调 天津市曲艺团20 京东大鼓 宝坻区21 天津相声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22 骆派京韵大鼓 天津市曲艺团23 李派快板书 天津市曲艺团24 雷琴拉戏 天津市曲艺团杂技与竞技(共计5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25 回族重刀武术 红桥区26 拦手门武术 河东区27 霍氏练手拳 西青区28 北仓少练老会 北辰区29 北少林武术 蓟 县传统医药(共计1项)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30 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 河北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共计50项)民间文学(共计2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排地歌谣 东丽区2 Ⅰ-2 秦城歌谣 宝坻区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3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3 Ⅱ-1 小王庄民间吹打乐 大港区4 Ⅱ-2 韩家墅上善道乐 北辰区Ⅱ-3 锣鼓艺术5 北塘飞钹 塘沽区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共计5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6 Ⅲ-1 东于庄同乐花鼓 河北区7 Ⅲ-2 金狮大轿 河北区8 Ⅲ-3 塘沽河头落子 塘沽区9 Ⅲ-4 高王院莲花落 武清区10 Ⅲ-5 寺各庄竹马会 武清区传统戏剧(共计1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1 Ⅳ-1 宝坻皮影戏 宝坻区曲艺(共计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共计9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12 Ⅵ-1 竞技麻将 和平区13 Ⅵ-2 无极拳 东丽区14 Ⅵ-3 鲍式八极拳 北辰区15 Ⅵ-4 李式太极拳 武清区16 Ⅵ-5 毕式"一指禅"拿手推 和平区17 Ⅵ-6 永良飞叉 武清区18 Ⅵ-7 大六分村登杆圣会 静海县19 Ⅵ-8 独流通背拳 静海县20 Ⅵ-9 古典戏法 和平区传统美术共计2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Ⅶ-1 剪纸21 杨柳青剪纸 西青区22 大郑剪纸 东丽区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3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23 Ⅷ-1 盛锡福毡礼帽制作技艺 和平区24 Ⅷ-2 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 和平区Ⅷ-3 服装制作技艺25 老美华中式连袖男装制作技艺 和平区26 老美华津派旗袍制作技艺 和平区27 Ⅷ-4 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技艺 红桥区Ⅷ-5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28 义聚永高粮酒传统酿造技艺 和平区Ⅷ-8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29 义聚永玫瑰露酒传统酿造技艺 和平区30 义聚永五加皮酒传统酿造技艺 和平区31 Ⅷ-9 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和平区32 Ⅷ-10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河西区33 Ⅷ-11 天津"耳朵眼"炸糕制作技艺 红桥区34 Ⅷ-12 大福来锅巴菜制作技艺 红桥区35 Ⅷ-13 子火烧、一品烧饼制作技艺 蓟 县36 Ⅷ-14 赤土扣肉制作技艺 东丽区37 Ⅷ-15 独流老醋酿造技艺 静海县38 Ⅷ-16 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艺 西青区39 Ⅷ-17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河西区40 Ⅷ-18 津门蔡氏贡掸制作技艺 南开区41 Ⅷ-19 刘海空竹制作技艺 南开区42 Ⅷ-20 周记宫灯制作技艺 东丽区43 Ⅷ-21 皮影雕刻技艺 蓟 县44 Ⅷ-22 盆罐村制陶技艺 宁河县45 Ⅷ-23 "一掌金"速算技艺 宝坻区传统医药(共计1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46 Ⅸ-1 达仁堂清宫寿桃丸宫廷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秘方及其传统制剂工艺 有限公司达仁堂制药厂民俗(共计4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Ⅹ-1 庙会47 潮音寺民间庙会 塘沽区48 独乐寺庙会 蓟 县49 Ⅹ-2 运河文化(杨柳青段) 西青区50 Ⅹ-3 天津茶楼文化 南开区(注: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类别和编号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和项目代码设定)
文章TAG:
天津市第五批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