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盘点中国正月十六习俗有哪些

扛笆斗、舞火把,正月十六傍晚,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开始“扛笆斗”。所谓“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纱布袋子装一些生石灰,把它绑在秤杆的一端,人拿着秤杆的另一端,把纱布袋往地上丢,地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白斑。当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规定,总是先要从河边码头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门口天井和房屋里面,当“扛笆斗”结束后,房前屋后就到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为白斑越多,就预示着今年粮食收成愈好。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在一些农村,直到现在仍然每年都要上演。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据说跨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从冒着火苗的草把上跃过,有时,孩子们能来回不停地跃,引得大人们一片赞叹声。

盘点中国正月十六习俗有哪些

2,正月十六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十六夜,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大年初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并不自由,因为大年初一有许多顾忌,尤其说话做事最不能随便。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习俗:1、走百灵:走出门庭,心灵手灵。在济南的这一天,母亲们会到孔庙、孟庙、孔庙里为烧香许愿,祈祷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2、跑百病(游百病):也就是这天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出门多走走,尤其是遇桥要过桥,这寓意整一年身体健康。从正月23到正月十五,大家在为了过年一直忙碌,收拾家里,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相互宴请。大家忙的不亦乐乎,正月十五一过,又回归到平时的生活,也该停下来歇一歇了。所以正月十六早饭过后,全家人出动到四处跑百病,据说百病在旅游过程中全部遗留在路上,在野外喝野外可以逢凶化吉,时来运转,但是注意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3、送牛桩:送牛桩,简单的说,就是渴望生子,早生贵子之意。是连续生女以后,没有男孩,希望生个男孩的传统习俗。

正月十六是什么节日

3,正月十六的风俗和禁忌

正月十六的风俗:1、走百灵。在鲁西南一带很盛行。年味已远,早春来临。庄稼人正处农忙咋闲时候,窝憋一冬的妇女儿童是该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门庭,心灵手灵”,在济宁地区,早年她们多到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走百灵实为走百岭了。更有人在这一天进行走亲访友,相互交流了。2、跑百病。中原地区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3、爬城头。是从明代兴起的南京地区独特的民俗活动,流行着“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说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由于城墙遭破坏等原因,这一民俗几近消亡。现在,随着台城、石头城、中华门、中山门、汉中门等段城墙陆续修复和向市民开放,这一活动又得以延续。正月十六这天,其他禁忌也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项:1、早起忌大声说话,忌说脏话、不吉利的话。2、起床后不能到厕所解大小便。只有等东方日出了,才可以上厕所。3、忌泼洗脸水,忌倒便盆。也只有等太阳出来了,才能泼洗脸水,倒尿盆。4、忌走亲访友。对亲戚朋友家不吉利。5、忌开仓开市。节气介绍:正月十六一般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年就远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过完正月十六才是真正过完了年,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正月十六是习俗非常多的一天,人们通过走百灵、 跑百病、爬城头等习俗,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快乐和幸福生活。

正月十六的风俗和禁忌

4,正月十六能吃面条吗

正月十六可以吃面条。正月十六是个双数的好日子,可以说是六六大顺,十全十美。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过完正月十六才是真正过完了年。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过去,人们通过燃放烟花,看花灯,走百灵,遛百病,跨火堆,游灯笼等习俗,希望除去旧年的病祸和霉运,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平安和美好的生活。正月十六讲究吃什么,有什么饮食习俗呢?一、炸麻花正月十六有些地方会把玉米粒放在铁锅里炒,叫做炒麻花,有的人家没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据说,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炸老鼠眼”能使老鼠睁不开眼睛,就不能祸害庄稼了。这个老习俗,现在已经演变成正月十六炸麻花吃,过了正月十五,家里过年准备的零食都吃得差不多了,炸点麻花做为零食或者早餐,都是非常不错的。二、饺子我们这边有些人家,正月十五只吃汤圆,炒菜喝酒,不吃饺子,所以正月十六就会补上,吃一顿饺子。正月十六的饺子比较随意,没什么讲究,建议大家包素馅的饺子,因为过年吃得太油腻了,所以会觉得素馅的饺子很清爽美味。三、面条正月十六,有些地方的花灯就开始撤下来了,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按照老习俗,正月十六要吃面条,寓意过日子长长远远,顺顺当当。吃什么面条也没讲究,随便做随便吃。过年吃的荤腥太多,建议大家吃个素汤面,多加些蘑菇,蔬菜,清清淡淡,清理一下肠胃就很好。正月十六的老习俗:一、正月十六垮火堆在过去,正月十六晚上,人们把木头架起来,点燃,烧得越旺,火苗越高,预示着新年的庄稼收成越好。有的地方人们举着火把挥舞,火把舞得越高,火苗越旺越好。舞完火把,还要跨火堆,据说这样可以去除晦气和霉运,还可以使自己的运气越来越旺。二、走百病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又称散百病、游百病、遛百病,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历史上还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俗话说,爬爬城,不腰疼;跑一跑,不见老。古时正月十六,妇女相约出游,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5,请问正月十六回娘家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只有少数地方采用。下面介绍一下回娘家的习俗:1、回娘家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门,称为“归宁”、“三朝回门”、“头转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之谊。通常由新娘的弟妹到新郎家,请新郎新娘相偕回娘家。大多上午接受邀请,中午聚餐,日落前回家为宜。(新婚未满四个月忌在外过夜,所以归宁宴毕,新郎新娘即相偕齐返男家)北部习俗,女方于订婚日宴客;南部习俗,女方于归宁日宴客。归宁时,新郎要带礼品,如橘子、苹果(甜蜜)、香蕉(招呼)、 饼或 柑(象徵新娘肚皮会涨、怀孕)、酒等礼品(均取偶数),赠予岳家。女方应准备回礼:米香、糯米糕、桃饼、六件蜜饯、两枝有根叶的甘蔗(祝福新人甜甜蜜蜜、透头透尾)、种子鸡一或二对(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准备新娘生产时进补用)、橘子、香蕉,供新人带回男方。(现代习俗改将上列物品在结婚日随礼车带回男方)年初二叫娘家去拜年,必须在娘家住一夜,年初三上午吃了早饭才离开。夫妻俩年初二在娘家住宿,在当地有着严格的性禁忌,不允许同床共枕和发生性行为。新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头转客”;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回娘家,称“二转客”;满月回娘家,称“三转客”;满四个月也有再回娘家的习俗。2、陕北六月六回娘家陕北一带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传说是为了联络姻亲间的感情,届时娘家要请闺女、女婿回门团聚。河南也有此俗,不过,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联系的。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要是闺女不把娘来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潮汕地区存在正月十六回娘家的说法潮俗新媳妇回娘家叫“返厝”,古称“归宁”,连续三次,故有“头返厝”(婚后三天)、“二返厝”(婚后十二天)、“三返厝”(婚后满月)之说。头返厝有三日回的,也有十二日回或满月回的。头返厝一般不能在娘家过夜,吃过午饭后至娘家炊烟之前就得返回。二返厝可住一两天(潮安一地二返厝也不能过夜)。三返厝可住十天半月,只要与夫家商量好就行。头二次返厝,一般都要事先商量好,由新娘的兄弟来带回。第三次返厝,通常由新娘自己己回或由新郎相伴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回娘家

文章TAG:正月十六习俗正月十六  十六  习俗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