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邓亚萍的简介

http://bk.baidu.com/view/26966.htm

邓亚萍的简介

2,邓亚萍是什么运动员

邓亚萍是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5岁时,邓亚萍开始打乒乓球,1988年,邓亚萍正式进入国家队。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得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邓亚萍与队员合作再次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在她的运动生涯中,邓亚萍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其中4个奥运冠军。邓亚萍被誉为乒坛皇后,是因为她在乒乓球领域的出色表现和辉煌成绩。她身高虽矮,但速度快、技巧精湛,敢于挑战强手,勇于拼搏,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她的顽强精神和优秀的运动成绩,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尊敬和喜爱。邓亚萍人物评价邓亚萍,一个名字,一段传奇。她的故事,一部鲜活的奋斗史诗,激励着千千万万追求梦想、克服困难的人。身高只有1.55米的邓亚萍,凭借她那超人的毅力和技艺,成为了世界乒乓球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她的才华、努力和决心,使她在乒乓球这个充满竞争的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的女子乒乓球选手之一。邓亚萍的成功并非偶然。她的乒乓球生涯充满了荣誉和成就。四枚奥运会金牌、十六个世界冠军头衔,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是邓亚萍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她的成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然而,邓亚萍并没有满足于此。除了她的职业生涯,她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创办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她的基金会致力于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她的努力和贡献为她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尊重。

邓亚萍是什么运动员

3,邓亚萍是哪的

邓亚萍她是河南郑州人
邓亚萍 邓亚萍   姓名:邓亚萍 (YAPING DENG) (乒乓球 中国)   生日:1973年2月6日   生地:中国,河南 郑州   国籍: 中国   项目: 乒乓球

邓亚萍是哪的

4,邓亚萍的事迹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都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弹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头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5,邓亚萍国籍

中国邓亚萍,国籍来自百度百科中国乒乓名将邓亚萍在巴黎生子,有人表示关心,邓亚萍为什么要到遥远的巴黎生产? 邓亚萍在接受记者电话访问时表示,因为她的“另一半”林志刚在法国圣·丹尼乒乓球俱乐部打球,为了打球和伴随妻子生产两不误,他们最终选择到法国来生孩子。此间出版的《欧洲联合周报》也披露了其中原委。 把孩子生在哪里,一直困扰着这对年轻的夫妇,因为邓亚萍有三个选择:英国、中国和法国。选择英国是因为她正在那里学习,而且从她怀孕开始起,有医生跟踪,也选好了生产医院,孩子出生后,也方便在英国留学的邓亚萍继续学习。回到中国也有很多有利条件:父母、朋友、领导都有个照应。第三就是法国,这样可以保证孩子的父亲林志刚能够有时间守在妻子和孩子身边。 邓亚萍希望自己生产时,丈夫林志刚能在身边。林志刚也明确表示,他决不会让邓亚萍一个人面对分娩的痛苦,他一定会在她身边的。邓亚萍的预产期是三月初,这正是法国乒乓球比赛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林志刚打球的俱乐部表示希望,在不影响比赛和不影响孩子出生的情况下,邓亚萍能到法国来生产。最终夫妻二人选择了把孩子生在法国。 去年八月和林志刚签约的圣·丹尼乒乓球俱乐部是法国最早成立的俱乐部之一,曾经称霸法国乒坛数十年,不过近年走了下坡路。他们对林志刚寄予厚望,把他作为俱乐部的第一选手,希望通过他能提高俱乐部的成绩。而俱乐部对邓亚萍这位“乒坛女皇”更是敬佩有加。为了促成邓亚萍在巴黎生产,圣·丹尼乒乓球俱乐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从接林志刚的母亲来法,到选择医院。他们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根据欧盟的一个文件,只要所在国卫生部出示证明,就医者的医疗保险在欧盟其它国家同样有效。这样邓亚萍在英国的医疗保险发挥了作用,生育费用以及语言障碍都得到了解决。 当孩子降临在巴黎的时候,这对来自中国的年轻夫妇和新出生的孩子在一起,他们给孩子起名林瀚铭。

6,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事迹激励着后来人。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求学时期: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ix,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7,邓亚萍为国争光事例故事 要有名字

荣誉: 邓亚萍是世界乒坛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三项单打冠军于一身的女子“大满贯”运动员。她先后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头衔,也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199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邓亚萍在1/4决赛中战胜了朝鲜选手俞顺福、随后在半决赛战胜了韩国名将玄静和,最终在决赛中战胜队友乔红夺得单打冠军。在双打比赛中,她和乔红在战胜队友高军/陈子荷后获得冠军,这也是她成为了奥运会首个乒乓球“双料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第二次参加奥运会的邓亚萍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单打决赛,最终战胜代表中国台北出战的陈静,成功蝉联女单冠军。而在女双比赛中,她和乔红再度联手,在决赛中战胜了队友刘伟/乔云萍,获得女双冠军。这也使邓亚萍再度成为了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双冠王”。童年的故事: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清华学习时故事: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还给邓亚萍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文章TAG:邓亚萍  简介  邓亚萍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