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主血脉即指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这个脉管指什么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

脉管指动脉管和静脉管。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它和血管走行吻合,并含义更为广泛。
你好!脉管指的还是血管,脉管又称血府。经络走行与血管走行不吻合。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心主血脉即指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这个脉管指什么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

2,学中医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心藏血脉之气”,《素问.五脏生成》亦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后经后世医家的总结形成。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其中血,指血液,全身的血液。脉,指血脉,血液运行的通道,与心脏相连,流于全身。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血、脉密切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功能系统。 心主血:心主血功能包括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两方面。 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血液运行需要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心的搏动,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推动血液输送在全身运行,以使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到达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人体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以及心和脉自身皆有需要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使生命活动正常。 二是心参与血液的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生血”,主要是指人们饮食的食物经脾胃的运化,化为水谷中最精微的物质,这些水谷之精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心为火,火色赤,营气和津液入脉中,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变成 红色的血 液。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 脉道 通利,血流通畅。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现代解剖学可知,心脏与人体血管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由于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位于胸中,所以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觉等方面: 若心气、心阳充沛,心血充盈, 脉道 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见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等。 若心气、心阳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而血流不畅,则脉象细软无力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等; 若心 脉痹 阻严重,则见面、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甚则刺痛, 脉细 涩或结代等。 若心气、心阳亢盛或 阴虚火旺 ,又可见 脉数 、舌红等症。

学中医心主血脉

3,中医所说的心脉和主脉是什么意思

中医并没有心脉和主脉的说法,心在中医中是主血脉,也就是心主血脉,是心在中医中的一个功能
心脉指的就是心经,主脉是指的主管,主张,是附属关系
人体有十二正经,心脉是其中一个。没有主脉,是你断句错误,应该有心主血脉之类的话。

中医所说的心脉和主脉是什么意思

4,心主血脉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人体气与血:气推血行,血随气走。血为阴,气为阳。气分阴阳,心阴与心阳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的快慢,使血流注脉道通畅顺利的根本。)“脉为血之腑”,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脉像血的房屋,血在脉里住。脉道像一个个小小的管道,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在这里,感恩给予我们平平安安的身体的恩赐!它们的平安无事帮助我们长命久安,所以,我们也要知恩感恩和报恩,给予它们助力:充足的睡眠,心情的愉悦、平和的心态,安稳的生活……)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心情舒畅,血液充足,心阴心阳协调,心脏就会有规律的跳动,使脉道顺利,血液运输流动通畅。)“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所谓的心,血液流注各个大小脉道,充盈血脉通畅。是心、脉和血液每一个环节都相对独立的完好、达到彼此的顺利通畅。)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换言之,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保证血液充盈,需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饮食营养科学;安神养血……脉道通利,需要预防不生气不淤不堵,情绪不郁闷不纠结……)其中心气充沛又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保持心气充沛,要心情愉悦,畅怀,大度,看什么都顺眼,每天快乐情绪。心脏跳动有力,血液流注全身上下就通达,心脏的一开一合使脉道通利,所以,心主身之血脉。我们也要给其便捷的条件,保证功效的正常发挥。爱和感恩;心情愉悦;心平气和是养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从心胸部感觉、面色、舌色、脉象反映出来。 (我们可以感觉心胸部、面诊、舌诊、把脉的强弱等的反映来查看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胸部舒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 (心胸部舒畅,说明心脏功能正常;面色红润有光泽,说明气血流注全身顺畅通达,心情愉悦,气色好;舌质淡红,是舌为心之苗,舌质反映心脏的正常;摸脉搏跳动和缓有力,一分钟六十下左右,说明心脏搏动有规律。)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可见心悸,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无力;甚则气虚血瘀,导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部憋闷疼痛,面色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或结代。心血亏虚,则心悸心烦,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等。 (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可出现心慌,胸闷气短,面无光泽,舌质淡白,脉虚无力,身体乏力。心气不足严重者可出现:血液瘀堵,心脉不通,心胸部憋闷疼痛,面色因气血不通而呈不健康的暗紫色,舌质瘀斑或青紫色,脉微弱跳动或时跳时停、不畅堵阻。) 可见,心气充沛,气血充足,脉道通利是多么的重要。

5,心主血脉其中的血脉是指血管还是经络呀

心主血脈?又說心統血!其意思是說血液循環!供給養分的血!由心臟的功能輸送出去又回收已經被使用的血回來!這脈?就是週期循環!既不是血管也不是經絡!脈者週期性謂之脈!春夏秋冬的循行週期大不相同!
血脉指的是血管,不是经络。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合称。“心主血脉”是中医基础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没有“心主经络”这个说法!

6,请问黄帝内经说的心主血脉如何理解请问黄帝内经说的心主血脉

先说一下心主血脉,两个字,主血和主脉.血和脉.那么我们知道心脏是运化一身的血.包括动脉和经脉血.那么脉,黄帝内经中讲到的脉有经脉的含义.那么经脉涉及到经络和络脉.也就是说单纯从理论上来讲,黄帝内经讲到的血脉和我们现在医学理解的主血的功能是有区别的.然后毛细血管在内经中有很小很细微的经络组成.是全身血脉的重要部分...不存在连接不连接的问题...因为本身就是一体的.
心统领血的循环系统
心生血,而脉和心脏连在一起如同肢体。所以心主血脉。
中医心经也包含了心脏功能 ,主血脉确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和循环系统
告诉你,黄帝内经,你看不懂的。要想看得懂他,必须和易经,道德经一起看。

7,如何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与脉管相连,脉管为血液循行的隧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腑也”。《六节脏象论》、《痿论》也分别说心“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可见“心主血脉”是指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素间·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藏之于心的这种“气”,就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现代医学亦认为心脏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器官,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期间,心脏都在不停地跳动,不断地将静脉流入心脏的血液以一定的压力射入动脉血管中,推动血液循环,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认识有一致之处,同样深刻地说明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动力作用。 心与脉管相通,心气推动血掖在脉管中循行,所以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上反应出来。例如,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脉运行畅通,其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为之正常。反之,女区心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表现心悸,脉细无力或涩,甚至节律不整而有结代现象。若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疼、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是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心灵论”脱胎而来的。这种用“心”来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不仅在中医学中如此,哲学上、文学上也是如此。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直至今天专门研究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的学科、则称之为“心理学”。《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以及民间常说的“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器官来看待的。正因人的思维、意识都由心主宰,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古人之所以说“心主神志”,是认为神是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的。《内经》中说“心主血脉”、“脉舍神”,李东垣《脾胃论》说:“凡忿怒、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故也。心脉者,神之舍,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引文前部分说明精神情志与心的关系,后部分明确说明神依靠血液的濡养,血液依靠神的支持。另外又“肝藏血”、“肾藏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所以也都与神志有关,只是由于心主血脉便强调了心与神收关系。《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在《本神篇》中又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接受外界事物,并给予相应反映,这一功能是由心来完成的。 正因为“心藏脉、脉舍神”,所以“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心血的盛衰及其变化,常影响,神的改变,而心神的变化也常常使“心主血脉”发生异常。如:心血不足,可表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神志的异常,当以养心血安心神治之;又如营血有热,反映于神志上,则可能表现为神识昏迷,澹语狂言等,又当以清心安神治之。反过来,若因某种原因精神受刺激神不安宁,也可引起心血在脉中流动加速,表现脉跳速率增加等。 下面就“心主神志”来谈谈中医对“脑”的认识。古人将脑称为“奇恒之府”,为“髓之海”《素间·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张隐庵在《脉要精微论》注解中说:“诸阳之神,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腑”。此外在《灵枢·大惑论》、《海论》中亦分别谈到了视觉听觉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脑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清代王清任又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的考证,提出了“灵机记性在脑者,……;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把思维记忆、视觉、听觉、嗅觉、语言等功能归属于脑、这是中医学对脑的功能较全面的论述。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分析“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时,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他已将“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区分开。以此分析《素间·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可知所谓“主”并非血肉之心,实是指中枢神经—大脑功能而言。

文章TAG:心主血脉  血脉  血液  脉管  心主血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