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摘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事迹

关注 迟毓凯的微博会有很多这类很有趣的事迹。或者搜搜网络,记得有个网站专门有介绍各心理学家的。
不明白啊 = =!

摘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事迹

2,求心理学的故事pdf

《心理学的故事.pdf》https://tc5.us/file/16273814-420192934(选择普通下载即可!)1、建议选择手机自带浏览器下载 或 PC电脑端下载;2、文件有时效性,请及时下载;

求心理学的故事pdf

3,心理小故事300字麻烦各位

错觉:昨天早晨,我去卫生间,隔着窗玻璃向外望去,只见雾气昭昭,就想着:诶,又有雾霾,这下可好,老婆让晨练的命令就可以不执行啦,就把这个“喜讯”宣告出去,哪知老婆一脸鄙视,指着客厅的窗户给我看:睁大眼睛看看,哪来的雾霾?果然外面风景如画,空气能见度好到“爆表”,乖乖去锻炼吧。卫生间里之所以看着外面有雾气,无非因为卫生间玻璃太花。其实就在于我的成见:这种现在雾霾天气多了,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一见玻璃外的天气,就想当然地在心里乐开了花。

心理小故事300字麻烦各位

4,谁有15002000字左右的心理故事最好是适合成年人的

有一个人为了生活,想砍一棵够大的树换够多的钱。他来到森林里终于发现了理想的目标。他满心欢喜地用三天工夫砍倒了这棵树,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带不走它。  树太大了。  如果他砍一棵较小的树,也许早就扛走了,用卖树的钱买了粮食,正与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谈天,在欢笑里等待饭熟。  这个人心很大,却忘了自己的力量很小,于是悲剧产生了。  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贪婪地想把世界上每一样美好的东西都搂进自己的怀里,不料辛辛苦苦忙碌了好一阵子,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收敛内心的欲望,只选择自己够得着的果子去采摘,而不会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太大。  可惜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经常把自己的小聪明当成智慧。  二 >  我有一个朋友,总喜欢跟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高考落榜,爱情不如意,就业压力大……挫折屡屡不断,似乎活着对他已是一种负累。一天,他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哎,我什么时候能过上一种风平浪静的生活呢?”  我笑着说,除非你死了。  朋友一怔,于是我给他讲起古希腊的一个经典故事。有人问古希腊智者阿那哈斯:“你说,什么样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大海的船最安全。”  说得多好!  人活在世上,就像船行于海中。遭遇风浪,饱尝奔波,乃是人生的常态,谁都无法拒绝。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正是一串串真实的脚印,最终汇成了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然而船一旦离开了大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一直用尽各种方法侮辱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当然属于原本送礼物的那个人。”  禅师颔首道:“没错。对于这些天来您送给我的礼物,我一概拒绝接受。”  说完这话,禅师微微一笑,转身走了。  而那人却愣在原地,好半天也没回过神儿来。  朝天上吐唾沫的人,最终弄脏的,往往是自己的脸。  四 >  一位教师,教的是一群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  一次,她讲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忽然顿住了。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样向这些不幸的孩子们诠释这个美好的字眼儿,从小到大,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过关于幸福的体验。  后来,这位聪明的教师将孩子们分成面对面的两组,一组是失明的孩子,一组是聋哑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失明的孩子说,最期盼的事是见到阳光;聋哑孩子打手语说,最渴望的事是听到声音。通过她的传递,两组孩子互换了答案,于是,孩子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幸福”。  我想,这位教师简直就是一位伟大的天使!而这群孩子也是幸运的,他们在天使的指引下,真切地体悟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真谛——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它既在你的对面,也在你的身边。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有一套每篇都是1500-2000字的系列漫画限制级作品《黄昏流星群》,推荐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同志们麻烦帮个忙这是一个心理案例有心理学知识的帮忙分析一下

有自闭症的倾向。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者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者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人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者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者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患者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者会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者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患者智力发育比同龄人迟钝,少数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者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者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者缺乏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  一部分患者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

6,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例子200字左右谢谢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有复习焦虑问题的中学生,他是由他的姨妈介绍的。她姨妈是一位佛子,我们关系很好,当得知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后,她将他的外甥的问题介绍给了我。他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刻苦大于天份的好学生,但近期性情大变,开始迷恋于网络游戏。父母也是偶然之间发现的,稍加劝阻但却激起了他极大的反应,且发现他每天总是死气沉沉闷闷不乐。由于他是独子而且一直很听话,同时性格很固执脾气又很大,搞得父母想管又不敢管,非常的担忧。我让姨妈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跟他交流,尽量使他感觉比较自然而不会心存戒备。我跟他聊了一些网络游戏的话题,发现他对此并不感兴趣,我又跟他谈到了心理学在学生时代以及学习方面的应用,他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看得出来,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请我为他解除困难。通过他的叙述,我大致的了解了他的情况:他自小学习都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自打上了高中(重点校)以后,他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是有很多的题不会,成绩虽然一直还不错,但是属于一种逐渐倒退的情况。他想了很多办法,也加强了学习强度加长了学习时间,但还是收效甚微,自己一直有挫败感。近半年来,他感觉理科科目越来越难,自己不会得越来越多,想办法提高成绩也不见效,搞得自己欲哭无泪,但这些又不能和别人讲只能憋在心里。每次到考试复习的时候,他一翻开书就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一想到考试一旦考到自己就会考得很惨,他渐渐的变得很紧张,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想法继续努力复习,但是继续努力的结果只会发现更多不会的知识点。随着挫败感越来越重,他变得无法专心的看书,后来干脆就用自己卧室里的电脑玩网络游戏。虽然他玩游戏,但心里很内疚,也不想玩游戏,但是这样就不用面对书本。当父母劝阻的时候,心里反而会更难受,他也知道这不对,但原因又不好跟他们讲,只能跟父母发火。通过他的叙述,很显然的是在复习的认知过程中出了问题。通过分析和排除,我发现他的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无意识中错误地认为考试的时候会考他所有不会的知识点,从而将会是自己在考试中一败涂地。在认知疗法的理论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本身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寻找错误认知并对症施治,这是认知施治者的主要工作。当我指出他的错误认知,他有些不明所以,考虑了一下还是认同了我的观点。我问他:关于你的老师出考卷,有三种可能:一,所有的考题都是你所掌握的;二,所有的考题都是你没有掌握的;三,老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阶次安排考卷,大部分你已经掌握,小部分可能你还没有掌握。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更现实?他讲:当然是第三种情况最现实。我接着分析:关于你的复习,也三种可能:一、所有你已经掌握的复习内容,老师都不会考;二,所有你没有掌握的复习内容,老师都会考到;三,不管你是否掌握复习内容,老师都可能随机的考到,能否考到你在考试之前基本无法预知。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更现实?他回答:当然第三种情况最现实。我接着问他:那么,如果一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是否老师一定会考呢?他回答:不一定,只能说有可能考到。那么如果这个知识点,老师恰恰考到了,你会考零分吗?不会,只能说这道题我不会,我无法得到这道题的分数,但这不影响其它我会的考题。很好,我在这总结一下:老师只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有规律的由易至难的安排考卷。你的复习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能掌握的部分,但这些不会一定在考卷中出现,即使出现也只是这个考点失分,不会影响其它考题。只要你能安心的复习,随着一个一个的考点被掌握,你会离好成绩越来越近,所以安心复习时最好的复习策略。对于我的总结,你认同吗?我当然认同。我明白了,我之前对于不会的知识点的担忧太重了,我会按你说的去好好复习的。这时候刚好到了晚饭时间,他就跟父母一起告辞了。过了一段时间,听他姨妈讲,那次谈话之后,他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主动的每天增加了一些体育锻炼(我给他的建议),他的妈妈带话说很感谢我。当今的社会,年轻人在未就业之前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客观的讲,这和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也和老师家长的不良教育引导有关。这方面,老师和家长真的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识的水平,否则很难批养出心理健康的下一代。——我在跟随上师在内地弘法期间,遇到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我利用自己一知半解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今挑选一些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希望对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人有些帮助,也希望大众多关注心理健康,会对改善自己和亲友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帮助。

文章TAG:心理  心理学  故事  摘抄  心理学故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