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化典故

《三字经》的黄香;《二十四孝》王小卧冰,郭举埋儿………

中华文化典故

2,中国哪些典故

典故就多了,楚庄王的问鼎中原,田忌赛马,项羽的霸王举鼎,祖狄的闻鸡起舞,司马光砸缸,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吕不韦的一字千金等等

中国有哪些典故

3,中国的典故有哪些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封狼居胥问鼎中原
<p>楼主手机提问,我先发一些,太多浪费您流量,等您有空,可到下面两个网址查看:</p> <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360doc.com%2fcontent%2f10%2f1110%2f15%2f3632601_68217470.shtml" target="_blank">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0/15/3632601_68217470.shtml</a></p> <p>&nbsp;</p> <p><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tieba.baidu.com%2ff%3fkz%3d650722336" target="_blank">http://tieba.baidu.com/f?kz=650722336</a></p> <p>&nbsp;</p> <p>&nbsp;&nbsp; 1. 投笔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当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br>&nbsp;&nbsp;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要杀他,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r>&nbsp;&nbsp; 3.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设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br>&nbsp;&nbsp; 4. 折腰 《宋书?隐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r>&nbsp;&nbsp; 5. 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人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如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向谁收。”<br>&nbsp;<br>&nbsp;&nbsp; 6. 鸿雁 《汉书?苏武》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谎称汉天子打猎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同“雁书”、“雁足”、“鱼雁”等一样,用来指代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br>&nbsp;&nbsp;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代称书信。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br>&nbsp;&nbsp; 8. 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r>&nbsp;&nbsp; 9. 双鲤 典故出处同上“尺素”。故“双鲤”也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其中“嵩云秦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两句化用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宾客事,写自己目前的境况。可见读诗明典的重要性。 <br>&nbsp;&nbsp; 10.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br>&nbsp;<br></p>
女娲补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炎帝击石生火:人类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大多是雷电击在大树上所产生的火).有个人便想人类总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决定自己要创造一种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猎中,他一失手未将石制的标枪命中猎物,不过他发现标枪与地上的石头相击时产生了火花,于是他就捡了很多那里的石头来试验,结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为他发现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个部落都一致拥他为王,这个人就是以火德为王的炎帝.之后他又创造了耕种方法并且教会了人类耕种,所以他又被称为神农.神农试百草: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精卫填海: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张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刑天舞干戈:炎帝得知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消息,悲痛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全身无力,这件事被早想篡位的义和知道后,义和便起兵造反,炎帝被困荒山之中.兵变的事被炎帝最忠诚的战将刑天知道后,刑天立即带兵前往平乱.刑天的部下虽然勇猛,但是义和兵众实在太多,刑天的部队全部被灭.刑天一怒之下以自己的血祭战戈,战戈得饮主人之血不但变的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边.刑天凭一人一戈将数万叛军悉数杀尽,义和也死在了刑天的战戈下.刑天成功的救下了炎帝,但是自己却因身受多处致命伤,最终全身血淋淋的站着死去.黄帝战蚩尤:也许应验了那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华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战事连连,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华夏被分为五个大部落,这五个部落中以黄帝和蚩尤的部落势力最大,黄帝因不愿看到百姓因战争而受苦,便想停止这种战争局面,要想叫无休止的战争停止谈何容易?最后只得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先后分别消灭并收服了那三个较弱的部落.最后集中全力在逐鹿与蚩尤展开决战.蚩尤兵败逃跑.黄帝命应龙(应龙:龙族的一类,长着翅膀的龙.在机缘巧合下被黄帝收服.)前往追杀.应龙不负期望将蚩尤杀死并割下蚩尤的头颅献给黄帝.共工怒触不周山:多年以后,黄帝的后裔颛顼登位.颛顼颁布了众多法典将华夏大地治理的很繁荣.法典给大部分人带来了利益,但是也侵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共工就是被侵害的最严重一人,他纠结了很多人一起起兵造反.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无敌,直逼不周山(王城所在).祝融身为大将,带兵下山迎战.祝融武艺与法术厉害无比,而带兵之道更是远胜与共工,共工一方全军覆没.仅剩共工一人.共工宁死不投降,最后盛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仙山.共工法力何等之强?这一撞可不得了,竟将不周山撞翻.这不周山不仅仅是王城所在,也是擎天柱.天门敞开,洪水泛滥,生灵涂炭.女娲补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后羿射日: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中国的典故有哪些


文章TAG:中华典故中华  典故  中华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