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

D
没看懂什么意思

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

2,帕麦斯顿的后期生涯

1863年,波兰王国起义时,帕麦斯顿为了削弱俄国,支持波兰人民的起义,于4月17日,向俄罗斯帝国提出了措词强烈的照会。法国也给俄国发出了类似的照会。但是,英法的几次照会接连遭到俄国的拒绝,沙俄政府变本加厉地对起义进行了镇压。当波兰问题解决无望时,帕麦斯顿让罗素写了一个宣战式的照会,声称俄国既然破坏了自己对波兰的义务,那就没有任何权利来继续统治它。意味深长的是,这个照会并没有交给俄国外长哥尔查可夫,而是很快地使法国人知道了电文内容。帕麦斯顿这样做是为了装出一种进攻的姿态,唆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与沙皇俄国作战。其目的在于削弱英国这两个危险的竞争者,以实现他维持欧洲均势的愿望。但是,这个杜勒伊宫的斯蒂克芬却拒绝了战争。罗素和他后面的帕麦斯顿因此而陷入困境。这时,他们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9月26日,罗素公开叫嚷:“无论是英国的义务,还是英国的荣誉和利益,都不能迫使我们为了波兰而与俄国作战。”当波兰起义完全被镇压下去以后,帕麦斯顿在下院大声疾呼地说,英俄为波兰而开战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神经错乱”。他一再断言,如果在波兰人当中有谁相信这种战争的可能性,即只能怪“波兰人的近视”。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他也犯了错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毗邻丹麦,归丹麦王室所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片土地应该属于德意志邦联。新上任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提议将石勒苏益格直接合并到他的王国中,但这个提议遭到了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帕麦斯顿勋爵曾诙谐地评价,全欧洲只有三个人能明白石勒苏益格 —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复杂性:一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 ——阿尔伯特亲王,但他已经归天了;一位是德国教授,但他已经发疯了;还有一个就是帕麦斯顿本人,但他已经忘记了。他以战争威胁普鲁士。然而,俾斯麦不怕威胁,反而将了他一军。他冷静的忍受了这次挫折。他对他的外交大臣说:“我没有办法对付20万军队。”科布登说“帕麦斯顿喜欢铤而走险和显示他能如何机敏的化险为夷。帕麦斯顿的内阁同僚西德尼·赫伯特说:“帕麦斯顿能够以决不受损害的姿态在任何人面前晃着他的拳头,以表明他并不害怕,一旦对方真要较量时,他就溜之大吉。”这就是对帕麦斯顿的绝妙写照!1865年10月,这位生机勃勃而长寿健康的英国摄政时期遗老由于骑马时着凉而去世,其时他只差两天就满81岁了。他有时向同事们敲警钟并受到一些公众的喜爱,公众也同样他的这一观点;政治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种体育运动。

帕麦斯顿的后期生涯

3,帕麦斯顿指出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含义是指国家间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利益可以背离原则,一战期间意大利本来与德国结盟后来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背离了德国,所以答案选C。
本杰明

帕麦斯顿指出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

4,亨利帕麦斯顿为英帝国抢夺殖民地都做了哪些事情

1846年,以约翰·罗素勋爵为首相的辉格党内阁上台执政,亨利·帕麦斯顿当上了外交大臣。他一“出山”,就为英国保持庞大的常备军作辩护,而不久在欧洲出现的政治风暴证明他的主张是有远见的。1848年1月,在意大利首先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独立运动。2月份法国又发生革命,推翻了王朝统治,建立了第二共和国。梅特涅惊魂未定,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也发生人民起义,他深知大势已去,仓皇逃往国外。1848年的欧洲政治风暴虽然瓦解了“神圣同盟”,但沙俄却成了欧洲大陆的主要强国,成了维护欧洲旧秩序的“国际宪兵”。帕麦斯顿从来就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过去他常说,法国和英国在埃及问题上就如同两个男人追求同一个女人,“爱情不能让,国家利益也不能让”,因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他认为英俄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争夺在所难免,他决心采取一切手段把沙俄“顶回去”。1847年复活节期间,葡萄牙犹太商人唐·帕西菲科在雅典的家遭到了一伙人的袭击。帕西菲科硬说这与希腊政府有关,要求赔偿,但遭到拒绝。由于帕西菲科出生在直布罗陀这块英国海外飞地上,按英国当时的法律,他是英国臣民,因此他在1850年向帕麦斯顿求助。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亲王主张与欧洲各国君主团结,帕麦斯顿却私下里反其道而行之。1851年12月,拿破仑的侄子波拿巴第三通过政变当上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帕麦斯顿未经女王同意,擅自以女王名义向波拿巴第三发去贺电,这引起女王夫妇的愤慨。他们召见罗素首相,坚决要求把帕麦斯顿撵出外交部。罗素本人威望不高,所以要借重女王的势力。他无可奈何地免去了帕麦斯顿的外交大臣职务,可是他没想到,帕麦斯顿怀恨在心,私下里四处活动,6个星期后,议会投了不信任票,罗素本人也乖乖地下了台。一年以后,阿伯丁勋爵当了首相。他器重帕麦斯顿的才干,又觉得他办事太咄础逼人,于是在延揽入阁时安排帕麦斯顿当了内政大臣。其实,帕麦斯顿这时在党内已经羽毛丰满,担任外交大臣的克林顿又是他以前的副手,他虽然挂着内政大臣的衔,但在幕后主持英国对外事务的不是阿伯丁,也不是克林顿,而仍旧是他帕麦斯顿。1853年10月4日,在英法的支持下,土耳其政府宣布,由于俄军渡过普鲁特河,侵占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土耳其苏丹政府向俄国宣战。然而,战争一开始,俄国舰队就在锡诺普全歼了土耳其的舰队。是战是和,这在英国内阁中又出现分歧。帕麦斯顿在这种情况下于12月15日突然宣布辞职,这在议会和社会上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议会中,有人攻击内阁“排挤了真正的爱国者”。在社会上,谣言纷纭,说女王的丈夫受贿当了俄国间谍,应当以叛国罪接受审判。阿伯丁受不住这种压力,亲自前往帕麦斯顿家请他重新“出山”。帕麦斯顿重新迫使内阁把战争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1854年3月,他拉拢法国、撤丁王国和土耳其共同对俄宣战,一场残酷的、被新闻界称之为“东方的战争”的厮杀在黑海沿岸展开了。帕麦斯顿看得出,要想打败沙俄,奥地利站在自己一边等于是在俄军背后插上一刀。1848年,镇压匈牙利起义时俄国帮助过奥地利,尼古拉一世总是认为奥地利要感恩图报,所以争取了奥地利,这“背后一刀”将是突然和致命的。他通过波拿巴第三向奥地利指出,俄国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就控制了多瑙河口,这就堵住了奥地利对外贸易所依赖的多瑙河。这一着果然见到了效果,1854年6月,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从上述两地撤军。尼古拉一世又气又恼,但终于于8月份将军队撤了出来。“装备精良的重型炮舰是再好不过的和平保卫者”,帕麦斯顿所经常提到的这句话在战争中灵验了。1856年二三月间,在巴黎召开了结束“东方战争”、或叫“克里米亚战争”的国际会议。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宗主权名义上仍属土耳其,俄国放弃对奥斯曼东正教徒的保护权,英法将克里米亚交还俄国,黑海中立化,禁止俄国甲土耳其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也禁止各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维多利亚女王过去一直担心帕麦斯顿要严厉地削弱俄国,但当她听说黑海被划为非军事区,俄国收回克里米亚时,她把过去对帕麦斯顿的不信任远远地抛在脑后,并授予他嘉德勋章。的确,帕麦斯顿是一个“魔鬼首相”。他除了在列强之间玩弄“均势”,不使任何一个大国强大得足以威胁英国的利益外,还一刻也不停地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动英国式的殖民战争,而首当其冲的是东方最古老的国家——中国。1840年6月,英国军舰向中国打响了第一炮。腐败的清朝政府畏敌求和,与英国签订《穿鼻草约》,同意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然而,帕麦斯顿还不满足。他派璞鼎查替换义律,要求清朝政府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结果,又于1842年8月29日把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强加给清朝政府——中国赔款白银2100万两,英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56年10月,刚刚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帕麦斯顿又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取得了在中国内河长江的自由航行权。1860年春天,帕麦斯顿勾结波拿巴第三,组成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将珍藏着无数珍宝和图书典籍的东方名园——圆明园掠夺一空并付之一炬。在后来订立的《北京条约》中,中国的九龙又被掠走,而且又敲诈了1600多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帕麦斯顿为英帝国抢夺殖民地的行径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赞美。

5,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帝国主义缔约结盟的史实。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是一战前后的意大利,一战前意大利加入的是三国同盟,但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脱离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故选C。
d

6,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帝国主义缔约结盟的史实。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材料中这句话的是一战前后的意大利,一战前意大利加入的是三国同盟,但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脱离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故选D。
搜一下: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 利益”,一战中这句话

7,什么是帕麦斯顿主义

保守性是理解帕麦斯顿在维多利亚中期自由主义历史上所居地位的关键.帕麦斯顿是一位保守的自由主义者,其保守性与19世纪中期的时代精神相契合.保守与自由主义、保守与进步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兼容关系
http://baike.baidu.com/view/566550.htm简而言之,就是保守主义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文章TAG:帕麦斯顿  麦斯顿  近代  英国  帕麦斯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