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儒家以义为利怎么理解

儒家主张入世,学而优则仕,功利主义很强,然而亚圣孟子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是儒家的指导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为其服务
儒家一词,范围太大。就我个人来说,义,天理也;利,万物也。义利不是分开的,而是一体两面,只言义,是虚无缥缈之语,只言利,是背经离道之语,唯有实事求是,才能两全其美。

儒家以义为利怎么理解

2,国不以利为利矣义为利也是什么意思

在对“治国平天下”的疏解中引出的“絜矩之道”概念,从一般意义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执政者来说,则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由此而展开的对于君权与天命、君主与民众、制度与社会诸关系的讨论计七百余字,占总个《大学》篇幅的三分之一.其基本观点为“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和“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国安FANS0150 2014-11-18
中国以造福民众为主,君王用利益使民众得到好处,而自己不谈获得利益(或者没获得利益)的问题。

国不以利为利矣义为利也是什么意思

3,对大学中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不以利为利以义

1.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心只想把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身边的人就会远离你。如果你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则周围的人都愿意接近你2.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执政者一心只想政府富足而百姓平困,人心就不会朝向你。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把财富施予民众,让百姓富足起来,人心就都愿意向着你。
《易传·系辞下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礼记·大学》曰:“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对大学中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不以利为利以义

4,以义与利为话题作文600初三作文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备受争议.人们都不断地思考着,想要找出一个支点,来平衡两者的关系.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利义观纳入君子之风,让弟子们好好继承发扬.“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义,孟子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至于远不及生的利,则更不必言之了.《吕氏春秋》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可谓逐利的一把好手.一次他派门客冯谖替他去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些东西回来,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冯谖到了地方,将契据烧毁,并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次日,他回齐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倍感意外.冯谖说:“我为您买了义.您只有一块封邑,却渔利百姓,我将债全部放还,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次年,孟尝君因不受赏识而被贬回封地.离地百里,便见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叹:先生替我买的义,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见,信义的价值之深.不过,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是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才“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由此可见,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纵然值得敬佩,但现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你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你能“利义双收”.

文章TAG:以义为利  儒家  怎么  理解  以义为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