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数学中概念该如何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剩余2247字)
1、直观形象地建立概念直观教学是教师用足够的直观感知材料,使学生脑中形成某一概念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表象中概括出该概念的本质。2、在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概念是由词来表示的,离开了词就没有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因此,光有大量的感知材料,不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仍然未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有了表象为基础,学生一般能进行思维,从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由于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层次性还不很严密,口头表述概念时往往不够严密,不够完整,欠条理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如提疑问、作假设、举反例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表述有漏洞,然后让学生再观察,再分析,再概括,直到精确为止。3、比较相似概念的异同及内在联系。(如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4、指导运用新学的概念概念广泛应用于判断推理,没有概念就无从判断,对概念理解错误,判断就会出错。正确的判断源于对有关概念的正确理解。除了训练学生对单一概念的运用外,还要设计一些综合运用概念的训练题,因为解决问题往往不是单靠一个概念可以解决的。这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中概念该如何教学

2,怎样进行数学概念化教学

我会继续学习,争取下次回答你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怎样进行数学概念化教学

3,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切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深刻理解到熟练应用的基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 提和保障.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否则会使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形成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数学概念
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教好概念是教好数学的内在要求。概念教学搞不好,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就失去了根基。 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然而,当前不重视概念教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许多教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实惠”。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不知如何教概念。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具体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数学教学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概念教学则要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由于“数学能力就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重视数学概念的概括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概念教学应经历以下7个基本环节: (1)背景引入; (2)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必要时要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导学生开展分析、比较、综合的活动; (3)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 (4)下定义(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可以通过看教科书完成); (5)概念的辨析,即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例的考察; (6)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这里要用有代表性的简单例子,其目的是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 (7)概念的“精致”,主要是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形成功能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概念教学要尽量采用归纳式,给学生提供概括的机会。 比如: “轴对称”概念的教学。 本课安排在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任务是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由于没有“对应点”概念,还不能以“对应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对称轴,学生只能凭观察、操作找出对称轴,因此本课的“数学味”较淡。如何才能将这样的内容上出“数学味”?关键是要注意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提供概括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共同特征,并让学生从概念出发解释自己操作的合理性。主要过程如下: 第1步,列举生活中的对称实例,抽象出轴对称图形,说明通过“沿某条直线对折”可使直线两旁的部分相互重合,这里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丰富性; 第2步,以问题“你能举出与老师所举例子具有相同结构的生活实例吗”,引导学生举出具有轴对称形象的实例; 第3步,概括所举例子的共同特征——存在一条直线l,沿l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够重合; 第4步,下定义; 第5步,辨析概念的关键词,即以正例、反例为载体,用变式推动概念的理解,如让学生举出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并指出对称轴,讨论对称轴可能有多少条等; 第6步,让学生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和依据,特别要问学生“为什么要先折叠”,让学生知道折痕就是对称轴。 这样,围绕轴对称概念的核心——对称轴,给学生更多的观察、操作、用概念说理等机会,使学生形成“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直观感受,为后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提供基础。当然,这样的内容不必用太多的课时,实际上,学生完全有能力更快地进入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讨论。

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4,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 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自主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自觉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增强学生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1.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实现概念引入的自然化。数学教材多是直接给定概念,教师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引入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以数学史话引入、以实际问题引入、以实际问题引入等。...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 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自主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自觉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增强学生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1.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实现概念引入的自然化。数学教材多是直接给定概念,教师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引入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以数学史话引入、以实际问题引入、以实际问题引入等。 2.利用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数学概念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记忆概念本质属性的直观材料,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能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学生自然也就了这个概念。又如对函数概念中的“任何”与“唯一”要重点强调,然后举例,前者可以称 是 的函数,后者不能称 是 的函数,因为对于任何一个 ,不是对应唯一,这样通过正反实例,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更能加深概念的理解。再如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中的“内”、“外”分别指出了圆在三角形内部、外部;“切”、“接”分别指出了圆与三角形的3条边相切,圆与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接.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字词,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如等差数列的概念可用符号“ ”(为常数)概括。用定义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时,就是应用概念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则能更形象地反映概念的内容。如讲“交集”概念时,用文氏图表示“A B”,可以很容易理解概念。 4.运用具体实物或模型,形象地讲述新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5.注重相似概念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比如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就可以通过概念对比,并结合实例的方式加深概念理解。 6.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文章TAG:数学概念教学数学  数学概念  概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