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历了哪些朝代起止时间

我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年间(公元前475年)结束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历了哪些朝代起止时间

2,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是什么

中国是王朝体制,他最大的能耐就是中央集权,思想领域由儒家掌控。国家分封诸侯贵族是虚封,此制度在三国时期开始,诸侯贵族拥有封地的赋,这个赋是代表税款的一种,但是行政管理权力却是受到皇帝指派官员的控制和监督。至于军事权力方面,在明处是可以拥有卫队的,这个卫队类似于现代安保人员。安保人员和古代诸侯贵族卫队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公司盈利性质,另外一个就是家臣。在明代以前,土地管理属于双重领导,诸侯贵族和地方官员同时管理,大多数情况下,是地方官员说了算,这种情况与中央王朝的力量影响有关,或者说与皇帝有关。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只有千把年的历史是分封制,这段历史时期,我们称作上古先秦。因为当时的国家生产力很弱,并且国内行政机构是由血亲为主,国家人口大多数是本地公族。一直到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时候,这个局面才开始改变。各国人才流通,国家逐渐由松散城邦血缘行政制度变为国家公族举荐官僚制度。大规模变革是由于普通民众参军,这个变革由秦国带来。他的制度是为了吞并天下而生,所以一切制度都是为军事服务。西汉可以说已经是分封制最后的高光。因为越到王朝后期,越可以看出来中央皇帝集权的特征。西方我了解比较少,罗马时期好像跟中国类似,幅员辽阔,平民大规模参与军事活动。建立了多个地方军镇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拜占庭将之后,就是贵族分封制度了。比较能代表的一个特征就是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作为最高国王无权过问,贵族精英治政,平民无权参与到国家管理。具体的经济和军事方面我就了解的比较少了,但大体上来说有那么一点王权不下乡的感觉。可能是欧洲每个国家版图都比较小,所以后期没有建立起中国类似的官僚行政机构。另外维持这一环节的思想领域也没有,中国自汉后,一直有一套儒家思想,公羊儒的大一统论:元年正月,王,大一统。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管怎么分裂,中国最后都要恢复秦朝的大一统版图,特别是接连继承汉家思想的后几个国家,很重视文治武功,皇帝能够名留青史的最好方式就是武功,这一点被光武帝表现出来后,中国之后的皇帝都是这个思想。由乱统一,那么必然面临庞大的古代军队开支维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扩点边,这样每个地方都有军队驻守,分摊下来不会让地方压力太大。我个人觉得这是古代皇帝的想法之一。毕竟军队太多会影响市政开支,重建开支。

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是什么

3,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多少

中国是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那时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欧洲是公元5世纪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中间差了近千年。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多少年

4,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封建社会是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时间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西欧的王权集中后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中国皇权集中的结果却是扼杀资本主义因素。可见,西欧封建制度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中国,封建制的确阻碍了经济,但皇权制却是有意扼杀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西方的王权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之后才逐渐加强,使得王权成了社会的公敌;而东方中国的君权在奴隶制度经济还在瓦解中就已经迈出了加强的步伐,这样就抑制了先进经济方式的萌生。近代以后,资产阶级政治在产生之初,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巩固统治,因而集中皇权成了历史趋向;至于中国,就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扩展资料: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西方,所有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封给贵族、功臣,贵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给亲信,如此下去。而在中国,自从商鞅变法起就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占有土地,赶走原来的土地所有者,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封建领主不仅占有农田,还把原来生息在这片领地上的农民也囊括入自己的帐簿,使大批农民沦为农奴。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战国秦汉时期,关中是士族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原始部落政治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关中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奴隶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是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国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灭亡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的变革;公元745年突厥灭亡直到近代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到封建农奴制的变革。

5,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多少年

封建社会按照我国传统的史学研究认为是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朝,成立中华民国。将近24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开始时间现在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75年开始的,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有的认为某一时期的这个事件是重大的,有的认为那个事件是重大的,且各有足以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和依据。对于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的认定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在某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权威人士的权威论证,有时是为了便于陈述问题,又往往可以有个倾向于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如:新中国以来,对于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的倾向性看法是,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分两个时期,春秋在前,战国在后,其时间分界在公元前475年。持这一观点的有如下的一些重要著作和材料: 1,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版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其著早先还有版本) 2,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沫若著《奴隶制时代》:“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5年。” 3,人民出版社1893年3月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其著早先还有出版):“《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应为前475年)定为战国历史的开端,从这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4,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指周平王东迁洛阳时起,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阶段。” 5,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7月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中国简史》:“前770年,周平王把王都东迁到洛邑,周朝从此称为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自前770年到前476年的大约三百年间,称为春秋时期。”并“注:《春秋》原是鲁国史书的名称。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世把这一段历史称作春秋时期。现为叙述方便,又把春秋时期的具体时间调整为前770年——前476年》。”(本注同《中国史稿》之注) 6,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7,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学辅导》:“要求学生记住:东周建立,其前期称春秋,后期称战国。”(述“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同教科书。) 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冯克诚等主编《中国通史全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记?周本纪》为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段历史而得名。”“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前人也把春秋、战国合称东周。” 持上述观点的理由也基本上一致:1,春秋是奴隶社会性质。2,根据《史记?六国年表》关于春秋战国的起始时间。 肯定有人会问: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分界时间? 既然诸家都根据《史记》立言,那就来看看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在那个“贼臣篡子滋起”(司马迁语)的年代,显然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件。司马迁所举的是他认为的最严重、最重大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7,中国封建社会是从哪年开始

应该是秦朝吧,其实春秋和战国也算,不过制度不是那么完善而已。 而周以前的就是奴隶社会了。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
我国在清朝以前一直是封建社会,打哪开始的真无法说清

8,中国从什么朝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大禹
战国7雄开始
春秋战国
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我国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大变革时期。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方面去把握。 A、政治上,注重两点:一是封建制的确立。二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积极因素。封建制的确立是通过变法这一途径实现的,各诸侯国的新兴地主阶级纷起变法,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大约在前4世纪中期,我国封建制最终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另一政治特征是大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但七雄并立较之春秋诸侯国林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局部统一是迈向统一的重要一步,其中秦国的全面崛起令人瞩目,堪担统一大任。同时,战乱连年,人民饱受苦难,更是渴望统一,这些都是有利统一的因素。 B、经济上,虽然战乱频繁,但战国的经济却获得了较大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活动尤其是新兴封建城市的兴起,令人印象深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封建制度的确立,新的生产关系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从而有利于统一。 C、思想文化方面:继春秋之后,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更一步繁荣。出现了我国古代极为罕见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他们学说中普遍存在的人本思想,更是一直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份珍贵的资源。同时,科技和文学艺术也达到较高的水平。

10,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止时间是怎样的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中国封建社会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封建”一辞,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殷墟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建”乃由“封”而来,“建”字可见于金文,指“建国立法”;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部族联盟对各部族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制度化管理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以来已有雏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有人主张始于西周,有人主张始于商朝,有人主张始于夏禹。封建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社会政治制度。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柳翼谋认为,由封建制而入郡县制,“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国政府体系统一治理的完全大一统社会,可说是社会进化(包括产业、商业、科技、交通、军事、行政、思想等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变为大一统社会,世袭贵族和全民阶级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官僚选拔和行政制度,确立了广大人民之间的平等原则;而基层民间自治机制,仍得以延续发展;在中央则采用君主集权制,直至民国。

文章TAG:中国封建社会中国  封建  封建社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