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靖哪里有爨书

曲靖一中
一中有
曲靖市一中里面嘛

曲靖哪里有爨书

2,曲靖为什么叫爨城

曲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们称它为爨地或爨乡,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民族——爨人。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这就使其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就是爨文化的基本经济特征。爨文化是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曲靖为什么叫爨城

3,曲靖陆良爨文化是有些什么植物有多少

漫步在爨乡植物园的林间小道上,品味着报春花的淡雅、皮带花的清新、玉兰花的高贵、腊梅花的幽远、万寿菊的热烈、栀子花的雅致、金银花的灿烂,再加上湿润的空气,你可以尽情的呼吸,享受心旷神怡、轻松舒畅。林荫小道在绿色草坪间呈网状发散伸展,阳光从绿叶间撒下千变万化的光柱,青灰色亭阁的琉璃瓦在碧波绿海中浮荡。草坪上晶莹透明的水珠在阳光下似群星闪耀,红、黄、蓝、紫、白等各色小花探头探脑张扬着自己的芬芳。林间石凳上,对对恋人相依相偎,海誓山盟情深意长……

曲靖陆良爨文化是有些什么植物有多少

4,曲靖文化路是哪条标志性建筑呢

http://map.baidu.com/?newmap=1&s=s%26wd%3D%E6%9B%B2%E9%9D%96%E5%B8%82%26c%3D249&fr=alab0 搜索框 输入 文化路 选择曲靖曲靖市图书馆到翠峰西路 龙潭公园旁边 名族中学大门口那条
文化路 顾名思义 文化昌盛之路 市文化局和市图书馆是标志性建筑 麒麟花园以南第一个交叉路口右转 前段是条步行街和小吃街 延长路是寥廓南路以西一直到市建行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爨文化是什么意思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是百度特邀答主谢学姐在线解答,教育机构资深老师,拥有五年工作经验,累计服务6000人,回复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一下哦。??? 爨基本释义1.烧火煮饭基本释义彩爨的意思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的意思。 真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哦,同时也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开心? 提问 应是戏剧行当所用名词 应是戏剧行当所用名词 可能是画彩妆表演某一段戏剧,但又不同于正规演出的意思。 可能是画彩妆表演某一段戏剧,但又不同于正规演出的意思。 回答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所以戏剧中意思可以理解为演员画着彩妆演出戏曲 提问 这个解释比较靠谱。 这个解释比较靠谱。 但它又不等同于正规“演出”。 但它又不等同于正规“演出”。 回答 嗯嗯~( ̄▽ ̄~)~ 提问 与戏剧串烧近似。 与戏剧串烧近似。 谢谢你! 谢谢你! 回答 不客气哦亲 更多17条 

6,夸家乡曲靖东山

我的家乡曲靖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发源地,是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珠江的发源地——马雄山,被徐霞客称赞为“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观。阳春三月的马雄山,殷红的马樱花硕大如盘,杜鹃花争齐斗艳,令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寻根探源。  曲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著名的爨文化发原地,爨龙颜碑以其极高的书艺价值及史料价值而被世人推崇。别具风格的取材于曲靖历史文化的城市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鼓舞着人民不解努力,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丽的家乡曲靖,这里人杰地灵,养育了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他们是曲靖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曲靖,一颗闪耀着的明珠,一座崛起中的城市。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绿树成荫。曲靖有许多公园,一座座公园像一颗颗镶嵌在城市里的绿宝石,把曲靖装点得分外妖娆。公园里游人如织。人们徜徉在湖畔、荡舟在湖中,那份闲适和惬意无以言表。  我爱我的家乡曲靖。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会牵动着我,让我不能忘怀!
我是来看评论的

7,爨文化之谜

从未关注过家乡和家乡的文化,自从接触书法,爱上家乡的两块东晋名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两碑之后,才知家乡滇东南地区竟然有如此神秘的爨文化。说爨文化神秘,很多家乡人都只停留在对两碑的初略认识,具体说什么是爨文化,大都说不清,就连资深的爨文化研究者也只是支言片语。因为爨文化的形成,爨文化的发展,爨文化的消亡,国家及地方都只有简单的记录。大部分靠聪明人去说去写。这样也就成了专家了。那么什么是爨文化?爨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爨文化是如何消亡的?现在生活中爨文化存在吗?爨文化究竟是那一种民族的文化?他是多元的吗?这一个个问题让我从书法的角度转向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什么是爨文化? 爨文化是存在于三国至唐代500余年间云南地方文化的统称。 其范围包括当时的整个南中地区(今云南全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 西部),中心在当时的味县(今曲靖)。 蜀汉立国之初,南中大姓(汉族移民上层)和夷帅(土著民族 首领)趁蜀国内忧而起兵反蜀。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南中地区趋于 统一、稳定。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床(音I6i )降都督府迁于味县,味县成了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时,中原纷争,南 中大姓得以发展,其中爨氏最为强大。咸康五年(339年),爨琛独 霸南中。至唐天宝七年(748年),南诏灭西爨,爨氏统治南中先后 409 年。 爨氏祖先为中原人氏,“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后南迁至 云南,并繁衍为大姓家族,官至州牧,位高权重。其中爨龙颜(385? 446年)被中原王朝封为“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 侯”。爨氏统治时,正值中原战乱频繁,无力顾及边疆。故爨氏虽奉 中原为正朔,实际成为云南的主宰者,史称“开门节度,闭门天子”。 爨琛及其裔孙称霸南中后,“爨”字也被作为爨氏统治区域各族 的统称,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爨人也逐渐形成。其主要由汉族 移民与滇人以及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爨氏统治时期,经济以农耕为 主,畜牧业为辅。爨氏统治区以味县为中心分为二境,味县以西为西 境(西爨),以东为东境(东爨)。西境为爨氏直接领地,经济文化较 东境发达。就民族而言,西东二爨分别为白蛮和乌蛮,即白族和彝族 的先民。 和爨人组成一样,爨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学者认为: 爨文化的构成应包括汉族文化、土著文化及其融合体等部分。 爨文化中的汉文化部分,最突出地反映在“两爨碑”上。两爨碑 即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首先,两碑汉字为隶书向揩书过渡书体,其 书法为历来史家、金石家、书法家所赞赏,被推崇备至,被认为代表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准。其次,两碑文辞优雅,极 具美术和艺术价值;碑文内容为史书所未载,弥补了史料之不足,因 此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爨文化中的土著文化,主要表现为东爨乌蛮酋长创造的蝌蚪文 (也称韪书或毕摩文),乌蛮巫师曾用它写下大量的天文、地理、历 算、经书、医学、文学、谱牒等资料。 至于汉文化和土著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大姓在“夷化”过 程中,各民族和部落村邑都有“鬼主”及其祖先崇拜,有众多的原始氏族图腾(虎、牛、蛇、火、稻等),以及各种原始崇拜信仰、民间习俗,等等。 总的来说,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大理文化,在云南文 化发展中以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大融合,多元发展的一种文化 爨文化是如何形成? 诸葛亮统治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和孟获等)为官属,结果,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详或诸说不一)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为后来爨氏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南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他们分别在庄跷人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有关爨氏的最早记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关于南中爨氏活动的最早记录可能要算是三国时期的爨习了。诸葛亮南征时,擢用拥蜀派南中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爨氏成为南中有权势的大姓之一。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泰始元年(256),霍弋率南中大姓从吴国手中夺取了交趾,表爨谷为太守。西晋末年,随着“八王之乱”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称王,晋王朝已无暇顾及南中,加之晋朝先后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逊均因实行分化离间南中大姓以及“太过诛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寿进攻宁州时,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李氏封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加上建宁太守孟彦,霍、爨、孟氏族便成为南中势力最大的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接着孟彦又被李雄所杀,霍、孟二氏火并而同归于尽,南中大姓仅存爨氏一家。随着东晋伐灭巴蜀李氏继而偏安江左无所作为,爨琛“遂王蛮夷”。此后,虽历经西晋、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遥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或官职任由爨氏自己任命,从西晋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实际统治云南达400多年,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发展阶段 致爨氏雄长云南数百年,但爨氏十数代中,从未出现过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的现象。这样,就在中原纷乱的情况下和长达400余年的时期内,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爨文化在生活中存留有哪些? 文字文化 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 艺术生活 音乐方面: “别具宝光异彩,给人一种乐乐不知倦,悠悠则博厚”的回味。每当爨乡古乐的旋律奏响之后,“定会把您带到历史的那年那月,仿佛是来自远古的声音在时空中的深处回响,悄然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而被这浓浓的历史文化所折服。” 饮食文化方面 爨乡古酒中的“阳春老窖”、“老窖子”、“八鲜醇”、“冷酒”、“松子酒”等,闻名遐迩。唐开元年间,爨归王曾有“杯酒斗米”之称誉。明嘉靖年间杨状元(升庵)谪戍云南时,就多次来曲靖痛饮爨乡古酒,所以民间流传着“杨状元不爱妻室爱美酒”的佳话。 服饰生活 “雌者青颤包蓬者,两耳金环垂摈珠。帷帽飘丝浅露面,绣裙拖地莲花襦。九真藤杖红珊瑚,女子气概伟丈夫。雄者碧眼拳髭鬓,蛮布弓衣织梅株。戴笠跣足短膝裤,腰间斜挂双湛鹿。修罗甲胄吹笙笋,只习刀箭无诗书”。 文化影响 清代末最后一个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所说:“碑在大爨前,反而谓之小爨,以石形别之也”。碑文的笔划在清代咸丰二年后曾被人在原笔划深刻和剜改过一部分。碑文为从右往左直读的汉文化艺术特点的书刻格式。碑正文的散文体碑文共5行,有一行是7字,其余4行都是30字,散文体碑文共127字;韵文体碑文共7行,有一行是16 字,其余都是30 字, 韵文体碑文共196 字;散文体碑文和韵文体碑文共323字;正文之下有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除碑末左下角最后一字残缺外,其余都清楚,共51字;碑末落款13字;爨宝子23岁早死,事迹少,但碑上的铭文字数却总计多达402字。 《爨宝子碑》内容 《爨宝子碑》碑末的东晋“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落款中的“大亨四年”乃误用,因东晋“大亨”年号是桓玄篡晋时使用的,一年后桓玄失败。“大亨”年号使用仅一年,次年即不实行,仍用原来“元兴”年号。桓玄篡晋失败后,安帝改元“元兴”的第三年又改元为“义熙”。爨氏在边远的云南曲靖(当时叫“味县”和“建宁”及“宁州”,笔者注)竟未知,仍书刻“大亨”此中央王朝不用的旧年号。中原改元而爨氏竟不知,此乃是爨氏称霸古代南中地区,独踞一方,偏安南疆,闭关自守的结果和物证。所谓“大亨四年”,类推应是“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爨宝子碑》左下角镌刻有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七月,南宁(今曲靖市,笔者注)知府邓尔恒所题跋文,记述《爨宝子碑》出土及移置经过和评述该碑乃罕见之宝物:“碑在郡南七十里杨旗田(今越州,笔者注),乾隆戊戍已出土,新通志载而不详,近重修南宁县志,搜辑金石遗文始获焉,遂移置城中武侯祠。孝晋安帝元兴二年壬寅改元大亨,次年仍称元兴二年,乙巳改义熙,碑在大亨四年乙巳,殆不知大亨未行,故仍遵用之耳。仪征阮文达(云、贵总督阮元,笔者注)师见《爨龙颜碑》订为滇中第一石,此碑先出数十年而不为师所见,惜哉!抑物之显晦固有,时与晋碑存世者已鲜,兹则字画光完好,愿与邑之人共宝贵之,咸丰二年秋七月金陵(今南京,笔者注)邓尔恒识”。1927年,武侯祠毁于战火,此碑曾一度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餐风饮露,受阳光曝晒,风雨剥蚀,险遭损坏。辛被一寒士张士元发现,搬回家中,以靠传拓《爨宝子碑》的拓片卖钱为维持生活,“小爨碑”才得以保存下来。1937年,为迎接民国“京(今南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到来,才由民国云南省教育厅拨款在曲靖中学内建“爨碑亭”,并将“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今曲靖,笔者注)盟誓碑”移置其内一同贮藏保护。1989年在爨碑亭东面10米处,另兴建了一座圆形六角攒尖式顶,用以象征民族团结的“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亭”,将两通碑刻各置一亭,分开陈列和保管。爨碑亭(见照片)是采用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技术中的“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建筑形式是四方形亭阁回廊式的造形艺术,单檐歇山顶。爨碑亭门上方中间和门两侧楹柱上悬挂有清代“经济特科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爨碑亭”三大个篆字和其撰书对联:“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 石碑永寿二千载年”。袁嘉谷先生高度赞誉了这通历史文化艺术文物至宝——《爨宝子碑》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写的爨碑亭名篆字圆润饱满而秀丽,圆劲而有古意。对联的楷书笔力古厚丰腴,雄劲有力,书体的笔法酣畅流利,秀丽遒健而洒脱,也是难得的珍贵书法艺术遗物。 爨龙颜碑在1500多年前的汉末,在远离封建中央王朝统治的西南边陲,曾经出现过一个南中长达500多年的爨氏地方王朝,他的势力范围包括了今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东部及越南北方部分地区。爨氏地方王朝统治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陆良,爨氏王朝也修德修文,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化——爨文化。历史书籍对这段历史少有记载,给南中爨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如今,只有保存完好的《爨龙颜碑》还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爨龙颜碑》立于公元446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无论从形制到内容,还是从历史到书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碑文记录了爨氏的辉煌及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和云南各民族的融合;文体具有魏晋风范,骈俪酣畅;碑文书法独具一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其书法形体被称为爨体,颇受历代书家所赞赏,康有为称其为“楷隶极则”、“古今正书第一”,评为“神品第一”,是研究汉字书法演变的珍贵资料。 爨文化哪种民族的文化? 爨人是一个综合体,爨文化主要以白蛮(白族)和黑蛮(彝族)两种民族为主的多元民族的一种文化。 爨文化在的遗留 两汉时期迁入“西南夷”的汉民, 迄东晋末形成南中大姓, 其中大姓爨氏和汉晋时期的昆明 人、 叟人不断融合, 至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 共同体”, 或称为汉人“夷化”的群体, 史称“爨蛮”。由于各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两部,史称“东爨乌蛮”和“ 西爨乌蛮”。爨文化时期的乐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 婚姻丧葬祭祀乐舞、 爨乡古乐三个方面。 1. 耍霸王鞭。《白族简史》” 风俗习惯”目说:白族过春节具有本民族的色彩,在节日间一般都有狮子、 龙灯等舞蹈和演唱大本曲、 吹吹腔, 滇戏等文艺活动。” 科学文化”目说: 还表演霸王鞭、龙灯、 狮子等舞蹈。陆良县古名同乐县, 南诏灭爨, 20 余万户西爨白蛮贵族被迫胁迁滇西,留滞于西爨区的平民融入彝族形成今白彝。每逢过春节,同乐白彝吹着大长号到县城舞霸王鞭和刀叉舞。 2.打磨秋。自古以来, 同乐县城都盛行” 打磨秋”的活动,现在在一些农村都还兴盛。考元 大德间(公元1297~ 1307) 李京《云南志略》记载东爨乌蛮后裔” 罗罗”” 每年腊月,春节竖长杆设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 曲靖军民府》” 风俗有”” 为春节戏”说:土人以十二月为春节, 竖长杆,横设一木,号称” 木床”, 左右各坐一人, 更相起落为戏,经月乃罢。从文献记录可知, 打磨秋系夷人在春节期间的一种舞蹈游戏活动,至今已有700 多年了, “ 木床”就是同乐人世代相传的” 打磨秋”。“ 秋”由木制的秋柱和秋梁两部分构成, 游戏时,秋支在平坦的场地上,先由一人趴或骑在秋的一端,接着由另一人把秋另一端按下,然后趴或骑在这端上,均紧紧抓好扶手,先由一人送秋, 后脚用力蹬地,随节奏的一起一落相互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推, 如推磨旋转一般, 速度由慢到快。打磨秋既培养人的勇敢, 也增进了人的身心健康和平衡能力,是一项良好的舞蹈游戏活动。 3. “ 跳月”也称” 跳大三弦”。每逢春节、 元宵节、 中秋节, 撒尼人都要” 跳月”, 同乐撒尼人的” 跳大三弦”远近闻名, 只要大三弦一响,笛子一吹,彝人就会聚集成一圈圈,一队队, 姑娘们边跳边拍手,小伙子们边跳边弹大三弦,节奏强烈,情绪欢快,尽情地跳, 直跳到” 只见黄灰不见脚, 跳得黄灰可做药”。舞蹈有正面跳、 侧面跳、 转身跳、 交叉跳、 慢步跳、 快步跳等多种跳法, 动作干练有力,音乐欢快明亮, 情景令人目不暇接。 4. 斗牛、 摔跤, 6 月 24 日的” 火把节”。 (二) 婚姻丧葬祭祀歌舞 《白族简史》” 古代的科学文化”目说: “ 自远古时期起,白族先民就有-踏歌. 这种舞蹈形式”,” 人们围着篝火,队分两半,以雄健的动作边歌边舞,两足交踏, 相合而歌, ,,具有纯朴自然之美”。就彝族, 在火把节夜晚, 人们都汇集在村头、 寨边或广场举行篝火晚会,燃起千百只火把弹弦跳舞, 刚柔相济, 节奏明快, “ 山野味”十足,以求幸福昌盛。” 踏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没有消亡,而是更加绚丽多彩, 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兴盛与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性。踏歌已经能够成为彝族人民纯粹的精神仪式, 也是人们寄托情思,表达情谊的独特方式。 (三) 爨乡古乐 在此,值得一提的爨文化时期传承下来的爨乡古乐,爨乡古乐是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以洞 经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乐种,每当爨乡古乐的旋律奏响时, 这种” 弥漫宇宙。盘旋空虚,出口皆声,过耳皆乐”古乐, 既保留着千百年来独具民族特色的流风, 又融合了金陵吴越” 江南丝竹”的韵律。正如《滇系》一书所述” 天音一响,群鹤翔空而下”。 爨文化的消亡 三国初年,南中大姓经过相互兼并与消长,逐渐形成所谓“四姓五子”。爨氏自称“乡望标于四姓” ,是南中最大的“四姓”之一。到晋代爨氏开始强盛,“自李成失败以后,爨氏称强,统领建宁、兴古诸郡部族,雄视一隅。值国内南北纷争,爨氏日益坐大,渐成崛强之局。”l6 从李势降晋直到隋文帝命令梁睿攻取南中,其问233年时间里,爨氏据地自雄,称王称霸。隋文帝时爨氏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势力依然强大;唐朝初年,爨氏重新强大,以至唐王朝对其无可奈何,直至唐天宝五年(746年),被南诏蒙氏所灭,爨氏在云南称霸的历史才告结束。由于南中大姓一直威胁着中央,爨氏被灭后,余部被充配支开,爨文化也只有部分地区有影子了。

8,云南曲靖是不是个好地方

曲靖当然好了!!!总之百度上一看就知道了
  曲靖是个好地方,气候非常舒适。夜烧烤也是曲靖比较有特色的!!两个字:时尚!  曲靖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的曲靖,距省会昆明市135公里,地区面积338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多样,民族风情各异。来这里可领略到彝、壮、苗、瑶等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服装、风俗和信仰。 曲靖还是古代爨文化的发祥地,主要风景名胜有珠江源、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大理三十七部会盟碑、千佛塔及罗平多依河、九龙瀑布群、鲁布革风景区等。 区号:0874邮编:655000位置: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文山州、红河州接壤,西与昆明市、东川市连接,北靠昭通地区和贵州毕节地区。区划:麒麟区、宣威市、陆良县、会泽县、富源县、罗平县、马龙县、师宗县、沾益县。民族:汉、彝、回、苗、壮、布依、水、瑶等。  曲靖的变化太大了!应该说非常好!到云南去为什么不选择曲靖呢?强力推荐!
曲靖实在太差了,人不讲理,见钱眼开,治安又差1
当然了,那儿风景好。

9,爨请问这个字念什么

爨cuàn 基本字义 1. 烧火做饭:分居各~。 2. 灶:“客传萧寒~不烟。” 3.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4.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5. 姓。
爨 cuàn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 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cuàn
爨 cuàn

10,圞爨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念

圞 luán基本字义1. 〔团~〕a.形容圆,如“明月~~”;b.团聚;团圆,如“可唤儿辈来,作~~之会。”详细字义〈形〉1. 圆 [round]。如:团圞(圆的;团聚;环绕;月宫)爨 cuàn ◎ 烧火做饭:分居各~。 ◎ 灶:“客传萧寒~不烟。” ◎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 姓。[1]详细字义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1] 词性变化 爨 cuàn 〈名〉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常见词语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烟 爨鼎 爨僰 爨妇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镬 爨蜡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馈 爨具 爨涤 爨炙
luán/cuàn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1,爨读什么

爨[题名]:爨[拼音]:cuàn[笔画]:30[部首]:火 [笔顺编号]:321125125151145123412341344334 [解释1]:爨 cuàn (1) 烧火做饭 [cook] 爨,炊也。――《广雅》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爨 cuàn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爨 cuàn ㄘㄨㄢˋ (1) 烧火做饭:分居各~。 (2) 灶:“客传萧寒~不烟。” (3)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4)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5) 姓。郑码:NBGU,U:7228,GBK:ECE0 [解释2]:爨 cuàn 【动】 烧火做饭〖cook〗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烧;烧煮〖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 爨 cuàn 【名】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anearthernkitchenstove〗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解释3]:爨 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爨 cuàn (1) ㄘㄨㄢˋ (2) 烧火做饭:分居各~。 (3) 灶:“客传萧寒~不烟。” (4)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5)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6) 姓。 (7) 郑码:NBGU,U:7228,GBK:ECE0 (8) 笔画数:30,部首:火,笔顺编号:321125125151145123412341344334 详细注解 -------------------------------------------------------------------------------- 爨 cuàn 〔动〕 (1) 烧火做饭 [cook] 爨,炊也。——《广雅》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2) 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 (3) 烧;烧煮 [burn]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 词性变化 -------------------------------------------------------------------------------- 爨 cuàn 〔名〕 (1)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an earthern kitchen stove]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爨 cuàn 1.烧火做饭:分居各~。2.灶:“客传萧寒~不烟。”3.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4.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5.姓。爨 cuàn 烧火做饭 / 爨,炊也。——《广雅》 / 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说文系传》 /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又如:爨人(爨夫。厨师);爨室(厨房);爨妇(执炊的女人)烧;烧煮 / 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水经注》爨 cuàn 炉灶。一种土、陶制的厨房炉子、灶 / 翻怜爨下劳薪。——张炎《风人松》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烟(吹烟)

文章TAG:曲靖爨文化曲靖  爨文  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