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圆周率的发明者是谁

圆周率本来就有,就不存在什么发明,应该是发现! 最早发现圆周率的是祖冲之

圆周率的发明者是谁

2,圆周率的发明者是谁

圆周率的发明者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他被认为是古代希腊科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阿基米德的著作中包含许多对几何和数学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圆周率的研究。阿基米德通过逐步逼近圆形的面积来计算圆周率。他在圆形内、外分别刻出正多边形,并通过增加这些多边形的边数来逐渐逼近圆形。他证明了正六边形的内接圆和外接圆可以用于计算圆形的面积及周长。这是阿基米德在圆周率研究中的关键成果之一。然而,许多数学家后来进一步发展了阿基米德的方法,以近似更准确的圆周率值。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和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他们都在阿基米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尽管阿基米德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些过时,他对圆周率的研究仍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启示。阿基米德的算法不仅激发了后人的数学研究,也为后来各种科学领域的测量、估计和计算提供了基础,因此,他被誉为数学界和科学界的巨匠。

圆周率的发明者是谁

3,圆周率是什么是谁研发出来的请问

圆周率是我所=国祖冲之第一个提出来的,是一个计算圆面积、圆周长、球体积等几何量的关键值,其定义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或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的比值。圆周率是一个常数,即是一个无理数,又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周率是指一个圆里,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率,是我国祖冲之吧
祖冲之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圆周率是什么是谁研发出来的请问

4,圆周率是谁发现的

西汉末年,刘歆(约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定圆周率为3.1547,到了东汉时代,张衡(公元78-139年)求得两个比,一是92 29=3.17241…,另一个是10,约等于3.1622.(印度数学家罗笈多也曾定圆周率为10,但已迟于张衡500多年.) 到了三国时,魏人刘徽(公元263年)创立了求圆周率的准确值的原理,他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的前三位数字是π≈3.14…,称为徽率. 到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他已推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也就是π≈3.1415926…,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人.祖冲之又提出了用两个分数表示π的近似值.即22 7及355 113,分别称为π的约率和密度. 在祖冲之发现密率一千多年后,欧洲的安托尼兹(16世纪~17世纪)才重新发现了这个值.
祖冲之

5,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不是谁的发明,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首先计算出其准确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可以用分数355/113来表达,准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圆周率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数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演算得出的。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圆周率相同的公式。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圆周率现已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

6,圆周率是谁先提出来的

你好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的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取π=3。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
纠正一下,圆周率并不是祖冲之发现的,他之前,刘徽就就计算过圆周率. 作为数学家,研究计算圆周率应该是他们的专业方向之一.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是突出的。早在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就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比欧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是和他儿子一起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当时条件很差。他们在一间大屋的地上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内接正6边形开始计算,12边形,24边形,48边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边形,计算的结果和刘徽的一样。接着,内接边数再逐次翻翻,边数每翻一次,要进行7次加减运算,2次乘方,2次开方,运算的数字都很大,很复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十分困难的。祖冲之父子一直把边形算到24576边,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其近似分数是 355/113,被称为"密率"。德国数学家奥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这个近似分数。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冲之就己经算出来了。后来荷兰人安托尼兹也算出这个近似分数,于是欧洲人就把这个称为"密率"的近似分数叫着"安托尼兹率"。日本数学家认为应该恢复其本来面目,肯定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研究的贡献,改称"祖率"才对。

7,圆周率是谁创造的

不对,祖冲之是计算比较精确的人,发明人是人类在生产中为了解圆面积计算而产生的
这个不是创造.这个圆周率又不是发明只能叫做发现.
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π=(4/3)^4≈3.1604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直接上百度百科里查呀)
一般来说是 祖冲之,其实不是床罩,而是发现或者说计算出来,因为圆周率本来就存在这个不是创造. 这个圆周率又不是发明 只能叫做发现.
圆周率不是谁能够创造的,是自然存在的。最早发现圆周率并且能够推算到后7位的人是祖冲之。他把圆周率规范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文章TAG: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的发明者是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