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基本要素有哪些部分构成

笔法、字法、章法

书法基本要素有哪些部分构成

2,练字的基本功

时间的堆积就可以出好的字

练字的基本功

3,毛笔字的基本知识

要先学会临摹,先观察书本上的字,掌握粗细

毛笔字的基本知识

4,练字的入门是什么

、首先是选一本好的自己喜欢的字帖; 2、练习时注意用笔的方法和技巧,轻重疾徐(提按快慢)有度; 3、加强基本笔画的练习,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零部件,只有零部件完美了,组合成的字体才能完美; 4、注意汉字的结构,研究推敲点划的长短、粗细、倾斜程度等的不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其穿插避让的规律; 5、掌握字的重心,上下左右要基本均衡,大致对称; 6、汉字的结体规律要运用好,如上紧下松等。 7、持之以恒,每日必练几字,日久自成气候。 我推荐用庞中华的字贴先临摹,后再仿写。祝你成功!

5,怎么样学好书法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  二、科学的学书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  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级艺术。它具有诗歌的神韵,图画的灿烂,音乐的旋律,建筑的造型,舞蹈的姿态,雕塑的立体感。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现就如何学好书法略谈浅见。一、掌握学期书法的要领1、执笔法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可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对于学习书法是十分重要的。执笔法包括要求、要领和书字执法三方面。要求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指实就是执笔的手指实实在在地将笔杆稳健地约束住,但不能执“死”,指不实,运笔势必乏力;掌虚,就是指提笔的手心要空虚,其中空隙,形如握卵,如果掌心不虚,笔杆势必被执死,使运笔受阻;掌竖,就是书写是手掌竖起,尽量做到与笔杆平行而且同垂与纸面。这样笔锋才正,锋正才能四面势起,写出丰潤有力的笔画;腕平,指书写时,肘腕并起,与桌面保持平行,书写时候才能挥洒自如。要领包括笔杆垂直和运动灵活两方面。笔杆垂直是指执笔写字时,要使笔杆与纸面始终保持最大限度的垂直状态,因为这样下墨快,使书写出来的点面线条有力度,有立体感;要做到运动灵活,关键是要避免将笔杆执得过紧,不致造成僵死的情况;五字指法,是指:按、压、钩、顶、抵,在此不做详细的分析。2、运笔方法所谓运笔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写字者运用臂、肘、腕、指来指挥手中的毛笔,按照合理的行笔轨道、速度、力度,提按而塑造的笔画方法。学习书法的成功与否和掌握运笔的深浅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勤学苦练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学会临帖与读帖相结合的方法。临帖有对临与背临两种,读帖则是分析字帖的笔画、结体、用笔的轻重、轻慢和方圆、曲直、枯涩、浓淡等,分析结构的松紧、纵横、偏正、主次等。三、循序渐进1、先学楷书,后学行草2、先学大字,后学小字3、先专后博四、书外工夫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在除学好书法的结体、用笔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修养。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往往最容易在他写字的风格中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办事马虎、处事不实,那么他所写的字也免不了轻浮、潦草等不良习惯。
刻苦 勤奋
如何学习书法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学习书法先临摹后创作,先继承后创新,这是最起码的程序和方法。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没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既注重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杆头更上一层。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关于临摹,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思考: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6,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重在“法”上,书法艺术是重在“情”上。书法的“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为书法艺术而服务的,是保证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准备的。书法、书法就是抒发书家的胸怀和思想情趣,才能上升为书法艺术的。书中要有“情”咋看也能行;书中没有“情”咋看也不行嘛。书法艺术:就是应该以汉字为基础,以软笔为工具的表现自我的坚质浩气的书写能力。更进一步地讲,就是个性的、达意的、化法的、得道的一种来去自由的书写神韵。目前据我知道对书法艺术的称谓有两种,一是书法,一是书道。我们中国叫书法,日本叫书道。从字面上看,我个人认为书道之称比书法之称更为贴切一些。因为“法”是一种硬性的规定,“道”是一种能伸能屈的柔性原则,所以说,法与道之间从独立的角度来讲,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内涵,各自有着各自的职责,各自有着各自的境界。概念不一样,所属的范畴不一样。“法”是无血无肉的机械的死东西。“道”是有血有肉有情的自由的善变的活物。“法”与“道”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通观古今中外每个社会从它的内在来说都是以道德准则为上的,并不是以“法”规为上的。法规也只是为高标准的道德社会而服务的一种工具。法规只起到监督每个人做人做事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存在的,法规也只是为推进道德的良好发展做保证的,而道德才是社会的良好体现。艺术呢,来源于生活,它和生活的常理是一样的。以此推来,书法与书道的道理也是同上。“法”是不能凌驾在艺术之上的,也不能把“法”看作成是艺术的标准。它们之间还隔着一层。法一旦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按照“法”去行事去运作去生活人人都是可以做的到得。可是,道的把握是灵活的多变的,不是谁想驾驭谁就能驾驭的,那是需要修养、阅历、胆识的人,才能做到一个境界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修养,不同的阅历不同的胆识做到的境界又各有不同。但是,基本法是不变的。“道”是艺术的涵盖用词,艺术就是道的生化,就是道,而且是大道,大道又是无为的又是无形的。说道这里我并不是说,我们中国的书法就不如日本的书道,其实并不然,我们中国的书法依然是按照道的大化发展着它的艺术。我们的书法同样是担负着它的艺术使命,并不逊色。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汉字是中国的,汉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艺术,那它的发展实力强弱就不用言明了。书画大师齐白石他老人家也说:大道纵横,放胆去行。真可谓至言。可是在书法艺术这条大道上还有什么“野狐禅”之说。所谓的“野狐禅”就是有些人认为的下笔无由,也就是笔法、线条、章法有没有历史来源,如果没有家派的出处,看上去眼生,就通通地“野狐禅”是也。因为在《书谱》上有“下笔有由”一说,下笔有由就是说出自那家那派或者是像那家那派,总之就这个意思吧。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书法艺术能不能感人,能不能大气扑面生龙活虎的给观赏者以心灵的震撼,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是说下笔有出处或像张三李四那也是没有意义的,是苍白无力的,同样是抓住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但是,就是有的人死报着那些早已应该被淘汰的历史观点不放,还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知云里雾里,了不得,来评判别人的作品,看不到下笔有由这一点,甚至有这一点他看不懂,就认为是“野狐禅”不入规矩。其实,并非如此。根据“大道无形”的理论又哪来的“野狐禅”哪。我个人认为“野狐禅”之说实属保守概念,是限制发展的紧箍咒。如果说是无意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修养上的一个差别,认识上的一个差异;如果是有意的,那就是妒嫉别人的私心问题和自己的品德了问题。今天的书法艺术和一百年以前不一样,今天的书法艺术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是为那一个人或那几个人服务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代表不了全社会的。人类的发展时时刻刻都在创新。一件艺术品只要它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目地,又不是重复的它就是有价值的;只要能达到艺术的自然的合理的变化统一的它就是一件好艺术品,不管它出自那里不出自那里。创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旧有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变革出新;一种是在从来没有的基础上出现。创新就是做前人想不到的事或是前人不敢想的事。苍天不是也在创造着奇妙别致精美绝伦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吗。像奇石、根艺、冰花、各种山峰的造型,还有那丰富多彩的千变云霞等等难道说它们也得需要出处吗,也得出自那家吗。千手观音的舞蹈又出自那家,当然,敢肯定地说是出自自然之中、是出自生活之中、是出自艺术家之手。要是说非地出自那家,我想问一下,我们的书法学习现在可以出自古代人,古代人可以出自上古人,那上古人又自那家哪。古代没有的东西难道说我们现在就不应该有了吗,现在没有的难道说古代也不应该有了吗,创新难道说必须得在旧有的基础之上吗。艺术的门类繁多它们的宗旨是一样的、是相通的,道理就是一条只不过是用词不一样罢了。因为我们至今还是在“儒、道”这个文化圈圈里游历着,谁也跳不出去的,都是在它的指导下生活、活动的。书画大师齐白石说:“我是学习人家的,不是摹仿人家的,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与不像的。”听听,学的是内涵不是外表。这是一代宗师的声音,难道还不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善取古人“书神”的自能得到没有一笔似古人,而又没有一笔不是古人的玩味。古人的观点有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条件下也许是需要的、正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也许就不需要了、不正确了,就不能做为理论指导的唯一方针了。即便是需要也不能均等化一,也不能因为它排斥了其他的所谓“野狐禅”的书法艺术。我认为抱着这种观点不放的人关键是自以为修成了,是老大了。事实上继承传统是应该的,但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去继承,继承传统有大继承和小继承。大继承就是宏观的继承;小继承就是继承中的继承是微观的继承。我们现在要提倡宏观的继承,只有宏观的继承才能繁荣书法事业,才能在书法艺术里百花齐放、才能蒸蒸日上。不能抱着微观的不放,因为,微观的继承,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到若干年以后一动笔,就出现了于前人的重复,最终无路可走,死于继承。所以说该丢掉的就应该丢掉吧,轻装上阵,不能死抱着那些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观点来衡量今天的书法艺术了。其实,一件艺术品也好或一件政绩作品也吧它是不需要那个人或那几个人来评定的。它是需要全社会的评定和未来的评定。举个例子:远的不说就拿近的来说,书画大师齐白石的篆刻一开始也有人反对,指责他“旁门左道、野狐禅”吗。不认可大师的东西,可是现在哪,大师的东西就是大师的东西。原来指责大师的人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妒嫉心在做怪,一个是学问修养低于大师一定的层次,所以才产生对立。在那远的来说,明朝徐渭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也是不被人们看好嘛。有诗为证:半身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是现在哪,在《徐渭行草应制泳墨诗》是这样评定的“此轴书法以法度而言,可讥笑为野狐禅之类,而以“书如其人、书为心声”书法之所以解“尤物移人”的本体来看,此轴书作抒发震荡的心情,激烈的情感,狂放的才情,洗刷胸中之磈磊,这与其晚年“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之悲愤、压抑、无奈的心境相合,故见情见性,真挚感人,充为神品。”尤其是草书,为什么有“草圣”这个荣誉之称;为什么在楷书、隶书、篆书等就没有这个美称哪。这充分说明了什么呢,充分地说明了只有草书才能真正地进入抒情达性的目地、只有草书才能凭借着书者的才情任性地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悲、酸甜苦辣咸,才能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这充分说明了书法创作也不能面面俱到,只要突出了“情”这一特点,就符合了书法艺术的情感的宣泄及升华的载体,也就是本体的要求。这也是前面讲到的书法与书法艺术的一个区别。当然我们中国的书法一词是涵盖了艺术的内容了。我们继续沿着评定的路子往下走,张旭是谁评定的,是那个评审团;怀素又是谁评定的,等等吧。都不就是因为大家看着好、看着神,你传我我传你就这样传下来的吗。再说,书法艺术说到底也就是玩了个文化修养的品质吗,怎么去表现,当然不同的修养、不同的品质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不能用一个理论来衡量,如果说非的用一个理论来衡量的话那就是“以书代言”的艺术表现,其它的均由书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定。何况艺术欣赏本身就是心理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嘛。书法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就进入了“不论书法而论书神”的境界了。书法的“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破旧立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随着每个人的修养不同而变化的,只要是活着的人办活人做的事,就没有永远定死的东西。但是,必须是批判的继承,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其实,这句话也不能这样说,确切地说,应该是去其现实社会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糟粕与精华可言,只有需要与不需要;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可言,只有强与弱;也没有什么前进呀落后呀。只有发展与变化。这就叫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问题的关键是看你立足于那一方,当时是看谁说了算、谁在把持着这块有利平台。需要就是精华,不需要就是糟粕。我们今天认为的糟粕多少年以前也许就是精华,我们现在认为的是精华,也许在若干年以后就是糟粕。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书法艺术这类精神产品和体育不一样,冠军就是冠军,第一就是第一,毫不含糊。在没有人打破记录之前永远是第一。但是,也必须是在裁判公正的基础上,否则同样会颠倒黑白的。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千古英豪今是明非,同是一个党走的是两条路,他认为这样走,他认为那样走,你说谁对谁错各有千秋。还是前面讲的,没有对与错只有需要不需要。对与错只是你立足的方位不一样加入了个人观点造成的。爱因斯坦的“天体相对论”不出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就是正确的、需要的、而很有可能是永远正确的。由于“天体相对论”的出现“太阳中心论”才被人们又认为是错误的。在过若干年,谁知道谁又会错误谁又会正确哪。所以说不破不立,“破”就是把不需要的去掉;“立”就是把需要的用上。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它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也不能跳出三界之外,同样是按照社会运行的规律在运行着;同样是在生活的起伏中荡涤着,这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的。
1. 字义理解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2. 狭义理解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3. 广义理解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4. 书法简介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1、解释  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2、特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  3、著名书法家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3] 。因此,《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文章TAG:书法  基础  基本  要素  书法基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