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数学小常识

最小的自然数是0 最小的质数是1 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 最小的质数是?2 最小的合数是?4
据我所知:最小的自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1;最小的合数是4
0 1 和4
0 1 4

小学数学小常识

2,小学数学所有知识

表示小学的一些东西初中都用不上,如圆周率,之后加减乘除相信上过小学的人都会,图形什么的你平时看见也会说,分数知道分母分子什么的就行了,初中很少用假分数什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面积是长乘宽(边成边),周长:(长方形)(长加宽)X2,(正方形)4X一边。小数百分数的话你也会看的吧?方程初中会从头开始不用担心,圆周长、面积公式上课老师一般会多说一遍,没说的话可以问同学,2个半径=1个直径,圆周率是废物。我记得还有统计之类的吧,那些都很简单不用担心,我感觉小学对初中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你上初中数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好知识点和理解好,不会就问人,而且初一的数学不会很难。以上为我感想-_-~~

小学数学所有知识

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图怎么写

本单元概念: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角的画法:先点一个点,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3、判断直角的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应:顶点对顶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角的一边,再看另一边是否能对上。4、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综合运用:学习目标: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重难点分析:1.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2.从实物中能够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3.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知识点梳理:1.认识角通过例1的学习,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钝角、直角),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认识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两条边),说明角的特征。易错点分析:容易把角的顶点和前边线段的端点混淆。2.判断角给出任意的一个角,能指出哪是顶点,哪是边。并能清楚的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易错点分析:认为一条边长,另一条边短的角不是角。3.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易错点分析:画完角后,忘记标出角的符号。4、直角的认识(1)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2)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3)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4)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易错点分析:①学生容易用肉眼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而不用三角板比一比。②画直角时,学生不标直角符号。5、角的大小(1)角的大小和角的边长没有关系,和角的张口有关系。(2)能判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会根据题目要求画出不同大小的角。6、数角易错点分析:数角时不容易数出组合的角和图形外的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图怎么写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上认识时间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 1 时=60 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 习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索交流的时 间.同时,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 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 重点:教学重点:会读、写钟面时刻并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 难点:教学难点:知道 1 时=60 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钟面模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你们看这是谁呀?(蓝猫!)(出 示课件——蓝猫) 蓝猫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呢?(认 识时间)今天这节课我们和蓝猫一起,再一次走进有趣的时间王国,让我们进一 步来认识时间吧!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钟面,你能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吗?课件出示钟面图,生答:钟面上有.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钟面上还有 12 个数字,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有大格,到底有多少个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同学们说还有小格,每个大格里有多少小 格呢?拿出你的钟面数一数,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任意找出一个大格数一数.生充分回答.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 12 到 1 有几个小格,从数字 1 到 2 从数字 12 到 2 有几个小格?生 10 个,从 12 到 3 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知道的?生一个一个数的,5 个 5 个数的.那你能说出每个大格所对应的小格数吗?课 件出示,钟面对应的小格数,钟面上有 60 个小格.时针从 12 走到 1 经过了一个大格也就是一个小时,那么时针从 1 走到了 2 是几 个小时?时针从 4 走到也是一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一小时 学生充分的说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我们已经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时间经过一小时,那么分针走一 小格就是 1 分钟.演示:分针每走一小格就是 1 分.《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动手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学伊始,我利用闹钟的“滴答”声引出学生熟悉的钟表,并出示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学中,我认为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因此,这节课中,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使学生学得主动。比如:我组织了拨钟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拨动钟面。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应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引导要清楚明了,但这点我做得不够好,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引导的不够细,使得时间的有效性没有把握住,导致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总之,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5,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注意什么

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3、批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三、参加教研活动: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3、“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小学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知识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知识树: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 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知识树: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树: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

6,小学二年级数学数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而线段的长度是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只需要测量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线段的长度。线段的长度与边上的两个箭头是无关的,这个箭头只是解题的干扰。扩展资料:线段(segment),技术制图中的一般规定术语,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同线素组成一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线,如实线的线段或由“长划、短间隔、点、短间隔、点、短间隔”组成的双点长划线的线段。 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线段长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distance)。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A、B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线段的的两个端点。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而线段的长度是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只需要测量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线段的长度。 线段的长度与边上的两个箭头是无关的,这个箭头只是解题的干扰。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 二年级数学上册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教材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学情分析: 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就可以了。 例4,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教学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设计理念: 1、通过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与绳子、铁丝的对比,让学生体会 “直”的特点。2、让学生通过实物、实例的观察探讨,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3、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7,小学人教版数学二至六年级的知识重点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是小学阶段上的最后的数学课~!它是你进入中学学好数学的关键。1、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2、让学生从习惯上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3、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2、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1、一个数乘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数和分母相乘。2、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1、单位“1”的确定: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2、分数乘法的法则的运用。1、倒数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2、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1、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2、比的基本性质。3、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方法。⒈认识圆的圆心O、半径r、直径d⒉同一个圆内d=2r⒈认识圆周率π及它的近似值⒉知道圆周长公式C=2πr或C=πd⒈百分数的意义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1、认识扇形统计图2、填写扇形统计图3、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问题体会条形、折线、扇形各种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p>1 每份数×份数=总数 <br>总数÷每份数=份数 <br>总数÷份数=每份数 <br>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br>几倍数÷1倍数=倍数 <br>几倍数÷倍数=1倍数 <br>3 速度×时间=路程 <br>路程÷速度=时间 <br>路程÷时间=速度 <br>4 单价×数量=总价 <br>总价÷单价=数量 <br>总价÷数量=单价 <br>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br>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br>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br>6 加数+加数=和 <br>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br>7 被减数-减数=差 <br>被减数-差=减数 <br>差+减数=被减数 <br>8 因数×因数=积 <br>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br>9 被除数÷除数=商 <br>被除数÷商=除数 <br>商×除数=被除数 <br>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br>1 正方形 <br>c周长 s面积 a边长 <br>周长=边长×4 <br>c=4a <br>面积=边长×边长 <br>s=a×a <br>2 正方体 <br>v:体积 a:棱长 <br>表面积=棱长×棱长×6 <br>s表=a×a×6 <br>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br>v=a×a×a <br>3 长方形 <br>c周长 s面积 a边长 <br>周长=(长+宽)×2 <br>c=2(a+b) <br>面积=长×宽 <br>s=ab <br>4 长方体 <br>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br>(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br>s=2(ab+ah+bh) <br>(2)体积=长×宽×高 <br>v=abh <br>5 三角形 <br>s面积 a底 h高 <br>面积=底×高÷2 <br>s=ah÷2 <br>三角形高=面积 ×2÷底 <br>三角形底=面积 ×2÷高 <br>6 平行四边形 <br>s面积 a底 h高 <br>面积=底×高 <br>s=ah <br>7 梯形 <br>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br>面积=(上底+下底)×高÷2 <br>s=(a+b)× h÷2 <br>8 圆形 <br>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br>(1)周长=直径×∏=2×∏×半径 <br>c=∏d=2∏r <br>(2)面积=半径×半径×∏ <br>9 圆柱体 <br>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br>(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br>(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br>(3)体积=底面积×高 <br>(4)体积=侧面积÷2×半径 <br>10 圆锥体 <br>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br>体积=底面积×高÷3 <br>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br>和差问题的公式 <br>(和+差)÷2=大数 <br>(和-差)÷2=小数 <br>和倍问题 <br>和÷(倍数-1)=小数 <br>小数×倍数=大数 <br>(或者 和-小数=大数) <br>差倍问题 <br>差÷(倍数-1)=小数 <br>小数×倍数=大数 <br>(或 小数+差=大数) <br>植树问题 <br>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br>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br>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br>全长=株距×(株数-1) <br>株距=全长÷(株数-1) <br>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br>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br>全长=株距×株数 <br>株距=全长÷株数 <br>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br>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br>全长=株距×(株数+1) <br>株距=全长÷(株数+1) <br>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br>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br>全长=株距×株数 <br>株距=全长÷株数 <br>盈亏问题 <br>(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br>(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br>(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br>相遇问题 <br>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br>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br>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br>追及问题 <br>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br>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br>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br>流水问题 <br>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br>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br>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br>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br>浓度问题 <br>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br>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br>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br>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br>利润与折扣问题 <br>利润=售出价-成本 <br>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br>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br>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br>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br>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p> <p>&nbsp;</p> <p>更多请看: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wd%3d%25c7%25f3%25d0%25a1%25d1%25a7%25c1%25f9%25c4%25ea%25bc%25b6%25ca%25fd%25d1%25a7%25c8%25cb%25bd%25cc%25b0%25e6%25d6%25d8%25b5%25e3%25d6%25aa%25ca%25b6%26search-radio%3don%26ie%3dgbk" target="_blank">http://www.baidu.com/s?wd=%c7%f3%d0%a1%d1%a7%c1%f9%c4%ea%bc%b6%ca%fd%d1%a7%c8%cb%bd%cc%b0%e6%d6%d8%b5%e3%d6%aa%ca%b6&amp;search-radio=on&amp;ie=gbk</a></p>

文章TAG:二年级数学知识点二年  二年级  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