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有哪些了不起的人物

中国现代的了不起的人物:1、边疆的忠诚卫士——丁晓兵2、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矿山工人——马万水3、伐木能手,栽树英雄——马永顺4、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5、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6、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五次夺冠的队伍——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7、自学成才,岗位创新,人人可为——孔祥瑞8、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9、“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文花枝10、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11、鞠躬尽瘁只为人民的大山女儿——王瑛12、他引发了中国农业的“菜篮子革命”——王乐义13、“让沙漠绿起来”的治沙能手——王有德14、“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王启民15、“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16、他撑起了山路上的“流动邮局”——王顺友17、虎城“泥脚书记”——邓平寿18、了不起的中国工人——邓建军19、中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邓稼先20、183名贫困儿童的“爸爸”——丛飞

中国现代有哪些了不起的人物

2,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赵振金同志先进事迹赵振金,男,生前系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开发区公安局黄海路派出所教导员。1951年4月出生,1971年12月入党。1979年加入公安队伍,2006年9月9日,因过度劳累殉职,终年55岁。赵振金从警28年里,始终践行“为人民群众当民警,当人民群众满意的民警”的誓言,把生命奉献给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无悔选择。他担任大连开发区新港派出所所长20年,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无私无畏,秉公执法。他把派出所电话和每个民警的手机号码都张贴到居民楼里,每隔50米设一个报警指示标志,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带领民警进行夜间巡逻。他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爱民、便民、利民措施,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派出所出资购买了饮水设备、车辆维修工具和各种急救药品,在集贸市场建起便民服务站。派出所4辆警车上都备有药箱、绳索等应急救助工具,既是出警车,也是“流动服务车”。他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集“打、防、控、管、建”为一体的基层公安新路子,为辖区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赵振金2006年被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二、朱忠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服务群众亲力亲为“待在基层能为群众踏踏实实多干点事”,是他坚守基层的朴素想法。他坚持用心体察民意、用脚步丈量民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豆川村是朱忠华的联系村,他一有时间就往农户家跑,对老百姓反映的事情,都记在心上。走访中他发现52岁的低保户骆某母子居住在一幢老四合院里,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遇上刮风下雨,整个屋顶摇摇欲坠,十分危险。而骆某因智障丧失了劳动能力,靠低保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有能力修缮房屋或建造新房。这个四合院原先有6户人家,其他5户虽然都已搬离,但是拆迁却涉及他们的利益分配。朱忠华多次上门做其他户主的工作,指导村干部公平合理地处理好6户人家的地皮和利益分配。危房拆除了,朱忠华又帮助骆某申报危房改建补助款,盖起了三间小平房。朱忠华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在他的联系帮助下,三年内,豆川村上马了一个又一个工程:改建了村委办公场所;对3个山塘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筹措资金建起了3公里的防洪堤;连接三口和板桥的5公里三板路从黄泥路变成了柏油路…三、武继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尽心履责,真情服务,在解决百姓难题中忘我工作作为武家嘴的“当家人”,武继军始终把村民冷暖疾苦放在心头,致力于为民排忧、为民解难、为民办实事,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工作中。随着武家嘴村运输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许多令个体难以解决的困难。他带领一班人在认真调研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为全村水运业发展做好服务的举措:成立水运队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发展多户合资、集体和村民合股投资,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设立互助基金和结算中心,为船户提供资金周转便利,省下上千万元的高利贷利息资金;枯水季节,将专家请进村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船民专业技能,降低水运风险。他坚持让有本事的人创业、有能力的人就业、有困难的人享受保障,不让一个村民在发展上落伍、在致富上无望,努力使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对发展有困难的村民,通过优先招聘进村里企业、安排到村民货轮上实现就业;开展“连心结对”、“党员联系户”活动帮助他们增收;让他们低价承包村集体高效农业基地,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全村纯农户的最低年收入也在4万元以上。与邻近的经济薄弱村双红村共同组建“联村党委”,依托武家嘴村水运产业优势,采取现金参股分红的方式,每年帮助双红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同时,安排双红村500多名劳动力到造船和农业基地就业,让更多人分享致富成果。“当干部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这是武继军对村干部们的要求,也是他的人生信条。这些年,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中,武继军却一次次地“让”出个人利益。在武家嘴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村干部工资只能是村民人均收入的80%。武继军带头执行、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了一班人、影响了一群人,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威望。2010年武家嘴村党委换届选举中,他再次以高票当选为村党委书记。四、邓平寿同志先进事迹邓平寿,男,生前系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1955年12月出生,1975年5月入党。曾任乡长、镇长、党委书记等职。2007年2月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终年51岁。邓平寿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扎根偏远艰苦农村30多年,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帆布挎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脚书记”。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造性地开发柚子、蚕桑等农村特色产业,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任虎城镇主要领导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增长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6倍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倍多,农民纯收入增长5倍。他组织群众硬化了48条108公里村级公路,在各村建起标准卫生室,成为重庆最早实现“自来水、电、电视、程控电话、硬化公路”五通的乡镇。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出差时总是住最低标准的房间,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2002年查出肺部良性肿瘤,手术后6天就回到镇上,在寝室里边输液边工作。2007年1月下村检查工作时,他突发重症胰腺炎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出殡当天,上万群众佩戴白花自发为他送行10多公里。邓平寿2007年被追授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7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开展向邓平寿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2009年,邓平寿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五、王传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群众幸福是他最大的心愿集体收入稳步增长,发展势头好、后劲足,王传喜仍不满足,他跟班子成员说:“集体有了节余,日子过得不是那么紧巴了,必须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同步起来,这钱要花在民生保障这个刀刃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实现新农村建设,实行旧村改造是要点,也是难点。他召开党委会、全体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研究方案,自己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建议,看尽“脸色”吃尽“闭门羹”,凭那一股子韧劲征得了大多数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确定了“实施旧村改造升级,逐步实现居住楼房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业发展产业化”的思路,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旧村改造,完成了65栋居民楼、160栋小康楼的建设,省级规范化小学、社区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单元式老年公寓等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王传喜探索实行了“五统一”制度:每年向居民统一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统一发放住房补贴,统一支付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统一安排60岁以上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统一实行居民子女助学奖学制度,逐步解决了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他高度重视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建起文化广场、妇女儿童家园、影视厅、图书室、娱乐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活动场所,创办村报《新代村》,组建文艺宣传队、老年门球队、秧歌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举办“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俗。

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3,邓平寿到底是哪个省的啊太烦了

梁平县,是重庆市的一个县,在万县市以西。---------------------------------------------关于邓平寿的资料:邓平寿生前照片http://www.cnr.cn/tfmb/dps/jj/200706/W020070613599146988972.jpg邓平寿,男,汉族,1955年12月17日(编注:此记录的出生日应为农历)出生于梁平县原虎城乡上丰村。 1962年9月至1968年8月:在原上丰村小学和原虎城乡中心小学读书。 1968年9月至1971年8月:在原虎城镇中学初中毕业(此为邓平寿接受的全日制教育最高学历,其后曾在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现代乡村综合管理,学制3年)。 1971年8月初中毕业后务农,其后到生产队的面房加工挂面,并负责账务。 在一份写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关于对邓平寿同志选干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的记录:1975年,邓平寿带领生产队的广大群众大搞科学种田,试验小麦亩产达500斤,在生产队面房工作后,群众说:“我们这个面房换了几个人都没搞好,只有邓平寿把它管好了。” 1975年8月8日:邓平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志愿书》中,邓平寿有这样一段朴实的话:我入党以后,要积极参加党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党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交纳党费,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优良作风,去掉不良作风,有事同群众商量,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我一定要向刘胡兰、杨子荣等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专拣重担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我要求入党,不是为了名誉好听,不是为了给人民当老爷,而是为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安排,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1976年11月15日至1978年4月1日:在县基本路线教育工作团工作,后在工作团任组长。 1978年4月1日至1981年:在原虎城区波漩乡任团委书记。 1981年至1989年11月23日:任原波漩乡乡长。 在一份写于1983年3月24日的《关于邓平寿提任职务的考察报告》中,有这样的记录:该人在管计划生育工作时,多数时间就在各大队与计划生育干事一起工作,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住,计划生育抓得好……作风正派,不谋私利,不搞歪门邪道。 1989年11月23日至1992年11月8日,在原虎城区楚家乡任党委书记兼乡长。 1992年11月8日至1998年12月27日:任虎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8年10月25日至2007年2月1日:任虎城镇党委书记。 2007年2月1日病逝。? (根据邓平寿档案整理) ----------------------------------------------追记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上) 张莉万人空巷,这是虎城群众致公仆的最高敬意;泪雨齐飞,这是赤区山河对英灵的最深切悼念。 终于回家了———离开22天之后,2月5日,在他51周岁这天,土生土长的虎城人———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回到了他为之倾注一生的这片土地。早春还没来得及赋予大地温暖的气息,邓平寿不会想到,料峭的春寒中,有一支自发聚拢的群众队伍为他的归来苦苦守候,有成千上万朵熬夜赶制的白花为他的归来无言绽放。“邓书记,我们的好书记啊,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早!”长街皆缟素,悲声问苍天。 7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用双脚一一丈量,40多本堆成山的笔记笔笔记着民情冷暖。 一个镇党委书记,为此付出了自己的节日、假日、吃饭、睡眠,乃至生命。 在这片红岩烈士曾洒过热血的青山绿水中,在这片孕育继承并发扬着红岩精神的红色土地上,又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从这里传出,传遍巴蜀大地,传向神州山河。 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蜿蜒着他倾注心血汗水乃至泪水铺就的致富路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了,老百姓还在肩挑背扛,我们对不起他们啊!我要让虎城百姓都过上巴巴实实的好日子。” 几十米石板路、几个铺面支撑起的“城”里,往那儿一站,从头顶凉到脚心———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虎城。1998年,刚接手这个“穷家”的当家人邓平寿心中憋着一股劲:要让虎城百姓都过上巴巴实实的好日子。 山势岌岌,骄阳似火,一行人埋头吃力向上。打头的邓平寿不时抬头望望山顶的房屋,他希望今天能见到一户村民,哪怕一个。然而,等他赶到门口,一如几天来所遇到的一样———闭门羹。后面的人赶上来,又累又沮丧,有人开始发牢骚,然而很快,他们呆住了:在他们的书记、那个吐过血但从未见流过泪的汉子的脸上,泪水混着汗水决堤而下。那一刻,没有人敢发出一丝声响。沉默被远处一个背着背篼踉跄行走的村民打破…… 这天夜里,邓平寿怎么也睡不着,那个佝偻瘦削的身影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了,老百姓还在肩挑背扛,不让老百姓富起来,我们对不起他们啊!路一定要尽快修好!” “一个镇党委书记,为工作的事情,到我办公室来痛哭的,他还是第一个。”这是邓平寿给梁平县委书记张道华第一次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一年,为了修通一条能够让好几个村群众受益的公路,他发动群众集资,绝大部分群众都自愿出钱。但后来有个别人写信向市里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由于涉及农民负担问题,市里批转给县里进行调查处理,要求退还农民的集资。那一天,许多村民都哭了:他们过怕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不愿退钱。在穷了几辈的乡亲们看来,没有什么比能过上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日子的希望更能打动他们了。邓平寿哭得最凶:他担心那条路再也修不起来了!最终,在县财政的支持下,这条路得以顺利修通。 路不通则全不通。镇干部都知道,让虎城百姓都过上巴巴实实的好日子,是邓平寿憋在心头的一股劲。每修一条路,邓平寿都要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并从捉襟见肘的工资中挤出钱带头捐款;没日没夜地泡在修路的工地上,挖路基、抬石头、搬材料,他坚持“打牛脑壳”样样抢着干。睡眠少,劳动强度大,他几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地上,心急如焚的村民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可村民前脚返回工地,苏醒过来的他后脚就赶到了。 凭着这一股拼劲,邓平寿带动全镇的干部群众,短短几年间,虎城基本实现了县道连村道,村道连组道,村组公路进农户的交通网。而邓平寿的经济发展思路,早已在这逐步编织的交通网上结出了硕果。 出任镇党委书记之初,邓平寿就响亮地提出“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一条龙”即百里柚子带,“一根虫”是指蚕桑。这两样,是虎城的传统产业,但一直发展力度不大。邓平寿靠着“打牛脑壳”的拼劲带领群众大胆地把这致富的希望一一拨亮、点燃。几年下来,虎城农民年人均收入从1998年仅仅800元的水平提高到了2000多元。 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用脚步丈量出鱼水情深 “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我坐在小车里,农民不会来找我说话办事。” 泪水一次次咽下去,又一次次喷涌而出。赵洪越怎么也没有想到,从2005年12月31日他到虎城镇任镇长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一个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他。 当组织上决定把赵洪越调到虎城镇当镇长时,他是有些不情愿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平寿。 邓平寿在梁平县的干部中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自担任虎城镇党委书记以来,虎城的变化有目共睹:交通、蚕桑等多项工作常年保持全县第一。但邓平寿的工作作风,却让赵洪越很费解:除了开会,邓平寿长期泡在村里,每天走十几里路,不论风吹日晒。最令他不解的是每逢赶场日,只要邓平寿办公室的门开着,赶场的村民就会一溜一串地欢欢喜喜往里钻。邓平寿办公室那套可以挤下10来个人的棕色人造革沙发,坐垫早已磨得发白了。“为什么村民争着往那里挤,而自己办公室的沙发无人来坐?”赵洪越开始反思。 初来虎城时,邓平寿带他下村,到的第一个村便是最远的八林村,来去走了5个小时。第二天,腰酸背痛的他起不了床,邓平寿却又下村去了。在下村的途中,他逐渐发现,这位“田坎书记”的路没有白跑,村民喜笑颜开地端杯水出来,他递一支烟过去,那样融洽的干群关系,绝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得出来的。他不得不承认:邓平寿硬是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的那道坎。而在他赴任之前横在两人之间心理上的那道坎,也不知何时被邓平寿不经意地抹平了。 不坐车,不戴草帽,穿一双胶鞋,肩上背个洗得发白的军用挎包,与乡间任何一位迎面而来的老农无异。70平方公里的地界上,哪棵桑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他都清楚。“田坎书记”的别号,由此而来。 下村的时间长了,虎城镇的男女老少都认得这位“田坎书记”,远远地就和他打招呼。在邓平寿的挎包里,还有三样下村不离身的“宝”:桑剪、嫁接刀和蚕药。看到哪个农民挑担子,他会接过去帮着挑一肩;看到哪个农民在给桑树剪枝,他会摸出剪刀来帮着剪一阵。“邓书记最大的特点是没架子。老百姓做啥子,他就做啥子,帮一把手。这样的干部,哪个不喜欢?”认识邓平寿的人都这么说。 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镌刻着他30年来矢志不渝的笃定信念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 2007年全县乡镇换届前的那段日子,邓平寿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几乎都与传出他要调到县人大常委会或政协任职的消息有关。前来劝留的群众踏破了门槛:“邓书记,你不能走哦,我们不准你走!”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同样的回答,在5年前县里打算安排邓平寿到县交通局当“一把手”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出;同样的信念,从30年前他第一天当上虎城镇干部时起就从未改变;同样的牵挂,在他弥留之际的病榻上依然未曾停止。 1月15日清晨7点零5分,大兴村村委会主任袁永富的手机响了。 他一看是邓书记的电话。一早一晚给村干部打电话交流工作是邓平寿多年来的习惯,他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邓书记气若游丝的声音:“你们村的桑树栽得怎样了?要栽好……” 听惯了邓平寿粗声大气说话的袁永富没回答,只连声问:“邓书记,你怎么了?”“你莫管。”三个字后,电话里只剩下“嘟嘟”声。呆立半晌,袁永富迅速拨通了他在虎城中心卫生院工作的三姐的电话,消息如平地惊雷:邓书记病了,昨晚送到了重庆大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袁永富心里明白,邓平寿在病床上还给他打电话,是因为大兴村正在争创“桑蚕万担村”,一旦创建成功,可以引进一个生丝加工厂。“这样,全镇百姓养蚕的风险就小了,赚钱就稳当了。”说这话时,邓平寿满含期待。 此后,袁永富固执地一天数次再拨那熟得不能再熟的号码,已无人接听。他哪里知道,此时的邓平寿已陷入深度昏迷,之后再也没有醒过来。 “现在虎城的村际公路硬化才达到95%,村组公路硬化才达到70%,只有80%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和安装了闭路电视……我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一切都变成100%!”虎峰尽染悲凄色,波漩低徊荡哀音。这正是春暖花开之前最冷的时节,回到这片土地,这一次,邓平寿再也不会离开,他要亲眼看着虎城百姓都过上巴巴实实的好日子。大爱无垠 ———追记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下) 张莉波漩自此悲声起,虎城连日泪不干。 6月1日,在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积劳成疾病逝近四个月后,我们来到这里寻访“田坎书记”的足迹。尽管当初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已经隐去,但思念和回忆却没有停止,离别的痛惜仍然实实在在地烙在每个受访对象模糊的泪眼中。 他,还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 有人把他当做兄弟,也有人把他当做师傅,然而,却没有人把他当做“官儿”:“邓书记对咱老百姓,那是巴心巴肠哪!” 2月7日下午,邓平寿老家上丰村的公路上跌跌撞撞地走来一个人,泪流满面,腿还有不便,嘶哑的声音令悲痛的人群更加揪心:“邓书记,您不能走哇!”抚棺埋首,长哭不起……他放下了手头所有的生意,马不停蹄地从贵州赶了回来,为的只是见邓书记最后一面。“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叫唐书权,是梁平西部最大的页岩砖厂的老板,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个在虎城响当当的人物,也曾在生活的漩涡里苦苦挣扎,差点被吞噬。 唐书权家境贫寒,加上他的腿先天残疾,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来的事,混一天算一天。“虎城现在交通、通信都搞好了,经济要发展,收入要增加,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你来办企业吧。”邓平寿对他说。办企业?这对打小自卑感就形影不离的唐书权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没有经验,也没有资金,能行吗?”“胆子放大一点,要有自信!有困难随时跟我说。” 几天后,邓平寿就安排企业办主任和唐书权一起到邻县考察,最后唐书权决定办个当时虎城还没有的页岩砖厂。需要资金40多万元!初一核算,唐书权心里刚燃起的一丝亮光就被这巨额数字浇灭了。怎么办? 邓平寿带着唐书权来到信用社,请求作抵押贷款。由于数额大,信用社很为难。“你们尽管贷,他还不起的,我邓平寿还!” 落实资金,协调土地,选定厂址,邓平寿手把手地“扶”着这个先天残疾的汉子走过了艰难的一程。第一炉砖终于出炉了!然而,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彻底击垮了唐书权仅存的自信———用惯了青砖的村民对红砖这个新鲜事物不接受。那段日子,望着一炉炉滞销的红砖,唐书权愁得饭都吃不下。 2000年,一块红砖成了邓平寿挎包里的“常客”。 “啪!”红砖与青砖对撞,青砖碎了,红砖完好无损。“红砖体积比青砖大,我算了一下,修同样大小的房子,红砖要比青砖少用一万匹,节省一千多块钱呢!”田间地头,这个背着挎包下村逢人说项的兼职推销员,正是邓平寿。很快,唐书权的页岩砖厂又轰隆隆地运转起来了。当地的老百姓都接受了这个质优价廉的新事物。 6月2日,已近凌晨。离高考不到5天了,但想起邓爷爷,王虎南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王虎南是个苦孩子,他出生8个月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那年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他和瘫痪在家的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那一年,就是这位邓爷爷走进了那个破败不堪的家,不声不响地揽着他那支撑起全家生活的柔弱的肩膀。走出了那间暗无天日的屋子:“孩子啊,学费我们来帮你想办法,你的任务就是要好好读书!”王虎南怯生生地看着这个和蔼可亲的爷爷,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就是镇里来的书记。 是啊!在绝望中被邓平寿拉了一把的又何止他们。有多少受到邓平寿资助重返校园的孩子还惦记着没来得及向邓爷爷汇报学习情况;靠着种植、养蚕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多么想告诉他,今年的柚子花开得特别的白,桑芽发得特别的绿……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对老百姓要有感情。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能赢得民心。” 穿越时空的对话,亦真亦幻,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 他,还有一份放不下的亏欠 2000年国庆长假,武汉到重庆的火车上。空气里混杂着烟味、汗味和嘈杂声,10多条汉子腰酸背痛地挤在餐车和过道的地板上打盹。没有人会把他们和机关干部联系起来。他们不是去度假的,他们在“班长”邓平寿的带领下正在从宜昌、武汉考察集镇建设返回虎城的途中。放弃了乘坐飞机甚至卧铺,压缩了住旅社的次数,否决了8元一张的葛洲坝门票。这一次,节约开支5000多元。 邓平寿的“抠”,在机关里是出了名的。 机关的开支,一分钱他恨不得掰成两半用。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个老式的大木柜已经“服役”30多年,饮水机出水龙头漏水,也只是用黑色的胶布缠好接着用,他在县里开会总是当天赶回不住宿。 “要讲待遇,横向比,虎城的干部是比较低的。很多该发的奖金都用于搞建设了。”镇党委组织委员廖铭掰着指头算了算,在邓平寿的带领下,镇里的干部每人每年都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助学等捐上近千元,而去世后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张存折的“抠”书记邓平寿的名字永远都是排在“捐款榜”的首位。 好班长带出好班子。多年来,虎城的干部习惯了与农民而不是与其他乡镇干部比待遇;多年来,虎城的干部常常不分周末、节假日地往村里跑。“书记常说,农民没有周六日。他50多岁的人了都这么拼,我们年轻人好意思落后吗!”曾经,邓平寿不止一次地私下对好友说:“我对不起这些干部啊!但虎城穷,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邓平寿遗体火化的前一天,是他51岁生日。那天夜里,这些邓平寿自认为对不起的干部们,包括调离了虎城的,却都齐刷刷地站在了他的灵前。 他,还有一个未圆的梦 “接不到他的电话,硬是睡不着啊。”唐有清试图平淡地说出这一句,泪水却夺眶而出。 “老唐啊,空了没?” “这么晚了,啷个还没休息嘛?” “……那你早点睡哦,我还要给村里打几个电话。” 几千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电话总是这样开头和结尾。家里安上电话后,不管出差或在办公室,即使忙到深夜,邓平寿都不忘给妻子打个电话。 而每个星期五的黄昏,邓平寿年近90岁的老母亲总会早早地蹒跚着来到门口张望。虽然每周只有这么一个晚上能看到儿子,但老人家心里明白,儿子比谁都挂念她。这天晚上,忙了一周的邓平寿总会打来洗脚水,放在老母亲面前,用手试好水温后,才把母亲的双脚放进去。冬天,他还要把母亲的脚揣进怀里暖着,直到焐热了才放回被窝里。 晚上,贤惠的妻子唐有清总会从灶屋里端出酸萝卜炒肥肉,这是邓平寿最喜欢的菜。“你硬是不管这个家了哦,还不快坐下吃饭!”虽有责备,但妻子的眼神里分明柔情漫溢。在办公室吃惯了酸菜煮面的邓平寿,对每周五晚上这顿“盛宴”,总是很满足。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子太多。自从两人结婚以来,妻子唐有清就成了这个家的支柱。她种着4个人的田,为了补贴家用,每年还要喂七八头猪,养几张蚕。本来,丈夫邓平寿算得上是干农活的行家里手,却偏偏当起了4万虎城人的这个大“家”,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 村里人说妻子像头牛,这话邓平寿听着心疼。于是,他每次回家都见啥做啥,挑粪、砍猪草……不管多累,自己的衣服从来不脱给妻子洗。每次回家,把母亲服侍休息后,邓平寿总会给妻子打来一盆洗脚水:“来,老唐,我给你洗脚。”“我不要你洗,我个人会洗。”语气是嗔怪,但在心底,唐有清实在不舍得让这个中年汉子,忙完了全镇的大事,还要来“忙”她的一双脚。结婚30多年来,唐有清没过上多少清闲日子,但她很知足。 “爸爸常说,拿着国家的工资,就要实心实意干好工作。不到夜里12点,他办公室的灯是不会熄的。”时隔四个月了,同在一个楼里办公的女儿邓巧娟睡前仍然不忘看一看爸爸办公室里是否还亮着灯:“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来得及拍。他怎么就狠得下心扔下我们?” 6月1日,又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星期五。当记者一行来到邓平寿家乡的时候,他的骨灰已下葬近四个月。他那年近90岁的老母亲,是否依然会早早地坐在门口望眼欲穿地不住张望?他那辛劳一日的妻子,是否依然会守在电话机旁彻夜难眠…… (来源: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

邓平寿到底是哪个省的啊太烦了


文章TAG:邓平寿邓平寿  中国  中国现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