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我的作文评改举隅作者介绍是什么

管建刚,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路人物》《小学语文教师》等核心期刊的封面人物。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

我的作文评改举隅作者介绍是什么

2,管建刚讲作文丨除了奖励拿什么哄孩子写好作文呢

想写好作文,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1.严谨的布局: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 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2014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把握好这几点,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经大致成型,不过要想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
我要改变我自己  还记得五年前,我才7岁,由于我那倔强的脾气,不知和多少人打过架,但我运气好,从来都是胜利。那一次,是我最难忘的一次。  中秋节,我和几个女孩子玩牛皮筋,坐在我们一旁的是几个小男孩,正在观战。过了好久,他们好像坐得不耐烦了,捣起蛋来了,我就差那么一个档次了,就完全胜利了,可那5岁的小男孩把我的脚一拌,我捡了个大元宝。大家都捧腹大笑,这下我的洋相可出尽了,决心和他斗一斗。上去就是一拳,再是一脚,哭了。“他原来这么不经打”我心里暗暗高兴。他突然爬了起来,向我冲了过来,还好我躲得快,不然我也要哭了。我又上前推了他一把,这下他被我以打得鼻青脸肿,而我却安然无恙。但仍然你一拳,我一脚。最后,我们打到了池塘边,我索性想把他推倒池塘里,还真的不省人事,他那瘦小的身子被我轻轻一推,掉了下去。霎时间,他的哭声大了起来。后来,有好多人来劝架,不过还是奶奶收拾了一切的烂摊子。------------!  后来,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对我奶奶说:“婶婶,如果不是看在我们是邻居的分上,我们是绝对不会罢休的,看在情面上那就算了,不过,再不会有下次。”当时的我没有一点感觉,现在想起来,真有一点不好意思。过了好几天,我也想了好几夜,觉得是有一点过分,但也不能全怪我。  现在事以过去5年了,也许他已经忘了,想说一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过现在还是和平常一样做邻居,我和他们的儿子也还是好朋友!

管建刚讲作文丨除了奖励拿什么哄孩子写好作文呢

3,读管建刚有感

[读管建刚有感]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藏克家也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管建刚有感。这是两位诗人读了无数的书后写下的高度凝练的读后感。我是一个读书极其有限的庸人,这种感觉我只在读管建刚的书时才尤为强烈。   出于对作文教学的热爱和初教作文时的苦恼,曾经疯狂地购买作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书架上的作文书可谓种类繁多,数量可观。有的已经被翻过之后扔掉了,留下的是觉得还有一点用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却寥寥无几。叶圣陶、刘薰宇、夏丏尊、张中行几位前辈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也基本上都有,偶尔翻翻确也受益匪浅,但读他们的书总是心怀敬畏,觉得有一种隔阂。从《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开始,我认识了管建刚,接着一口气读完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和《魔法训练营》,最近又读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个热爱作文教学、对生活充满激情、勤奋求真的管建刚让我彻底拜倒了。   薛瑞萍读苏霍姆林斯基后说:老苏书中写的大多都是她曾经想过的,只是她没有像老苏一样写下来,否则,大概很多书都应该姓薛,而且文采比苏书要好。薛老师现在确实成了专家,事实证明人家的确不是妄自尊大。而我如今依然是个庸人,而且以后成为专家的希望也极其渺茫,所以我不敢说薛老师那样的话,但我读管建刚的书时的觉却与薛老师有几分相似,读后感《读管建刚有感》。   管老师在自己的简介中有一句话:“七代务农,八面无书”,我虽没有探究过我的家世是否“七代务农”,但家中“八面无书”的境况却与管老师相同。所以曾经很多次抱怨过,若非小时候没有书看,或许现在也是个小作家了。人生就是如此,不在抱怨中蹉跎,便在奋斗中成功。管老师如今不仅是专家和名师,也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这代表着西方人的一种乐观态度,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努力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很多有志于在教学上做出一些成绩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我很想多读点书,经常写一些东西,但总觉得力不从心,是不是现在已经晚了啊?”我想,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努力还很不够。   管老师的书让我感到亲切的原因除了他的很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所有观点和理论都是经过实践之后才写出来的,用管老师的话说就是任何东西不摸着石头过一遍就不要写下来。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证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必须的,只有经过求证之后的理论才是实用的理论,才是有说服力的理论,才是能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写下来才是有价值的。一份《评价周报》,管老师做了8年,也想了8年,写了8年。而我,想了6年,却只做了2个月,写了两篇文。   管老师的书是我所看过的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书中最有价值的,管老师也是我唯一直接交流过的教育专家。从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到现在只不过2年的时间,而我总觉得已经跟管老师认识很长时间了。   今年8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管老师发了一封邮件,除了表达我的敬慕之情外,还将我的两篇小文发给了他。没想到管老师很快便回复了,回信中说道:   “《“作家”全民化》一文,以前我读过,我是赞同的。后来的反驳文章,我也看了。很高兴能有您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您所做的,和我所做的,是不期然的相遇。”   〔读管建刚有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读管建刚有感

4,作文课堂是什么老师是什么

去年11月有幸去衢州听课,其中管建刚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带给我的震撼很大。主要过程如下:1:课前:布置题目让孩子回家写,然后批改,在批改中教师做两件事:选出优秀的片段;针对全班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选出具代表性的片段。最后将选出的内容制作成PPT。2:课中:PPT上,先出示优秀段落,让孩子欣赏点评。再出示具有问题的段落,引导孩子找出问题所在。3:课后:重写作文。(也许还有再次讲评)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细节:1.课前管老师不做任何指导,孩子的写作呈现最原始的状态,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因为这样,课前老师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仔细去翻学生的作文,挑出好的习作并不难,难的是要看完全班的作文后,诊断出这次习作普遍出现的问题,并且想法在课上让孩子自己去改掉这个问题。2.管老师的安排颇有水平,出示优秀片段时,会在后面出示作者的名字,还会让作者站起来,让全班齐读他的文字。而出示问题段落时,不会提到作者,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片段上。这样的区别,最大地调动了孩子写作的积极性,写得好的孩子自然万众瞩目,管老师还会随机采访他们,让孩子像大明星一样讲讲自己的想法,而写得不好的孩子,管老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这一种师与生的和谐,自然会让孩子在写作上敢于犯错,乐于改错。3.管老师出示问题段落,会让孩子先去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所在,说准说对了,再把这种病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在黑板上,这些病名也好记有趣,如“心想病”、“关联病”,孩子一听,哎呀,这是病,我的作品绝对不能得这种病。这种设计确实很符合孩子的心理,这种发现不是教师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通过阅读思考发现的,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将小小的问题讲成“大病”,也让孩子更重视自己的文章健康与否。课后,管老师还有一个短短的讲座,主要是关于他“以写定教”、“以评促导”的作文教学主张。他说:“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跑在前头,跑啊跑,学生在后面拼命跟啊跟,这样下来,学生很累;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告诉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看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就喊停,包扎一下,调整一下。”确实,这样的方法,保护了学生习作的个性,又能做到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准确号脉,这种指导最能发展学生。回来以后,我阅读了管老师的书籍,对他的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最赞成的一点就是:真正的讲评课,是一次性的,是班本性的。只能在一个班上一次,不能在另一个班复制。这个学期刚开始,我就在自己班级开始尝试,布置好题目,第一批交上来的文章参差不齐,我仔细看下来,选出优秀的片段,做成PPT。并且挑选了三篇范文(来自于网络)。这个过程我没有任何指导,只是收集作品、分析作品。讲评课上,我一一出示优秀段落,让小作者站一站,再让其他孩子读一读,欣赏一下,让他们说说喜欢哪句,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过程,学生是很轻松的,没有任何压力,就跟平时看课外书一样,所以课堂上也充满了笑声和活力。就像喝下午茶一样,悠闲得很。在出示完本班同学的片段后,再出示范文,三篇范文各有各的长处,照顾了不同孩子的喜好。有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人喜欢那篇文章的安排。这一部分的筹备花费了我很多时间,但是在课上,15分钟不到就结束了。剩下来的时间就是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写的文章,去改一改。我认为,给孩子留的写作时间应越多越好,这个过程必须保证。再次交上来,孩子的作文丰富了很多,他们汲取很多他人习作的长处,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里。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平时他们的写作过程是孤立的,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评语。一个冷漠的循环,学生没有机会去过问他人的作品,他们也许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课外书,但是这些课外书的作者是见不着面、高高在上的,他们也只是单方面地欣赏。现在教师给他们设置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你和作者有了交流,可以欣赏到同班同学的写作,就这样生活在你身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学,他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你不能?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认真写,写得好,你的作品,可以被出示到PPT上或者打印出来,能让别人去阅读去欣赏,这对孩子的诱惑和触动是很大的。就算孩子这次写得不好,他还有改的机会,改后优秀的有新意的文章,还会再次出版,贴到班级的展示栏里。这种过程传达给孩子一个观念: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要学会去欣赏自己的文章,修改自己的文章。但我的课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管老师的“号诊”环节还缺乏,在今后的作文讲评课上,会找个合适的机会尝试一下。这样的作文课,换一个班级,所有的都得重新来过(也许范文还可以再出示一次),但像管老师所说的,这样作后讲评,无法公开化,无法比赛化,无法反复演练,它的朴素决定了它的品质,它的常态决定了它的长久坚持的重要。我希望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欣赏的机会,作文能够带给他尊严和荣耀,能把写作当做一种习惯,当做倾诉内心的方式,而不是咬着笔头凑字数的奴隶。目标越大,要做的功课就越多,以管老师为榜样,愿自己和学生都能不断进步,让作文与作文教学改头换面,亲切可爱。

文章TAG:管建刚  我的  作文  评改  管建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