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是七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

这个是七言绝句,律诗是8句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唐代: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是七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

2,游洞庭五首 之五 李白

湘水女神湘夫人走了,只剩枯黄的秋草还留在洞庭湖边。秋风在这里也变成温柔,只是轻轻把湖面的落叶扫开,留下一片如同玉镜一般的湖水,倒映在湖水中如同山水画一样的,正是美丽如画的君山。

游洞庭五首 之五 李白

3,洞庭湖哪里好玩

洞庭湖景区范围太大,选乘交通上应根据不同景点而定,岳阳市内前往洞庭湖景区的公交较为方便。 一般说来,从岳阳火车站乘坐2路或9路等公交车抵达岳阳楼,约30分钟,在岳阳楼边城陵矶港可以乘船游洞庭湖。 06:30~19:00
君山

洞庭湖哪里好玩

4,李白古诗游洞庭湖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  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40.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例句:昔别若梦中) 朝代:唐 作者:李白 41.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例句:修蛇横洞庭) 朝代:唐 作者:李白 42.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例句:九日天气清) 朝代:唐 作者:李白 43. 临江王节士歌(例句:洞庭白波木叶稀) 朝代:唐 作者:李白 44.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例句:今日竹林宴) 朝代:唐 作者:李白 46. 秋登巴陵望洞庭(例句:清晨登巴陵) 朝代:唐 作者:李白 47.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例句:日晚湘水绿) 朝代:唐 作者: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李白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年代】:唐 【作者】: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内容】    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  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    【赏析】: 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  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  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  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  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  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5,李白的游洞庭的注释和译文

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游洞庭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 李白鉴赏】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游洞庭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游洞庭 李白鉴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6,李白的游洞庭赏析是什么

游洞庭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 李白鉴赏】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游洞庭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游洞庭 李白鉴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唐【作者】: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内容】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赏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安旗)

文章TAG:洞庭湖  其二  二是  七言绝句  游洞庭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