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题主说的黄梅戏不叫“安庆腔、安庆调、安庆戏”的问题,“黄梅戏”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安徽安庆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生根、开花、结果都在安徽安庆,这是不争的事实,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

1、黄梅戏为何不叫安庆戏?黄梅腔、黄梅调、黄梅戏能不能改成安庆腔、安庆调、安庆戏?

黄梅戏为何不叫安庆戏黄梅腔、黄梅调、黄梅戏能不能改成安庆腔、安庆调、安庆戏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时,我先看到了一个网友的回答,他说“黄梅戏是黄梅县人民的乡风少数安徽人说是他们唱出名了黄梅戏,不如说是影视英特尔互联网的助力”,答题的楼主是肯定认为黄梅戏是属于湖北黄梅县的,因此我不得不参与讨论,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安庆人。对于黄梅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而《人民日報》记者张贺同志在2017年1月12日以《黄梅戏发源有新说》為題发文,文章指出“最近安徽省专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因此,黄梅戏是在安庆乃至安徽继承、发展和壮大的。“黄梅调”最先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又叫“采茶调”,那只是“调”,而不是“戏”,黄梅戏的形成,那是在安庆市的怀宁县老县城石牌镇(有着10万多人口的千年古镇)安徽的各路戏班子都云集在那里,开始露天“搭台”唱戏,这样才有黄梅戏,其中严凤英也就在石牌镇“搭台”唱戏而出名的,最后在安庆市才有剧场开始正规唱戏,例如,在安庆市有民众剧院、胜利剧院,每天晚上表演一场大型古装黄梅戏。

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而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弹词、高腔和徽调,而这个得到黄梅戏老音乐作曲家时白林先生创新发展(安庆人,还健在)。而且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安庆方言的特色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安庆方言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浪起伏的流畅悠扬,

至于题主说的黄梅戏不叫“安庆腔、安庆调、安庆戏”的问题,“黄梅戏”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在这里,我要反问题主,我国戏曲国粹——京剧,是由我们安庆市潜山县人程长庚先生把“徽戏”带到北京,从而形成京剧,那为什么不叫“北京腔、北京调、北京戏”呢?(雕像座落在安庆市莲湖公园“票友广场”)最后我要感谢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等一批安庆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们,是他(她)们为黄梅戏的艺术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而使黄梅戏成为我国五大地方戏曲之一,

2、安庆戏与黄梅戏有何区别?

安庆戏与黄梅戏有何区别

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1793-1858)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绣娘因丈夫死于水灾,再次回到娘家与兄嫂搭班唱戏,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再加上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成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唱腔伴奏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一、唱腔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黄梅戏的主腔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文章TAG:黄梅戏  安庆  改成  一张  安庆黄梅戏多少钱一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