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福建省图书馆进去要钱吗

福建省图书馆入馆是免费的。在福建省图书馆进行阅览书籍是免费的,但是借阅书籍需要办借阅证,借阅证凭本人有效证件前往借阅证办理处进行办理,办理后即可借阅书籍。在福建省图书馆,海量的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如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资源可供读者免费使用。读者还可免费报名参加名家讲座等活动。扩展资料福建省图书馆的资源丰富: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图书馆馆藏图书344万册(件)、电子图书272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数字资源库64个;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并为读者提供全天24小时网上服务,建有50个分馆。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图书馆馆藏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出版物3万多种,中文古籍和地方文献近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占全省现藏古籍的1/4,善本约占全省现藏善本的1/2以上)。参考资料来源:福建省图书馆-入馆须知

福建省图书馆进去要钱吗

2,福建省图书馆的大事记

1949年8月17日,省会福州解放。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福建省立图书馆。1950年9月,省文教厅下达《福建省各县市人民教育馆编制表(草案)》。各地开始对已接管的公立图书馆、文化馆、民众教育馆配备或调整工作人员。10月,省文教厅下文将现有公立图书馆、文化馆、民众教育馆统称为人民文化馆,并对文化馆的各种制度及业务范围作了规定。1951年1952年1月,福建省立图书馆改名为福建省人民图书馆。1953年1月,福建省人民图书馆改名为福建省图书馆。1954年8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北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我省图书馆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学习。1955年1956年3月,省图书馆为配合做好老兵复员和新兵入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派专人常驻福州军区新兵转运站,在新兵驻地开展图书图片及连环画的流通工作。9月,省图书馆暨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机关图书馆管理员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等各厅局图书管理人员20余人。11月,省文联、省图书馆举办埃及问题讲座。1957年3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北京图书馆、江苏省文化局、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在南京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省图书馆派员参加学习。11月,省文化局、省图书馆抽调人员组成“图书馆调查小组”,到各县、市进行图书馆工作调查研究,为时一个半月。1958年7月,省文化局在泉州市图书馆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现场会。传说着重交流经验、观摩评比、汇报各县、市图书馆业务工作进展情况。1959年2月,省图书馆于春节期间在馆内陈列有关农业十大倡议为中心内容的书刊,并摆书摊为广大读者服务。省文化局于1959年6月15日至1959年6月24日在清宁县(即清流县与宁化县)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现场会,并举办图书馆干部训练班,与会同志讨论修改了《怎样办好人民公社图书馆》小册子。1960年3月,省文化局在厦门召开全省图书馆辅导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省13个重点县、市图书馆及省图书馆代表18人。会后,省图书馆辅导协作会编印《福建省全省图书馆辅导协作会议专辑》。6月,福建师范、福州大学、福建医学院、福建农学院、厦门大学、福建省图书馆联合组成“福建省图书馆集中编目组”。8月,省图书馆派员参加文化部在文化学院举办的第三期图书馆研究班学习,研究大型分类表。1961年1962年6月,省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抽调专人组成小组,对福州市鼓楼区各租书摊进行图书审查。11月,省文化局召开全省社会文化工作会议,研究社会文化各项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为农村群众服务,讨论制定1963年全省社会文化工作支援农业生产计划问题。参加的有各专、市文化局,省、专群众艺术馆,县、市文化馆,省、县、市图书馆,以及专门性博物馆、纪念馆等代表共108人。1963年7月,省图书馆召开“读者阅书心得座谈会”。到会的有工人、农民、干部、科技人员和社会青年等。7月,省图书馆大力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读者,优先发给借书证。同时,编印了《馆藏古旧农书目录》。文化大革命期间资料缺失1970年省图书馆接受陈绍宽先生捐献古书262种、273部、5193册。1971年1972年12月,在漳州市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各地、市文化组、部分县、市图书馆、文化馆的同志参加。会后提出和下达一个《纪要》。1977年12月,全省文博图工作座谈会在龙岩地区召开,揭批“四人帮”在文物、博物馆、图书馆领域犯下的罪行。文化部文物局将我省座谈会的有关材料印发各省、市、自治区文化(文物)局。1978年1979年6月,应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邀请,美国西蒙斯学院图书馆学情报研究院副院长刘钦智博士在福州市图书馆作题为《美国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现代化》的学术报告。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于当年11月25日在福州成立。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金云铭教授任理事长。学会办公室设在省图书馆。学会决定出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定期刊物。1980年省图书馆外文部为揭示和利用馆藏进口的外文书刊,发挥其积极作用,于4月6日至13日举办了《1975-1980年馆藏进口外文书刊展览》,展出书刊二千余种。应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邀请,美国哈佛里恩大学教授吴珍娜,于1980年7月23日在福州作题为《美国图书馆制度》的报告。福建省图书馆学会1980年年会于9月2日至18日在福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88人。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仁栋在会上作了参加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观访问的报告。12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论方法组1980年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陈仁栋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参加学术交流。1981年1月,省图书馆学会发出《随时准备与台湾图书馆界建立联系的倡议书》。1982年2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福州开设函授班,招收学员30名。4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和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在福州联合召开“图书馆建筑专题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本省各系统图书馆工作者,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和论文作者60多人。5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理事扩大会在福州召开。会议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章程》(修改稿)进行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就召开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次科学讨论会的筹备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

福建省图书馆的大事记

3,福建省图书馆的历史馆藏

二十年代初,馆舍驻兵,藏书收遭浩劫。后馆舍又充作省教育厅厅址,馆务停办。结束了图书馆雏形的建设时期。1928年10月,省教育厅长程时圭派侯鉴、谢大祉、姚大霖在原址筹办省立图书馆。1929年元旦恢复开馆,定名福建图书馆。同年8月,易名福建省立图书馆。 由此走向比较规范、正常的发展阶段。该馆直属教育厅。馆长一人,由教育厅委托。下设总务、登记编目、出纳、阅览、典藏5股。事务主任1人,馆员十余人。设置普通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民众阅览室、阅报室、革命文库。每天开馆9小时,其中晚上3小时。阅报室从早8点至晚10点。 在南台设立巡回图书馆。藏28605册。月经费1400元。 建立《福建省立图书馆远程》和各项规则。馆舍为旧式老屋三进改建而成,面积334平方丈。可供500人阅览。至1935年,机构改设总务、征集、编目、典藏、阅览、袋钉6股。藏书70951册。人员17人。建立图书馆见习员制度,培育人才。 设立图书交易介绍所和杂志小说流通部。年阅览216185人次,借出119224册次。1936年12月兼设民众学校,由馆员执教。1938年春,迁沙县,借姜家、范家、徐家三祠为馆址,设三个阅览所,在永安设流通书站。设采编部、阅览部、研究辅导部、特藏部、总务部。1938年底,藏书30841种,102593册,借阅234499人次。1941年12月统计,人员21人,藏书87127册,月经费28320元。这一时期,尤其在陈鸿飞(齐鲁大学文学士、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毕业)馆长主持下,看重型开展学术研究和业务辅导工作。自编“图书分类法”,举办政干团县图书馆馆长培训班,编辑出版“图书馆学小丛书”和《学林》,重视二次文献工作,组织省立图书馆读者教会,向全省发出征购闽志启事,并向全省各县立图书馆赠送书刊48种。这些机构的设置和业务的动作,为发挥省立图书馆各项功能和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1945年11月迁回福州东街原址。据1947年8月统计,藏书10 万条册,人员19人,月经费63000元。及阅览1200余人次,3300余册次。这一时期,萨兆寅馆长主持馆务,重点抓推广、辅导、研究和地方文献工作。设立文化服务室、索引室、本省资料室、研究室,开辟珍本特藏、地方特藏、本省人著作特藏、名家藏本特藏;编贴馆报,举办学术讨论、展览;开展本省专史、目录学和金石研究;编印馆藏书目,重印《福建通志》,出版馆藏乡贤蓍作未刊稿本;附设高级图书馆科职业学校等。各项业务初具规模,逐步起到本省唯一全民文化知识机构的作用。从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历任馆长有谢大祉(1928)、陈鸣则(1930)、黄翼云(1930)、王孝总(1934)、王勖(1940)、刘诚(1940)、陈鸣飞(1941)、张贻惠(1942)、熊耀球(1942)、萨兆寅(1944-1967)。1949年8月17日后,军管会文教部接管福建省图书馆。据统计, 藏书106455册,人员编制10人,馆舍面积814平方米,书库面积150平方米,特藏室面积94平方米。1952年改名省人民图书馆。1953年正式为福建省图书馆。五、六十年代,福建省图书馆在藏书、人员、馆舍、业务、机构、规章制度各方面进行一毓的改造、调整、充实、拓展,形成全面繁荣发展局面。重点为党的中心工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研究服务,同时加强馆外鎏通、业务辅导、馆际协作、参考咨询、古籍整理、地方文献和二次文献工作,抓好基础业务建设。先后增设推广部、古书部、增辟红旗阅览室、专门阅览室(福建资料室、善本室、古书参考室、内部资料参考室)、福建历史人物专架、闽人著作专架、福建革命斗争史专架,中文外借图书全开架,送书下乡、下厂、下工地,建立辅导协作网,辅导普及全省基层图书室。尤其是1957年及其后,贯彻中央“向科学进军”的战略决策,在省科委支持下,建立书目参考部(后改为外文部) ,实行外文科技阅览室、外文书、刊阅览室,突出为科研服务,实际起着“科技图书馆”据1959年上半年统年统计,藏书558654册,借阅282155人次, 43891册次。1958年开馆时间每天曾达13小时以上。1964年,藏书755739册,其中线装书218787册,到馆277979人次,借阅 826810册次。发外借证4536个。有阅览座500个。1965年,馆舍面积5373平方米,藏书773219册, 人员48人。1966年8月至1968年下半年,坚持开放报纸阅室与毛泽东思想学习室,其他均闭馆。1970年后逐步恢复开放。至1972年底,各项业务已正常开展。据1977年10月统计,馆舍面积8141平方米,藏书1258356册, 年经费151000元,人员76人。设有采编、阅览、外文、参考、业务5组及办公室。1978年馆舍扩大为10998平方米,藏书140万册;年借阅25万人次,50 万册次。1980年底藏书达161529册。1977年12月开辟科技资料阅览室,加强情报服务工作;1982年改部室制,增设报刊部、书目参考部、研究辅导部、特藏部;1984年改为馆长负责制,先后增设现代技术部、直辖市部和图书馆学研究室,开始着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加强学术研究,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后在管理人事制规章制度、服务模式、人员使用等进行毓改革,加强读者服务、信息咨询服务、馆际协作和自我形象宣传。1982年起衽招聘人才。加强图书馆学专教育,增加人才投资。同年9月衽每周开馆82小时,为全国之冠。敞开发放借书证。据1984年统计,福建省图书馆藏书总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馆中位列第16,年经费和建筑面积均位列第12;书刊流通人次位列全国第3,仅次于上海、天津;购书费位列全国第3,仅次上海、江苏;阅览座席位列全国第5。至1989提,藏书236.5万册,发借书证35390个,年借阅46.6万人次,143.3万册次。阅览鹰席650个。人员174人,其中高级专业职务4人, 中级专业职务26人。进入九十年代,重点岗位责任制,深化业务基础和馆风馆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层次。1992 年6 月改为党总支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1995年10月,湖东路新馆启用,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阅览座席900个,设计藏书总量330万册。由此逐步建立起包括信息咨询、多媒体阅览、 因特网站、视听、缩微、计算机检索、电脑培训、外借图书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开发等比较完善的现代化综保服务体系。设有报纸、现刊、过刊、综合、社科图书、科技图书、港台图书、专题图书、中文工具书、外文、电子文献、视听、缩微、古籍与地方文献等阅览室,学生自修厅、展览厅、报告厅、多功能厅,中文图书第一、二、三外借处、外文外借处,以及芳草书社、百花刊社、少年儿童图书馆、汽车图书馆WWW信息服务网, 3月启动福建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工享服务网和福建省地区联合编目中心的建设。从1979年至1998年间,福建省图书馆不仅设置了采编、阅览、外借、报刊、特藏、典藏、书目参考、外文、自动化、视听、缩微、研究辅导、直辖市各部和办公室、少儿馆,以用牧业、人事教育、财务、保卫科,完善了目标管理运行机制,而且在图书馆学会活动、图书馆学函授、电大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业务建设、计算机管理、公共图书馆咨询网络、书目工作、资源共享、图书情报单位协作和馆际协调等方面都起着全省图书馆的龙头或中心的作用。据1998年底统计,藏书250万册,年入藏中外文期刊7000多种, 报纸500多种;人员226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11人,中级64人);年经费943万元;年借阅719652人次,1502089册次。共发中文条码借书证23216个,外文借书证10574个。每周开馆73小时。从1949年至1999年50年间,先后担任馆长或主要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的有萨兆寅(至1967年)、于国成(1959)、黄秀仪(1965)、谢莫京(1970)、叶鉴惠(1981)、李联明(1984年兼)、姜继(1985)、沈扬(1989)、谢水顺(1992年6月起)、郑一仙(1992年6月起)。

福建省图书馆的历史馆藏


文章TAG:福建图书馆福建  图书  图书馆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