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来源:整理 编辑:好学习 2023-07-20 07:33:51
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你好!http://baike.baidu.com/view/383801.htm?fr=ala0_1_1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注释
边塞诗人李益曾亲临三受降城,并写出一些著名的诗篇,题为“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写道:“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应是中受降城夜景的写照,回乐烽是戍卒屯住的烽隧名称,分布在受降城附近。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同情驻守边防兵卒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反映了各族群众的和平心声,因而成为千古绝唱,长期流传下来。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是何处响起凄凉委婉的芦管声,使得一夜间远征的人个个眺望故乡思亲人。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另一首: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3,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 (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思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文章TAG:
夜上受降城闻笛 受降城 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