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广州富有特色节日习俗

农历7月14鬼节是广州地区特有的,传说在这一天鬼门关会打开,很多鬼会出来游荡,所以在这一天家家都会烧元宝蜡烛等,而且还会早早回家不出门,以免碰上不好的东西。 还有就是年初七的人日,传说这天是人的生日,所以广州一般没有人会在这天开业或上班,因为要给自己过生日。

广州富有特色节日习俗

2,广东的独特风俗有哪些

1、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2、菊花在广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花开最盛时一般从深秋至春节前后,举办菊花展览也是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3、广东欢乐节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旅游部门从1987年起在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组织全省各市县的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同时也请省外和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交流献艺。4、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广东的独特风俗有哪些

3,广州的民间风俗有些什么

而在广州的种种习俗中,我最最喜欢的有两个: 一个是逛花市。逛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一个新春佳节不可错过的节目。每年春节前夕,都会举行一次迎春花市,那一天,举办花市的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摆上格式的鲜花,挂上缤纷的彩灯,加上一些迎合新春的玩具,就组成了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大年三十那天,花市是尤其的热闹:观花赏花的,倒数贺年的,买花吆喝的,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的凌晨,才会散去。 而第二个,则是所有的孩子都喜爱的一个习俗:收“利是”。这所谓的“利是”就是红包。在亲朋好友碰面时,大人就会给小孩子派发“利是”,表示长辈对小孩子的祝福。而且根据广州的风俗习惯,还要给双封。不论红包里纸币的面值是多是少,都无所谓,但是若是不给,则是“无礼”的行为。 这就是广州新春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广州的民间风俗有些什么

4,广州习俗

喝茶、飘色、生菜会、舞醒狮、木鱼歌等。1、喝茶: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2、飘色:飘色艺术起源于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其形式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3、生菜会:生菜会,中国信仰风俗。一种祈拜观音以求子求财的集会。中国民间以夏历每年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菩萨诞辰。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4、舞醒狮:舞醒狮是传统舞狮中的一种,至今仍然流传于广东以及广西两省的一些地方,舞狮在中国流传着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5、木鱼歌: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

5,广州过年的风俗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 ",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6,广州习俗有哪些

1、黄阁麒麟舞黄阁麒麟舞,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属于广东省文化遗产之一。广州南沙区黄阁镇的麒麟传说和麒麟舞始于明代,发源于黄圃横档村。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成的。近年来,黄阁镇高度重视传统艺术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把麒麟文化作为该镇的品牌文化来打造,组织力量把一度中断的麒麟舞挖掘整理重光。2、鳌鱼舞鳌鱼舞,流行于广州市番禺区的传统舞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鳌鱼舞是广州番禺沙涌村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舞蹈,它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解放前,每逢舞鳌鱼出会,在外打工的都回乡参加活动。出会巡游在晚上,由大文锣、罗伞、头牌、大丹旗开路,跟着就是鳌鱼了。还有各式鱼灯,丰富多彩的“色队”,如“担头色”包括卖鱼、卖猪肉、卖鸡肉榄、卖云吞等等。解放前,引鳌的魁星扮相很丑,之后引鳌用靓仔状元。以前鳌鱼只有一雌一雄两条对舞,之后可以十条共舞。既可作有故事内容的舞台演出,又可作广场及游行式表演。鳌鱼舞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3、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广泛流传于南方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舞狮在中国流传着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其中舞醒狮是在广东和广西两省,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都很有名气的一种舞狮派系。舞醒狮要具备很高的级数要求和条件。4、飘色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比如这些船板上的小人就是由4到7岁的孩童扮演,他们经过专门的训练,再加上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材支架固定支撑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据说广东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珠海斗门乾务镇。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5、八音锣鼓八音锣鼓是广东一种颇为特别的民间器乐,有演奏吹打乐、唱西秦、卡戏三种表现形式,明末清初由粤东西秦戏清唱表演班传入,并融合了粤剧唱腔和广东音乐衍化而来,故民间又有“唱西秦”、“听西秦”之称。它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遍布佛山市全境。根据制作材料的性能及发音原理,分为金、石、丝、竹、匏、土、草、木等八类。锣鼓柜又称八音柜。2014年11月,“八音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广州有什么习俗

广州习俗话你知——坐月子广州女人坐月子不能洗澡洗头,要天天吃姜醋喝炒米水;孩子满月要摆酒派红鸡蛋,……都说广州女人坐月子,禁忌之多令人望而生畏,小孩满月礼节之繁,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是一个广州女人,估计除偶尔皱皱眉,多半都会谨遵祖训。但如果你是个外地女人,却遇上个广州婆婆,就有可能因双方文化习俗不同发生拗撬(不顺畅、吵架)。专家说,广州人坐月子的一些习俗并非全无科学道理,婆媳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多一些沟通和理解,会有利于家庭和睦。
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8,广州人的风俗习惯

一、广州人的早茶文化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就有“二厘馆”卖早茶。广东的茶馆有早茶、午茶和夜茶三市,以饮早茶的最多。茶楼的早市清晨四点左右开门。茶客坐定,服务员前来请茶客点茶和糕点,廉价的谓“一盅二件”,一盅指茶,二件指点心。配茶的点心除广东人爱吃的干蒸马蹄糕、糯米鸡等外,近年还增加了西式糕点。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二、广州人的甜品文化世界糖水在中国,中国糖水在广东。”长久以来,广式糖水一直以其甜蜜清润、健康养生和品种丰富享誉中外。广东糖水甜品的种类十分多样,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核桃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牛奶类的有窝蛋奶、姜撞奶、双皮奶。另外,诸如银耳炖木瓜、芝麻汤圆、养颜西米露、黑糯米这样的甜食,也是糖水店里的常备之物。三、广州人的广州菜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粤菜的代表,发祥地广州,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广州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四邑菜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广州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广州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由于国外华侨华人大部分来自粤语区,故广州菜也成了国外中国菜的代表。四、广州人的婚嫁习俗广州地区的婚嫁习俗,传承了中国传统婚俗三书六礼,同时兼具地方特色。随着时代进步,保留下来的习俗主要包括:过大礼、回礼、搬嫁妆、安床、上头、铺床、迎亲、过火盆、敬茶、踩床、压床等。五、广州迎春花市广州迎春花市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扩展资料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 。广州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广州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口味上以清、鲜、嫩、滑、爽、香、脆为主,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 (广东省省会)百度百科-广州人的早茶文化百度百科-甜品 (小食)百度百科-广东糖水百度百科-广州菜百度百科-广州婚嫁习俗百度百科-广州迎春花市

9,广州有哪些民间风俗什么时候举办

名称:波罗诞庙会 时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 地点: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 波罗诞庙会是广州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历史,当地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之说。 名称:荔枝节 时间:七月 地点:广州增城,从化等市 每年7月份,正值蝉鸣荔熟时节,广州增城、从化等市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荔枝节。荔枝节期间,除了品尝、观赏荔枝这种岭南独有的优质水果之外,还举办歌舞表演、体育表演、美术摄影、图书展览、商品展销、贸易洽谈等活动。 名称:羊城荷花节 时间:8月 地点:番禺市 每年8月举办的羊城荷花节,游客们纷纷到番禺市观赏荷花,品尝荷花植物类食品,以及观赏其他的综合文娱游乐活动,其乐也陶陶。 名称:广东欢乐节 时间:10月 地点: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广州每年十月份举办的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是一个以广场艺术为主,着重体现游客的参与气氛,邀请海内外和各民间民族艺术团体到此表演民族民间歌舞的大型娱乐活动。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优秀节目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广东艺术舞台。 名称:元旦花车巡游 时间:元旦 地点:市区主要街道 是一年一度的欢乐盛事。每年元旦这天,由海内外旅游界组成的旅游花车队,在市区主要街道行进巡游,同时进行旅游文艺表演,有锣鼓队、歌舞队、管乐队助兴,引得广州市民沿途驻足观看。 广州生菜会时间:每年正月廿六地点:芳村 介绍:广州的生菜会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届时,人们涌进寺庙,周围有醒狮,杂耍表演等等,场面盛大,热闹非凡。人们同时欣赏着春光,交谈着农事,别有一番风趣。

10,广东有什么习俗

春节又称过年。提起过年,孩子们都欢天喜地,说:“最好天天都过年。”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又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左传·僖公五年》称:过年为“腊祭”。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意思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拜祭活动。过年,在古代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同时也是拜祭的日子(这里拜祭的是菩萨而不是先祖)。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所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广东过年习俗方面,处处可见对中原民俗的传承。如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年饭、舞龙舞狮、唱大戏等,只是由于广东生活习惯与中原不同,又保留了许多特异性.从谢灶那天起,就进入年关了,俗称「挨年近晚」,人们开始忙得不可开交,一年到头,屋子总该扫一扫吧,广东人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年廿三,洗衣衫;年廿四,扫屋企;年廿七,执归一;年廿八,洗邋遢。」而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和三十这几天,可以说是过年准备的关键时候,人们基本上都不用上班,趁着难得的机会,赶紧采购年货, 买红线、纸宝哪,裁新衣服哪,执斋料、买糖果、饼食哪,卖腊味哪,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干鲜果品糖冬瓜、糖莲子、红瓜子及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趸足“落脚粮”,所谓“常满”,就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另外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那就是买花,将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鲜花摆放在居室内,不仅能让家中充满盎然生机,更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花开富贵,大吉大利”.春节前夕,卖花业成行成市,蟹爪菊,鸡冠花,大红吉,兰花,桃花,银柳,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人们逛花街的习俗源远流长,对花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家长和孩子喜欢选购一盆大金桔,又好看又好吃,寓意大吉大利;生意人喜欢选购一盆大朱砂桔和吊钟花,寓意财源滚滚,大展鸿图;未婚男子则锺意买桃花,扛着它在花市转几个圈,说是「行桃花运」;主妇和姑娘们多是买菊花、剑兰花、水仙、鸡冠花等。总之,十里长街,群芳竞髪,人如潮涌。除夕夜团年饭可谓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顿了,“团”字意为一家团圆,很多家庭只有在这时候才能在一起吃饭,因此叫团年饭,人们特别重视。这晚饭桌上有鸡、鸭、鹅、烧肉,还要有鱼,广东人煮团年饭,还喜欢煎一两条土鲮鱼放在米缸上,过了年才吃,称作「笮年」(广州话「笮」是压的意思),寄寓「年年有馀,丰衣足食」。除此之外,广东许多地方都有「卖懒」风俗。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小孩一人提一个小灯笼,拿一个红鸡蛋和一个慈菇,三五成群地在街头巷尾走来走去,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其他小孩看见「卖懒」的队伍来了,也跟在後,一起唱那童谣,祇见处处烛光闪闪,童谣四起,是难得一见的奇景。小孩卖完懒回家,把红鸡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分吃的人越多越好,表示自己的懒卖得很多,来年就越勤快。关于卖懒,这里面有一段传说:天上的懒虫下到凡间,看到有个小孩也和他一样懒,於是便钻进了这小孩的鼻子,变成了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这小孩就天天早上睡觉,不愿意起牀上学。可春节过後,孩子就要上学,再不能睡懒觉了。为了除掉这讨厌的大懒虫,孩子们在除夕就要点上灯笼,沿街叫卖懒。也怪,这样年前一卖懒,春节的一出人头地就可以精神焕发地上学了.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 人们都换上新衣服,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派利是(红包),到处欢声笑语,炮声隆隆,过去大诗人王安石先生曾经形容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此外,醒狮贺岁也是少不了的,五彩斑斓的醒狮追逐着手执葵扇的大头童子,伴随着响亮的锣鼓声,既滑稽又喜闹. 按珠三角的习俗,大年初一的正餐是需要吃素的。据一些长辈和宗教界的信众称:这是源自佛家的斋戒习俗。斋菜的用料十分丰富,数十样原料制成一道菜:冬菇、云耳、长绍菜、萝卜、芹菜、香菜、生菜、大白菜、马蹄碎、芝麻以及油炸支竹和粉丝。长绍菜象征长久,生菜象征发财、生财。烹调时,先将冬菇、云耳、萝卜切丝,长绍菜、芹菜、生菜、大白菜则切成段状,然后将这些蔬菜、马蹄碎统统放进有少量清水的锅里,并且加上盐、糖、油一起煮。菜煮软之后,将炸好的支竹和粉丝倒进锅里,大煮一阵之后便可以上盘了。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就做好了,清香可口,叫人垂涎三尺.春节的应节食品, 除了斋菜,还有寓意”步步高升”的年糕,以及象征”财源广进”的煎堆, “年糕”以“高”的谐音意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粉团,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种食品)却以其圆与涨满之形,意为人事两团圆之意。另外,由于煎堆炸好后是金黄色的,有如金元宝一样,因此广东人俗语讲:“煎堆辘辘,金银满屋”。 年初一还有一些特别的禁忌,这天不允许扫地;不准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烂碗碟茶杯,如无意中碰跌,则要讲上几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吉利是”等吉祥话,然后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讲句“对唔住”、“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说话,以求心安理得。 年初二,一大早,人们就扶老携幼涌出家门,穿红着绿,梳靓头发,手提礼品走街穿巷,到长辈或亲朋戚友家去拜年了。拜年的时候,如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结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习惯。在街上碰见熟人要互相祝福,讲上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好”、“龙马精神”、“添丁发财”等等祝贺话语。年初二,各家各户还有一个隆重的拜神仪式,叫”开年”或是:”开牙”,“开牙”时,先拜当天(天上的神仙),再拜门口的土地公(相当于门神),做生意的还要拜关公(不知何故,关羽变成了生意上的守护神,可能是因为他威风凛凛,能驱逐邪鬼,同时脸泛红光,因此生意火红),拜神之后,一切禁忌才会破除,迷信的女人会买一条活生生的鲤鱼到水边放生,以表善心。如果说初一是守戒的话,那么初二就要打开杀戒了,开牙之后要吃开牙饭,杀鸡,宰鸭,剖鱼,准备丰富的大餐(这一顿,几乎不逊色于除夕的团年饭),开牙饭在广东人的习俗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年初二,无论已嫁出去的女儿离娘家有多远,这一天,他们一定要赶回娘家与父母团圆。特别是新婚女婿,更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家人围在一起,男女老少,一边享用着美餐,一边闲话家常,共享天伦之乐。年初三俗称 “豕日”, “豕”是猪的意思,广东人把这一日称之为“赤口”,寓意初三这天人们会象猪一样哄叫不停。后来又逐步演变为初三容易吵架,或是惹官非的说法,所以初三这一天人们一般不会出门拜年,多数呆在家中,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出旅游来打发“赤口”这一天。初三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车公诞(车公是一位能改变运程的神仙),信众都到车公庙去上香祈福,占卜问卦,并且转动庙里的风车,以求时来运转。初七为人日,汉东方朔《占书》曾载:“岁后七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 传说女娲当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日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在珠三角地区,家家户户首先祭拜各方神灵,以求人,畜兴旺。然后用七种水果或豆类煮成甜粥,并伴有炒粉炒面一同作为主食。还有年初做的年糕也是要放到这天才吃的,其意义不详,大概有“笮年”(压岁)之意。初七有些地方晚上还有燃放烟花的习俗,七彩缤纷的烟火让初七的夜空成了不夜天,成为春节后期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以上所述均为广东春节最具特色的地方风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民间风俗,如贴春联,十五的猜灯谜,吃汤圆,各地都是大同小异。广东人过年生活丰富多彩,花样层出,从初一到十五,日日新鲜,各自精彩,其风俗之繁多,形式之多变,叫人数不清,理不透。要想全部收集,寥寥三千字根本无法尽言。不过我认为这都是精华所在,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你会对广东春节的民风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岁末将近,祝愿你能过一个精彩纷呈的新年!

11,急求广州新年风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不仅仅是是一个欢乐的日子,也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每个地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开心心的迎接着一天的到来。每个地方都有着他们独特的庆祝方式,自然,也会形成一些流传下来的风俗文化,广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广州的新年风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从小在广州长大,也在广州度过了十三个春节,迎接了十三个新年。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每年,在新年的前夕,我们都会打扫房子,意味着把过去的不好的东西扫去。不过,这个打扫,也有一定的讲究,就像这个流传至今的歌谣“腊月廿三,晒被洗衣衫; 腊月廿四,清洁房边地; 腊月廿五,扫房掸尘土; 腊月廿六,洗净禽畜屋; 腊月廿七,里外洗归一; 腊月廿八,家什擦一擦; 腊月廿九,脏物都搬走。” 在新年到来之前,我们还会贴春联,这是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事情。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是以公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和甜美的祝福。贴上春联,也为节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有一件不可忘记的事情,那就是帖“福”字。在新春之际,各家各户都会在门上,墙壁上,窗上,床头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窗花。还有的人会巧妙的将“福”字倒过来贴,象征着“福气到来”。 还有,在新年,不论是达官贵族,或是平民百姓,都会在家里摆上一盆金橘,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放上一根完整的甘蔗,表示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从头甜到尾。 在广州,大年三十的夜晚,每个人不论平时有多忙,在这天都会回到家里吃一顿快快乐乐的团年饭,表示未来的一年里,一家人将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度过。 然而,在广州过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看《春晚》。《春晚》是《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在广州的年三十,一家人都会开开心心的在一起看这个《春节联欢晚会》。 而在广州的种种习俗中,我最最喜欢的有两个: 一个是逛花市。逛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一个新春佳节不可错过的节目。每年春节前夕,都会举行一次迎春花市,那一天,举办花市的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摆上格式的鲜花,挂上缤纷的彩灯,加上一些迎合新春的玩具,就组成了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大年三十那天,花市是尤其的热闹:观花赏花的,倒数贺年的,买花吆喝的,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的凌晨,才会散去。 而第二个,则是所有的孩子都喜爱的一个习俗:收“利是”。这所谓的“利是”就是红包。在亲朋好友碰面时,大人就会给小孩子派发“利是”,表示长辈对小孩子的祝福。而且根据广州的风俗习惯,还要给双封。不论红包里纸币的面值是多是少,都无所谓,但是若是不给,则是“无礼”的行为。 这就是广州新春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12,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州近郊客家人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是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渔沙坦村,更是广州近郊最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一、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现在还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的建筑吗?1、广州近郊的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几乎看不到什么围龙屋了。但白云区那应该还有一些,不过,都是夹杂在水泥房屋里了,也看不出什么围龙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区,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围龙屋。到现在还依然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建筑的,增城市最为明显。比如,邓村石屋村、岗埔村、旧刘村、新围村等村里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邓村石屋村、新围村的客家围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楼;岗埔村、旧刘村的是围龙屋。这里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出现了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龙屋。2、邓村石屋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是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围屋建筑古村。村里的村民多姓石,开村祖先在乾隆年间迁来这里,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村前为半月形池塘、围墙、禾坪晒场,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铺麻石路,村的左右侧各有高两层的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趟拢门。四周建有如围墙般高的砖木结构的围屋,屋上都开有枪眼。堂屋与祠堂之间有屋檐和檐廊相连,下雨时可在围屋之间行走而不被雨淋。村内还建有一座6层碉堡楼。3、增城市中新镇坳头岗埔村的客家围龙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该围龙屋平面呈半月形,围垄四周外墙有椿墙。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祠堂外边,是20多间扇形环屋带。围龙屋外平地前面是一个与围龙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这是一个有点袖珍的小围龙屋经典建筑。二、客家人广府人,同祖共村习俗相融 1、在增城这些围龙屋里,还有客家人在居住吗?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吗? 还有不少人居住在围龙屋与四角楼里,不过,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显不一样的特点。客家人最初进入增城居住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二是“杂处”在本地村;三是另辟村场,筑而居之。据增城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398个行政村当中,纯粤语村134个,纯客家村90个,粤客杂居村74个。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独特的客家人与广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独特现象。 2、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的旧刘村,是广州最大的围龙屋建筑,也是现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围龙屋,据说村子里还住着有几百人,村民大多姓刘。这个村本是广府人石滩麻车刘姓于明万年历间迁来此地开居,是广州的传统居民,但在咸丰二年(1852)发了一场洪水,村场全被洪水淹毁,于是,村民特请有兄弟关系而又有财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刘姓兄弟刘瑞堂来重建村场。咸丰三年建成之后,分一半给本地人居住,并以抽签方式决定所占方向和位置。结果本地刘抽到东厢,客家刘抽到西厢,本地刘客家刘还同在一个祠堂同祭一个祖宗牌位,双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刘与客家刘均按兄弟相称。3、还有增城市中新镇五联行政村高车自然村本地赵与客家赵。全村600多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赵宗祠”坐东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东;本地赵“登云赵宗祠”向北。据当地老人回忆,两祠建筑时间相同,约有300年历史。本地赵由中新荷佛岭迁来,客家赵由紫金迁来。相传本地赵十一世祖赵登云到紫金请风水先生(一说到广州考试),认识了客家堪舆师赵炳先,按族谱追溯到赵匡胤时代本是兄弟,炳先属二房,登云属三房。两人随即到高车建祠开居,本地赵客家赵数百年来也一直以兄弟相称。 三、客家人与本地广府人数百年来和睦相处,客家人的建筑有没受到广府人的影响?而客家人与广府人的风俗,也会互相渗透吗?1、客家人的建筑当然有受广府人建筑影响的。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锅耳封火山墙作边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但在客家围龙屋也能见到这样的锅耳封火山墙建筑。比如说,旧刘村的瑞堂家塾的墙就用了锅耳封火山墙。 2、至于风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后,入乡随俗,不少习俗也跟随广府人,因此,信仰习俗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融之处。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爷)、洪圣王(南海广利洪圣王)等。岁时节日也基本相同,春节期间的“灯庆”(客家称“吊灯”)、烧炮头(也说抢炮头)、烧烟花等,客家人与广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时间不尽相同,规模有大有小而已。另外,客家村落还有一种打醮消灾的活动。有的是客家人单独打醮,有的是客家人与广府村人联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过,现在这种打醮活动已经见不到了。四、随着时代的变化,客家人还有什么传统习俗至今依然流传的?----至今依然流传的传统习俗,最典型的应该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是一种节令性的喜庆活动,内容包括有进出牛、鞭春牛、争春牛、买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评春牛、绘春牛、贴春牛画等等,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等美好的意愿。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客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调表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2、舞春牛在广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区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农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3、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记载介绍:增城的舞春牛节目里,“春牛”一般由男演员扮舞,小可以如宠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逗引发笑,调动气氛。如鞭牛对唱“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你场春牛唱得好,不过牛背有只窿。”“春牛”答:“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鞭牛人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亚妹唔在行。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接过话头,有问必答:“锣鼓打来闹洋洋,亚哥讲得也在行。耕田还要水来旺,留下中间做鱼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还一生一旦,表现地主女爱上了驶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长,边舞边唱,敲一阵锣鼓,对一回唱,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以牛喻人,别有情调。6、唱客家山歌,在广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区凤凰街和越秀区洪桥街一带,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而且每月都组织斗山歌集会: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号,凤凰街斗歌场银排岭最为热闹,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墟是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据说,也有不少不会讲客家话的广州人或外省人,因为被动听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协会。我想,客家人与广府人,甚至与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这也可以作为见证广州变迁的另一张面孔吧。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纪40年代,越秀山脚洪桥街一带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2、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文化站站长、广州市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侯焯对记者说:当时,洪桥这一代有两个很出名的染织厂,一个是三染厂,一个是八染厂。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们下班后,就经常相约到洪桥旁边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驱散疲劳,同时,聆听熟悉的乡音歌谣,也可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山丘高低不齐,后来,一些客家人还把这个山丘上的一些杂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于是,每晚上这块平地闲聊的人越来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声也越来越嘹亮。因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处便被市民称为了“客家山”。3、不过,虽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却是每月的12日。侯焯说,当时洪桥街以及其他周边工厂“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号。工人们在发工资的这天,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悦,山歌唱得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历久不衰的客家山歌。于是,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后来因为扩建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两个染织厂都没有了,很多客家人还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虽然,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同乡好友因为居住分散难得一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紧紧相连。每月的12日,更成为了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工友们出了粮,就会到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来自家乡的信息。现在,广州市内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们都会慕名前来,在四方炮台山岗对唱山歌。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六、客家山歌擂台赛 1、天河区的凤凰街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由于村民都是客家人,凤凰街的山歌也都成为了村民自发的原生态娱乐方式。2、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现在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点左右开始,持续到中午1点左右。歌墟日分别在每月的8号、18号、28号举行。8号是在银排岭举行,18号在柯木塱公园举行,28号在渔沙坦市场举行。不单如此,现在还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别在渔沙坦文化广场以及柯木塱火炉山公园北门放声高唱客家山歌。后来,由于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经满足不了凤凰街坊对山歌的热情了,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凤凰街每年在春节前后都要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擂台赛吸引了来自花都、箩岗、越秀、甚至是梅县、五华等地的山歌爱好者,场面非常热闹,比赛年年都打造出了凤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后”。
白云区新市萧岗市场内有个百老泉散装酒专卖店里有卖,2斤瓶装的23元/瓶.

文章TAG:广州习俗广州  习俗  富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