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洛阳八景有哪些

洛阳八大景: 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 天津晓月、铜驼暮雨、平泉朝游、邙山远眺。

洛阳八景有哪些

2,洛阳八关

洛阳八关洛阳城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合称“八关都邑”。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洛阳,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洛阳八关在西周王城五百里的四面边境上,各有三处关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沟通和王朝京城的保卫作用很大。函谷关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伊阙关伊阙关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荆襄北上的必经之道。今日伊阙关遗址处,建有宏伟古朴拱桥,连两山为一体。广成关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故名。遗址在今临汝镇一带,这里世称“两山夹一川”,其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自古是通往汝颖的要塞。东汉时,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隋大业初曾置马牧于此。由汝颖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太谷关太谷关遗址在今偃师寇店乡水泉村,是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洛阳记》说:“太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战时这里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为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轘辕关遗址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其南边的鄂岭口,又有一关,为宋时偃师县知县马仲甫庸工所凿,道路轩敞,人便其利,当地人称鄂岭口,也叫新轘辕关。旋门关旋门关遗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西南十里铺一带。东汉以成皋旋门关为京师雒阳东面的第一关。班昭《东征赋》中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即指此关。洛阳向东过此,即无扼塞可以据守。孟津关孟津关亦称河阳关,在洛阳北。遗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马五里处,距孟县南十八里的黄河河心,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盟渡河处,亦称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晋丰乐亭侯杜预曾在这里架起黄河上第一座浮桥,称“河桥”。北魏又置河阳三城于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上,历代为洛阳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小平津关小平津关遗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园村的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关),故名小平津。 此外,洛阳西还有潼关,东有虎牢关,北有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和轵关(河南济源县西)等。这些关隘同为洛阳门户,设防守卫,使洛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洛阳八关

3,三国时涉水关现在是哪

你说的是汜水关吧?汜水关,又称虎牢关,洛阳八关之一,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搜一下:三国时涉水关现在是哪

三国时涉水关现在是哪

4,有关函谷关的诗句

1. 关于函谷关的诗句 关于函谷关的诗句 1. 有关函谷关的诗句 咏史诗·函谷关 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函谷关 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2. 关于函谷关的句子 咏史诗·函谷关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 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函谷关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年代:唐作者:岑参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3. 唐朝诗词中是如何记载函谷关的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因 为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名为函谷 关。根据《元和郡县志?陕州》载,于汉 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移至今河南新 安县境内,距离旧址300里远。 函谷关东临绝涧,西据高原,北塞 黄河,南接秦岭,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 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 国时期,是西达长安,东去洛阳的咽喉, 素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 战场”、“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 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周 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发 动六国军队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 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赵、楚、卫等五国军队进攻秦,“至函谷,皆 败走”。 “刘邦守关拒项羽”,“安 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 战”,1944年我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发生于此。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亊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 化交流的要地。 关于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鸡鸣狗盗”、“老子过关”、“紫 气东来”、“唐玄宗改元”、“公孙白马”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相传,这里是 我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福士临 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百余篇。 唐诗中提及“函谷关”的诗句有胡宿《函谷 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 岑参《函谷关》:“君不见函谷 关,崩城毁壁至今在。”胡曾《咏史诗?函谷关》:“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 马出秦来。” 胡宿《函谷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 函谷关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家养生园、道圣宫、瞻紫楼、藏经楼、鸡 鸣台、蜡像馆、碑林、关楼、博物馆、函关古道等二十多处。 4. 函谷关的成语典故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 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青牛气息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李成宇 1965年8月下旬 中原称天堑,无过函谷关, 汉称八关首,中平置元年①, 关址有新旧,相去百里三, 东自孟津起,西边到崤山, 心吊古战场,旧貌换新颜, 陕豫咽喉地,今履若平川, 险途几百里,驰过不半天, 名胜古迹多,不及下车观, 求学时间紧,何日方得闲? 注:①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临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徙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洛阳八关即: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太谷关遗址、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遗址。函谷关为洛阳八关之首。新函谷关为汉代中平元年置。

5,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出处

说的是河南洛阳,不是一个完成的诗文,而是由“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出处”组合而成的,是人们针对洛阳不同的地理特性给出的不同的评价。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6,以前四水关是现任什么地厅

汜水关又称虎牢关,洛阳八关之一,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亦称武牢关,在洛阳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7,历史上函谷关在什么地方书上总是提到函谷关是否很重要呢

历史上有两个函谷关一个秦朝的: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目前,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一个汉朝的: 汉函谷关 新安县城东里许,有汉函谷关,为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建。 据史记载;战国时代,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是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据历史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由此可见,函谷关的东迁,实有其重要的军事目的。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汉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代有题咏。 2000余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1923年。此次重修的规模据载为:关高25丈,南北长10丈,东西宽6丈。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东门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关上四周有护关寨墙,中间是两层关楼,飞檐画栋,气势磅礴。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重修汉关虽未必能与古关原貌相比,但两山夹峙,孔道中通,雄关横卧,城楼高耸,东面辽阔天空,西衬新安古城,其气势亦颇为壮观。每当夜幕降临,人迹敛息,寒星寥落,月上山顶,晚风萧瑟,涧涛轰鸣,乘夜登临,虽不闻古战场声声刁斗,只这冷月寒光,风声涛鸣,也足使人森森然如临严阵。 可惜,它又经战乱风火和风剥雨蚀,毁坏严重。现在仅存基层砖石结构平垛,有待重修。

8,洛阳八关指的是

  东汉时,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阳)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洛阳周围设置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治所在散关(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北牌窑)。  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  伊阙关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汝颖北上的必经之道。东汉时定为洛阳八关之一,其间山谷相连,自古为防守要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秦攻魏将犀武于伊阙,进兵攻周,败于伊阙”。《史记》:“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之师于伊阙”。《旧唐书》: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遂攻取洛阳。1948年3月,解放洛阳,也是首先拿下伊阙,继而攻取洛阳。  今日伊阙关遗址处,建有宏伟古朴拱桥,连两山为一体。  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故名。遗址在今临汝镇一带,这里世称“两山夹一川”,其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自古是通往荆楚的要塞。东汉时,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隋大业初曾置马牧于此。由荆襄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大谷关遗址在今偃师寇店乡水泉村,是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洛阳记》说:“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谷纵深15公里,深谷两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丛生。此谷为洛阳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此关东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风山等,峰峦起伏,形势天然。战时这里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为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  轘辕关遗址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少室山上,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其南边的鄂岭口,又有一关,为宋时偃师县知县马仲甫庸工所凿,道路轩敞,人便其利,当地人称鄂岭口,也叫新轘辕关。  旋门关遗址在今河南荣阳汜水西南十里铺一带。东汉以成皋旋门关为京师雒阳东面的第一关。班昭《东征赋》中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即指此关。洛阳向东过此,即无扼塞可以据守。  孟津关亦称河阳关,在洛阳北。遗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马五里处,距孟县南十八里的黄河河心,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盟渡河处,亦称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晋丰乐亭侯杜预曾在这里架起黄河上第一座浮桥,称“河桥”。北魏又置河阳三城于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上,历代为洛阳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小平津关遗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园村的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关),故名小平律。  此外,洛阳西还有潼关,东有虎牢关,北有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和轵关(河南济源县西)等。这些关隘同为洛阳门户,设防守卫,使洛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9,洛阳除了虎牢关还有什么关

还有,潼关、天井关、轵关,轘辕关 旋门关
潼关、天井关、轵关等。
如果在古代潼关也算是,能抵御北方铁骑
汜水关
洛阳,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素有“八关都邑”之称。   西周王城五百里的四面边境上,各有三处关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沟通和王朝京城的保卫作用很大。   东汉时,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阳)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于洛阳周围设置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治所在散关(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北牌窑)。 函谷关周初为内之地,遗址在今灵宝县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洛阳八关之首。 伊阙关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东周时,为京都南面的重要关隘,是洛阳南下,汝颖北上的必经之道。东汉时定为洛阳八关之一,其间山谷相连,自古为防守要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秦攻魏将犀武于伊阙,进兵攻周,败于伊阙”。《史记》:“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之师于伊阙”。《旧唐书》: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遂攻取洛阳。1948年3月,解放洛阳,也是首先拿下伊阙,继而攻取洛阳。    今日伊阙关遗址处,建有宏伟古朴拱桥,连两山为一体。    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故名。遗址在今临汝镇一带,这里世称“两山夹一川”,其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自古是通往荆楚的要塞。东汉时,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隋大业初曾置马牧于此。由荆襄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大谷关遗址在今偃师寇店乡水泉村,是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洛阳记》说:“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谷纵深15公里,深谷两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丛生。此谷为洛阳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此关东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风山等,峰峦起伏,形势天然。战时这里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为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   轘辕关遗址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少室山上,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其南边的鄂岭口,又有一关,为宋时偃师县知县马仲甫庸工所凿,道路轩敞,人便其利,当地人称鄂岭口,也叫新轘辕关。   旋门关遗址在今河南荣阳汜水西南十里铺一带。东汉以成皋旋门关为京师雒阳东面的第一关。班昭《东征赋》中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即指此关。洛阳向东过此,即无扼塞可以据守。   孟津关亦称河阳关,在洛阳北。遗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马五里处,距孟县南十八里的黄河河心,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盟渡河处,亦称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晋丰乐亭侯杜预曾在这里架起黄河上第一座浮桥,称“河桥”。北魏又置河阳三城于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上,历代为洛阳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小平津关遗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园村的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仅次于富平津(孟津关),故名小平律。 此外,洛阳西还有潼关,东有虎牢关,北有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和轵关(河南济源县西)等。这些关隘同为洛阳门户,设防守卫,使洛阳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文章TAG:洛阳八关洛阳  洛阳八景  八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