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医五脏天干地支相生相克歌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庚辛申酉为金!壬癸亥子为水!甲乙寅卯为木!丙丁巳午为火!辰戌丑末为土
给你个图
相克: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子水,未戌土克亥水。 相生:亥子水生寅卯木,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丑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子水,未戌土克亥水。和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丑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

中医五脏天干地支相生相克歌

2,五脏六腑

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呢?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五脏六腑

3,中医说五脏看七窍指的是什么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内经》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心开窍于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实际上,心气足,不仅能保证舌辨五味,舌头转动灵活、说话流利顺畅也有赖于心神的健旺。通常来说,舌色红润即表示心之气血充足 心主血脉,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因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淤阻,则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语言障碍,说不清话。 肾开窍于耳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就会听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还经常会有耳如蝉鸣的现象。 另外,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补补肾气。 肝开窍于目 肝开窍于目,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肺开窍于鼻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说,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其实,“肺主气”的功能除了会影响呼吸,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 临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脾开窍于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之处,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 此外,饮食口味及食欲也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五脏的病变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心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实际上,心气足,不仅能保证舌辨五味,舌头转动灵活、说话流利顺畅也有赖于心神的健旺。通常来说,舌色红润即表示心之气血充足。心主血脉,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因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淤阻,则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语言障碍,说不清话。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就会听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还经常会有耳如蝉鸣的现象。另外,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补补肾气。肝开窍于目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说,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其实,“肺主气”的功能除了会影响呼吸,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临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脾开窍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之处,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不过要提醒的是,尽管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但临床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以上介绍了通过七窍变化辨别五脏是否健康,大家不妨学学一下,当发现七窍突然出现异常变化,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中医说五脏看七窍指的是什么

4,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四诊 一、诊色歌 伍色辨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微甚清浊,散抟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伍色主病,宜细分认。青主寒瘀,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颧红如妆,证属戴阳。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让钐熏,寒湿阴黄。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bai2 er2 wu2 hua2 _tuo1 xue4 duo2 qi4 _)黑主肾虚,寒痛饮瘀。面色黧黑,肾阳虚衰。黑而忓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汪。淡白瘦薄,气血辆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绛色深红,亦主热征。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舌主病,寒热之分。紫绛忓枯,热微伤津。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阳郁,痴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坚敛苍老。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轻易辨识。胖嫩淡白,脾肾阳虑。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拼车是否合法 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辆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热炽。 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微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有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热灼伤接爆阴亏已极。 颤抖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歪邪一侧,风中经络。 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宗凝筋脉,疫浊内阻。 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苔白舌红,风温初染。 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苍白燥裂,津液暴伤。黄苔主病,属里属热。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苔灰而忓,热炽津伤。 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苔质厚薄,主邪浅深。 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润泽正常,津液未伤。 燥舌主病,热微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苔黏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辆伤。苔薄渐厚,邪盛病进。 拼车是否合法 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三、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汹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汹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汹。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江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蠌瀣,结肠者亡。霍乱之侯,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嗽脉多浮(sou4 mai4 duo1 fu2),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文章TAG:中医五脏口诀大全中医  五脏  口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