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地震科普馆的内容丰富

整个展览馆270平方米,展厅100平方米,通过参观地震科普馆的图文厅、仪器陈列厅、地震影视等,维歇尔地震观测仪。

上海地震科普馆的内容丰富

2,关于地震的科普文章起什么题目活泼点呢

应选择震后暴雨的活泼点:仔细看看“震”字,我们会发现它的上面就是“雨”。中国的文字观物象形,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发展这个字的时候,就从没把“雨”头去掉,这是否就意味着从远古至今,地震和雨就有着明显的关系呢? 雨,恐怕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天气现象了。天气变化主要是与天气系统有关,但也常会因为局地的环境因素,引出特殊的天气现象。研究表明,当地震发生之后,引发地震的地下能量在震后短期内是会对降水产生影响的。 地震后产生的大量的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会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粉尘、微粒,这些粉尘和微粒就是形成水滴最好的凝结核;而地震巨大的冲击波,在震动大地的同时也不断向空中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同样强列扰动震区上空的空气,使震区上空大量的凝结核与水汽分子不断碰撞,充分结合,当这些水滴增长到空气托不住时,一场地震后的大雨就降临了。其实,我国古代所谓的擂鼓求雨,就是利用空气震动,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扰动,使得水汽分子充分碰撞结合增大,从而形成降水。
地震来了怎么
会呼吸的痛~~哈哈哈

关于地震的科普文章起什么题目活泼点呢

3,以地震科普写一遍作文

地震 在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死了十万余人,让人们悲痛欲绝,自己的亲人永远的离开了自己。从那以后,人们决定“死者安息,生者奋斗。”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受大地震的影响,2008年10月10日凌晨29分,在四川生自贡市大安区与威远交界的地方发生了M4.1级的地震,这次地震虽说不大,但是人们的安宁生活囿被浓厚的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到了晚上,人们都不敢睡觉,还怕地震来了跑不掉。“但是灾难无情,人有情。” 10月11日,我们学校组织了地震来了怎样逃脱的模拟演示,学生们都认真的学习着,为防震做好准备。据电视上的专家说我们自贡处在一个比较平稳地带,发生4.1级地震很罕见,但是自贡是不可能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在说自贡的防震减灾局具有抗7级地震的防震措施,就算地震来了,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做好了准备,不管地震来没来,我们都会全力以赴。 08年是一个奥运年,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在这一年中死了许许多多的人,但是我觉得他们死的很光荣,因为有些人是为了英勇救人而牺牲的。我非常感谢这些在“5.12”大地震中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人,你们是英雄,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为我们,为了你们的亲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自然灾害是我们挡也挡...

以地震科普写一遍作文

4,举办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有何重要意义

2018年7月28日,以“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在河北唐山召开。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0个。首届地震科普大会主要是总结近年来中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经验,分析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形势新要求,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以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表示,中国要认真组织制订和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取自建与社会共建相结合的机制,建成一批集研学、参观、体验和训练于一体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品牌:“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要动员学校、企业、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防震减灾的科普,充分利用科技展览馆、数字科技馆等公共资源开展防震减灾的科普。”郑国光还提出,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0个、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0个的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与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普阵地体系,实现各具特色、大中小相结合的科普设施网络城乡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防震减灾科普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白希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防震减灾的了解,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他以去年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为例说:“防震减灾的科学素养也是公众、公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九寨沟地震发生以后不到48小时,我们就一起推出40多篇科普的作品,浏览量2天之内达到5600万人次,这是过去的大喇叭、站、栏、员解决不了的,对于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本届大会期间,主办方还推出首届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决赛、唐山地震博物馆科普展馆开馆、地震科普展、地震科普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

5,一篇关于四川地震的科普小论文400字左右内容包括何谓地震

四、减轻人为灾害的对策   历史地震的惨痛教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遭遇未来地震袭击时,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人为灾害,在地震时恐怖的一瞬间,真正做到临震不乱,随机应变,审时度势,保命求生。 (1)、单位减灾对策   单位及社会团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对减轻地震灾害至关重要。   1、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3、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4、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5、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造成不应有的灾害。   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予未然。 (二)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落实家庭应急对策,对抗震防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2、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3、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4、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5、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或出现大量宏观前兆异常震情十分紧张时,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蜡烛、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作用。 (三)个人自救对策   在地震发生时的短暂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正确与否,是减少人为灾害的关键。   1、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   3、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   4、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   5、在岗人员,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   6、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6,800字地震科普知识征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7,地震科普征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袱掸递赶郛非店石锭将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生命重于泰山  今天我们全体同学认真观看了《防震知识》的光盘,使我对生命重于泰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仔细的聆听了一个小细节:不要为了自己的东西就随便跑向危险的地方,东西没了,可以再买;如果生命没了,可就什么也没有了。我边听边想:说的确实有道理,但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事呢?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那一次危险的情景。  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匆匆忙忙的,过马路的时候,由于自己粗心大意,慌慌张张,一不小心把我心爱的水杯掉落,滚在了马路中间。我顿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在这危急的关头,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忙跑去,弯下腰来把“躺”在马路中间的水杯捡了起来。正好这时侯有几辆小轿车向我奔驰过来,只听咔嚓的急刹车声,吓的我摒住了呼吸,脑子里一片空白。在司机师傅的责骂声中,我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于是,我紧握杯子拼命地向马路边跑去,回家了我的腿还发软。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如果不是司机师傅反应快,如果不是……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  看了《防震知识》,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使我恍然大误:天灾人祸是人们预测不到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生命重于泰山啊!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珍惜我们的生命,保护我们的身体吧!

文章TAG:地震科普携手同行地震  地震科普  科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