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对手——孙权对张辽也是非常畏惧,多年后,孙权率军又与张辽对抗,当时张辽生病,消息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仍然对下属诸将劝诫。公元208年,曹操赤壁之战新败,孙权立即领兵北上,结果围困合肥几个月就是攻不下,孙权就知难而退了,孙权为什么总是亲自攻打合肥,首先是因为合肥乃是军事要地;其次在于孙权威信较低一生无军功;最后那就是孙权轻敌。

1、三国合肥之战,张辽800死士破孙权10万大军是否真实发生过?有什么依据?

三国合肥之战,张辽800死士破孙权10万大军是否真实发生过有什么依据

逍遥津一战,当然是真的。按《张辽传》本传的记载,建安二十年(215年),张辽在逍遥津打得很英勇是真的,但也绝对不是800破10万这样夸张,例如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就曾抵达过逍遥津,观看张辽奋战的地方,感慨了很久。《三国志·张辽传》: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张)辽战处,叹息者良久,战争中的对手——孙权对张辽也是非常畏惧,多年后,孙权率军又与张辽对抗,当时张辽生病,消息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仍然对下属诸将劝诫: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在魏人鱼豢所著的《魏略》中,写道: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

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江东小儿啼,恐之曰:‘辽来,辽来!’无不止矣。可见张辽的威名在江东深入人心,但是张辽以“800人破10万”的梗,是出自曹丕诏书。时间是黄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两人在合肥逍遥津之战的战功,下诏褒扬两位,并给他们的子嗣封侯,《三国志·张辽传》:(黄初)六年(225年),帝(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当然这诏书的内容,对张辽的褒扬,是有水分的,没有交待逍遥津之战的种种细节,“800人破10万”的具体情形是:孙权率十万大军包围合肥城,乐进、李典、张辽等人只有3000人守城,形势危急。张辽招募了800人的敢死队,在第二天清晨和自己一同出城冲击孙权的军营,

张辽身先士卒,勇猛非凡,吴军将士根本无法抵挡张辽的攻势,张辽在此战中斩杀数十人,包括两名吴军将领(其中一人可能是陈武)。张辽甚至冲杀到孙权的麾下前,孙权吓得带着众人登上高地,让士兵举着长戟防守,张辽在高地之下,挑衅孙权,让他下来交手,孙权根本不敢动。等到孙权其他军营的援军赶到,便把张辽的800勇士严严实实地包围几层,张辽率亲兵数十人冲杀吴军,杀出一条血路,得以脱身,

然而剩下没有脱身的将士在后面高呼:“将军不管我们了吗?”张辽听到后,转身又杀回去,把剩余的士兵救出来,这场恶战才结束。张辽等人是从早上开始,一直杀到中午,孙权的军队无人能敌,士气全无,所以孙权在合肥城下呆了十多天后,觉得没意思,才宣布撤军。综上曹丕诏书夸赞张辽,并不是说800人能杀退10万人,实际情况是:张辽率800人的敢死队杀得孙权等人丧失斗志,无奈撤军,

2、张辽的战力如何?孙权在合肥之战中能占到便宜吗?

本人回答有一些猜测成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张辽早年追随吕布,与臧霸,高顺等人共同作战,《汉末英雄记》有一段:“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由此可见,吕布主力陷阵营很可能是配备了精良马鞍和铠甲的重甲兵(兵种未知),我由此估计张辽对于骑兵的运用肯定颇受吕布和高顺的影响。

再说其扬名立万的合肥之战,当时曹操残部已经都撤往北方,留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并未完全困守城池,而是选择适当时机主动出战。而孙权当时的部队组成并不清楚,但按照东吴军擅长水战的情况来看,确实骑兵质量并不高,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步兵。那么再根据当时的结果来看,东吴前军虽然占据人数优势,但是一触即溃,以此可以猜测,张辽手中是有一定高质量骑兵和步兵,并且他知道如何训练他们,而东吴军队在文献中记录数量占据压倒性优势,却大败而归,说明要么参战军队真实数量严重缩水,要么质量太差,或者兼而有之,否则孙权当时完全可以在绝对优势下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低风险方案推进。


文章TAG:合肥  之战  张辽  孙权  领兵  孙权合肥之战张辽领兵多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