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日山在什么地方

连云港市赣榆县

抗日山在什么地方

2,抗日山的介绍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抗日山的介绍

3,连云港抗日山在哪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夹山乡王洪村
在赣榆县 班庄镇!汪洪村上边!

连云港抗日山在哪

4,抗日山的内容简介

抗日山濒临黄海,背依沂蒙,是抗战时期中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安葬800位烈士忠骨,碑刻3576位烈士英名,是一座由血肉和信仰铸就的丰碑。从1941年到1944年间,八路军115师、山东滨海军民冒着枪林弹雨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兴建抗日山烈士陵园,创造了敌后抗战史上一大奇迹。王成章所著的既有艰苦卓绝的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深情,也有战地浪漫的爱情。《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结构宏大,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真实、艺术、全景式地再现了滨海军民8年抗战的峥嵘岁月,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5,有一部电影叫抗日山他是讲说的

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新地雷战之神勇小子

6,抗日山高多少

抗日山风景区,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1]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景区占地2000多亩,依山而建,大小景点有20余处。主体景观抗日山烈士陵园依山而建,气势恢弘,景色秀丽,巍巍壮观,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2]2016年9月28日,抗日山风景区因交通不便、停车管理混乱、游客中心功能设施缺失不全、厕所及整体卫生环境脏乱差、安全巡查不到位、智慧景区建设迟缓、旅游商品无特色、重点整治工作开展不力以及日常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原因,被降低为国家AAA级风景区。12月5日,国家旅游局通报,抗日山风景区被摘牌

7,抗日山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8,抗日山游记作文

抗日山游记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和我二姨一家一齐去抗日山游玩。早上,我们乘坐公交车到抗日山,路上车水马龙,我想他们也是去抗日山的吧。到了抗日山,我迫不及待地要爬上去,谁知抗日山高的很,爬了好久也没爬上去,因为体力消耗过大而落伍了。从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急,否则不仅完不成任务,而且还很慢呢!我们继续向上爬,终于爬到了平地。可是,山还有好多路没爬呢!平地的周围有一些迎春花开得正艳,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往上爬了。爬到了两块石碑前,上面都刻着字,虽然字记不清了,但我知道它是对日本侵略中国所写的控诉。我们又爬呀爬,终于看的到山顶了,我鼓足劲,一口气跑到了山顶,在这里俯视群山,是多么的高兴呀!我们要回家了,我们又找了一条路走了下去,快中午了,我们在草地上吃了带的食品,真像一次野餐啊!我们走下了山,搭了车子回家了。回到家,我想:祖国的河山这么美丽,一定不要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9,从连云港新浦区去抗日山坐什么车票价多少要多久到

到苏欣快客坐赣榆专线12元,到赣榆北站坐到夹山的车约6元,大概这样
最佳答案:新浦汽车总站 乘坐新浦-夹山 的班车,直接到抗日山下 一个半小时!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0,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冠名的山峰坐落在哪两省交界处它原名叫做什么

  抗日山烈士陵园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images/2005-08/23/jstk3b823b0E.JPG  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冠名的山峰。它原名叫做马鞍山,坐落在黄海之滨苏鲁交界处的赣榆县西部。从1941年至1944年间,滨海军民曾4次在此兴工为死难烈士建碑建碣,此山遂改名“抗日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了抗日山,来到了安放着800余位烈士忠骨的陵园,追寻当年烈士们的足迹。  他们在去革命圣地的途中倒下  在烈士陵园的第3坡段,有一座圆形石砌公墓。墓前为3联式长碑,中碑正面题“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东碑为新四军军长陈毅题词“浩气长存”,西碑为八路军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碑阴由滨海军区政治部所撰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记载了一场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  1943年3月16日,一艘5桅木船由苏北盐河口起锚,扯起风帆驶入黄海。船上乘坐的是新四军3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率领的51名团以上干部。他们计划取道海上,往北绕过连云港日寇封锁区,在赣榆县的柘汪口上岸,再经山东转赴延安学习。  第二天拂晓,当船经连云港以东海面时,与日寇巡逻艇遭遇。敌艇气势汹汹地靠近木船,鬼子和翻译就要登船盘查。此时,彭雄参谋长果断指挥,先发制敌。瞬间,驳壳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敌艇慌忙后退,与我木船拉开距离,用机枪向木船猛烈扫射。由于新四军干部队轻装上路,只携带短枪和少数手榴弹,以木船对汽艇,且孤舟无援,一场装备悬殊的恶战在海上展开!被敌人雨点般子弹击碎的船板和浪花一起飞溅。木船上不断有同志负伤、牺牲。彭雄、田守尧指挥大家奋勇还击。激战中,彭雄参谋长胸口中弹,脚也受了伤,被背下舱内包扎。这位在长征中强渡金沙江、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的英雄此刻依然镇定果敢,指示大家: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敌人拼到底!田守尧让大家把所带文件全部撕毁扔进海里,作好最后的准备。同志们互相鼓励:敌人胆敢登船,就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战斗从拂晓持续到下午,敌寇始终不敢再靠近木船。双方几度对峙。木船凭借风力,边打边走,在驶到赣榆以东黄海小沙东海面时搁浅。大家相互搀扶下船涉水登岸。追赶的3艘敌艇疯狂集中机枪火力封锁,又不断有同志倒下,海水中留下一条条鲜红的血痕。彭雄参谋长、田守尧旅长等16名同志在这次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其余同志在闻讯赶来增援的八路军滨海区部队接应下登岸获救。  他是德国记者也是我们的战士  凡是来到抗日山的人都会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一位国际友人的名字——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希伯的纪念碑在陵园的第4坡段,为花岗岩雕制的子弹型建筑。碑上刻有罗荣桓、黎玉、肖华所题的挽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碑左另有一大理石卧碑。碑文记载着希伯不朽的生平。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希伯越过日本侵略军的多道封锁线,由苏北到达山东省滨海区抗日根据地,进行随军采访。1941年11月初,日寇纠集了5万余众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扫荡”。在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中,部队经常连续行军,一天要打几次遭遇战。部队首长考虑希伯的安全,几次决定护送他到安全地带去,都被他谢绝。11月5日,日军3万余人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向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师部驻地合围,情况十分危急。在罗荣桓政委指挥下,我方领导机关出其不意,趁夜暗朝着敌人大本营临沂方向突围,结果一枪未放,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安全转移。希伯亲自参加了这次突围,并不顾连夜行军疲劳,赶写出通讯《无声的战斗》,发表在《战士报》上,盛赞八路军作战勇敢神奇。  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2梯队在沂蒙山区的大青山与日寇遭遇。日军一个混成旅将我2梯队重重包围。当时我方正规兵力只有115师一个连,其余是抗大1分校的学员、一些地方干部和民兵。大家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希伯这时候也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他暂时放下笔,顽强地持枪射击敌人,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44岁。  赣榆县因他而更名  登上山腰高处的第5坡段,记者在符竹庭将军的墓前长久肃立。这是一座用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筑。墓前铜像是熔炼30余公斤子弹壳铸成的。  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的名字在赣榆一带几乎妇孺皆知。他身经百战、忠勇果敢、富有指挥天才,滨海区抗日根据地的每次著名战斗都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尤其是1943年11月,他成功指挥了赣榆战役,成为抗战中我军敌军工作的一朵奇葩。  当时日军上村旅团长密令赣榆守敌、伪军旅长李亚藩配合日军“扫荡”滨海区,妄图打通海州至青岛沿海公路。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主持制定了“军事打击、政治争取、里应外合、全歼敌人”的作战方案,并亲自负责敌军工作。11月19日深夜,攻城时机成熟。他和司令员陈士榘亲率军区主力和地方部队埋伏在赣榆城外。等内线打开城门后,他紧随突击队冲进城,在城楼坐镇指挥。这次突袭十分成功。还未与敌正式接火,我军就迅速俘获敌伪3营营部和8连全部,全歼伪警察局。等敌人清醒过来组织抵抗时,已被压缩在城西伪旅部的中心炮楼里。符竹庭在发动攻击前展开有力政治攻势,两次派人给躲在炮楼里的伪旅长李亚藩送去劝降书,组织干部战士向敌人喊话,又下令连发两炮,炸塌敌炮楼顶部,令敌军人心浮动。在我军政治攻势下觉悟的伪军团长黄胜春押着企图诈降待援的伪旅长李亚藩走出炮楼,1600多名伪军也下了枪栓,列队投降。敌军从旅长到伙夫、马夫,或被俘、或被歼,无一漏网。1943年11月26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在显要位置报道了我军胜利攻克赣榆的消息。  日伪军在赣榆惨败后恼羞成怒,接连派兵报复“扫荡”。1943年11月26日早晨,日寇纠集驻新浦、青口之敌,偷袭我滨海军区机关驻地。符竹庭率部队反击,很快粉碎了敌人袭击。令人惋惜的是,符竹庭在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于当日牺牲,年仅31岁。为了纪念符竹庭,赣榆县曾更名“竹庭县”。

11,为什么抗日山烽火还没上映

还没通过审核,或者是审核通过正在等着放映抗日山烽火,本片由著名导演高捷远执导,著名演员任希鸿主演,时长90分钟,总投资158万元。计划8月26日杀青,9月2日前完成后期制作。
搜一下:为什么抗日山烽火还没上映

12,抗日山的名子由来

  图为学生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韩 振摄  汽车蜿蜒前行。远远地,望见山顶上一面红旗迎风招展。再近些,依稀可见,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站立着一名威武的战士,一手高举红旗,一手紧握钢枪,眺望着远方——那是祖国的海疆,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70多年前,因为这座碑,成就了这座山;70多年来,在人们的心中,这座山就是一座碑。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是沂蒙山余脉在黄海之滨甩出的一个尾巴,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和滨海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冒着枪林弹雨为自己的战友修建烈士陵园。1634座烈士墓,3576个烈士英名,真实记载了一个个苏北鲁南军民同仇敌忾、热血杀敌的抗战故事。  一  城西镇仙修铺村。绿油油的小麦已经抽穗,村头上,一两名妇女正在侍弄菜园。当年打鬼子的事,89岁的刘昌顶老人历历在目。坐在小院里,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回了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  1941年到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赣榆地处青岛与南通之间,要在此阻止日军南下北上会合,这项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日军占领赣榆后,从县城青口到沿海各村镇盖岗楼设据点,封锁海岸线,围困沂蒙山区。为了尽快在滨海地区插入敌后,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的指挥下,与山东纵队2旅配合,打响了青口奔袭战。  有记载:战斗异常激烈,持续6天5夜,我军告捷,攻克10多个伪军据点、击溃3个团伪军、缴获大量粮食衣服枪支弹药。青口奔袭战,打破了敌人的海上封锁,打通了我华东与胶东的联系,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刘昌顶和战友们的任务是打青口、朱堵一带的日军岗楼。打仗之前,上级部队就送来弹药,子弹少,每人一二十发,手榴弹每人五六十个,缠在身上两三圈,还要带上两天的干粮,死沉死沉的。炸药有的用布裹起来,有的装在洋铁桶里,都是晚上打。  “条件那么艰苦,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胜仗?”  “为什么?共产党依靠群众,俺熟悉地形,哪高哪低,哪能藏身哪有河,清清楚楚,都是晚上摸黑打。”刘昌顶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还有一条好,负伤的、牺牲的战友,没有被撂下的。哪怕晚上到敌人阵地上偷,也要把战友的尸体背回来。”  二  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滨海军区决定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抬石背土,周边村庄的石匠们出工出力。日军“扫荡”干扰,物资短缺,但这都没能阻止滨海军民修建纪念塔的脚步。  一天,正在党校学习的山东纵队2旅4团团长武中奇,被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召了回来,任务是书写碑文。没有大号毛笔,用几十根苘扎起来,一气呵成“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铁骨铮铮的大字。  雨过天青,白云悠悠。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巍然屹立。“天圆地方”的纪念塔,高14米,由大理石砌成。“纪念塔的厚重,无疑是中国人民气节的厚重!”在刚刚从敌人手中夺回的土地上建塔立碑,这个举动无疑宣示着不可撼动的意志:保家卫国,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194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来到赣榆大树村,得知此事,就更加坚信滨海抗日根据地一定能够壮大。  纪念塔往下走,是用石头垒成的抗日烈士纪念堂,仿照延安窑洞的样式,表达当时滨海军民远离延安心向党的革命情怀。纪念堂内,花岗岩石碑上,密密匝匝地刻着先烈们的姓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硝烟炮火中奔跑搏杀。  将士同心,生死相守。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将军墓的南面镶着他的铜像,那是战士们用30多公斤子弹壳铸成的。将军面容英俊、目光刚毅。这位江西广昌的“小鬼”,15岁参加红军,16岁入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屡建奇功。1942年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时,将军曾说:“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一语成谶,第二年,符竹庭以身殉国,时年36岁。  这是一座16人合葬的公墓,东碑为新四军军长陈毅的题词:“浩气长存”。西碑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世榘的题词:“英灵千秋”。  1943年3月,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小沙东黄海海面,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一场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打响了。新四军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人壮烈牺牲,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妻子陈洛连等4位女同志。时年29岁的彭雄牺牲时,同行的妻子得以幸存,当时已有5个月的身孕。  得道多助,正义必胜。山腰上,两座国际友人的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德国共产党员、战地记者汉斯·希伯,一位是从侵华日军战俘成为八路军战士的日本人金野博。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为正义献身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被人们铭记。这里何尝不是他们的故乡?  一个炮筒造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1942年至1943年一年间滨海根据地军民的主要战绩:参加大小战斗1128次,击毙日军689人,击溃伪军6000余人,缴获大炮7门、步枪4254支……  刺刀、炮筒、手榴弹、子弹,这些特殊形状的建筑,承载着闪烁寒光的记忆,又透露出抗战时期独特的战争美学。它们静静地讲述着一段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这些都是历史,也是昭示历史进步的教科书。  三  暖风拂面,紫荆花开。历经多次整修扩建,抗日山烈士陵园亭塔耸峙、古朴肃穆,已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亮说,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苏北、鲁南等地各界民众20多万人前来扫墓,凭吊忠魂。  本报采访小分队向烈士们敬献花圈,鞠躬致意。一旁路过的瞻仰者也驻足肃立。  三个青年人正拾级而上。你们从哪里来?为何而来?中间那位姑娘嫣然一笑,她家就在山下,从小学起,每年迎春花开的时候学校都组织来扫墓,后来出去上大学了,再后来到南京工作了,但只要回到家乡,就会上山走走,因为,这山上有一种纯粹的东西,叫你安静,能告诉你为理想奋斗,为爱情厮守,是多么酷的事!  登高远眺,满目葱茏。昔日光秃秃的山陵建成采摘观光园,老石匠的后人们正忙着搞石雕赚钞票。当年小沙东海战的那片滩涂上,像按了快进键似的翻着片儿,出海的渔船已经靠港,石化厂加紧生产,游艇生产线投产,电子商务园区忙着招商,沿海高速路贯通南北,沿海铁路一天天延长,城里乡里的人们都爱上了广场舞,全家老少开着汽车去吃喜酒……  很难忘记那一幕:刘昌顶老人拄着拐杖,执意要把我们送到路口,反复念叨,共产党真了不起,你看,家家住楼房,哪能料到老百姓过得这么美,抗日山上的战友们要能看到这一切该多好!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饮水思源,继续奋斗,明天会更好。

13,抗日山用英语怎么说

Mountains of Anti-Japanese the Mountain of Anti-Japanese Anti-Japanese Mountain(s) 呵呵,仅供参考。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

14,连云港抗日山简介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陵园简介: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西部夹山乡(现属班庄镇)王洪村夹谷山南端。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抗日山风景区,主题景观抗日山烈士陵园是在抗日山战争时期,在纷飞的战火中兴建的。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抗日烈士陵园。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年,又拨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陵园现占地600亩,分为东西两大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并跻身“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行列。200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介绍第一坡段,主要是陵园大门和纪念广场,占地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纳1万多游人,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一些大型集会、纪念活动等,就是在这片广场上进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第二坡段,座西朝东,1973年11月建成,建筑面积795平方米,2001年续建450平方米。门额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馆内藏文物65件、书画150件,重要文物复制品52件,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合影,罗荣桓、徐向前、宋任穷、肖华、谷牧、陈士榘、刘西元与符竹庭的合影,彭雄、田守尧、朱爱周等烈士的遗像,杨得志、唐亮、王六生、刘西元、周贯五、梁兴初、李执中、刘白涛、华诚一等领导人所题诗、词、挽联。小沙东海战烈土冢 第三坡段,建有小沙东海战烈土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其两侧,分别有陈毅元帅(东首)和陈士榘上将(西首)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背面是当年滨海 小沙东海战烈土冢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里面安葬着彭雄、田守尧等16名新四军团以上干部的遗体,1943年3月,我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夫人陈洛莲、张池明将军的夫人张明等4位女同志。彭雄等同志牺牲后,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三师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 第四坡段,分别建有两块造型独特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同志和金野博同志而立的。汉斯.希伯同志纪念碑立于1944年,背面有罗荣桓、肖华、黎玉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 国际双碑血染沂蒙。”他是德国人,出生于波兰,是一位新闻记者,一生曾两度来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抗日热潮,深受鼓舞的希伯同志携夫人秋迪女士再次来到中国,以笔作为武器,无情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抨击国际上的妥协政策,他曾先后去华中新四军驻地与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唤起了国际上热爱和平人士的极大同情和赞扬。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941年11月,希伯同志在随队采访途经山东大青山时遭遇敌人扫荡,壮烈牺牲,年仅44岁。他被誉为身穿八路军军装同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个欧洲人。 金野博同志是日本本州岛秋田县人,原是侵华日军,1939年应征来华,被俘后经我方说服教育,逐渐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的强盗面目,反戈一击,加入了日人反战同盟,担任日人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后来到滨海区工作,1944年夏天受伤被捕,被日本宪兵司令部秘密杀害于青岛。符竹庭将军墓 第五坡段,建的是符竹庭同志的六角石墓,墓高5.2米。墓正面镶嵌着符竹庭同 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志的彩色铜像,两侧有罗荣桓、黎玉、肖华,原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高赞非等人的题词以及滨海区党委撰写的《竹庭悼文》。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第六坡段是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敬献的碑文。塔基座为五面;每面镶嵌着记录牺牲烈士的英名和战绩的石碑。抗日烈士纪念堂 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纪念堂,为193.5平方米的一层建筑。纪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锥体纪念柱,柱高4.15米,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所立。正面题:“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东面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西面为《抗日烈士英名录》。 抗日烈士纪念堂是抗日山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建于1942年,是仿延安窑洞式建筑,表达了当时军民远离延安心向党的革命情怀。纪念堂内有26位国家领导人和将军的碑刻,他们都是曾在赣榆战斗过、生活过的老领导,其中军队干部均是在1955年至1965年期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老首长,其中包括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肖华、谷牧、陈士榘等革命先辈。纪念堂两侧的长碑上刻有1300多位烈士的英名,上面还有现今在世的“活烈士”,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争频繁,伤病员统计工作难免有疏漏之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 第八坡段,位于山顶,建于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纪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塔顶 抗日烈士纪念塔部分是如真人大小的塑像。塔正面题有“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东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和《抗日五年主要战绩》,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录》,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纪念塔西侧是烈士纪念亭;用花岗岩砌成,高7.9米,六角。 在抗日山的最高处有一块天然巨石,形似马鞍,所以叫“马鞍石”,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也就得名于此,“马鞍石”三字是武中奇先生亲笔题写。 2002年,为了纪念抗日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赣榆县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新扩建了碑廊、停车场、国防园、书画展厅、抗日山纪念馆等景点,同时还对整个陵园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新增花草树木60余个品种。

文章TAG:抗日山抗日  抗日山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