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广东话,题主的意思应该指的是“粤语”吧。唐朝的长安,大街小巷都是贵州话,官话的作用类似今天的普通话,就是让全国的人能够互相交流,当然由于传播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官话在职能行使上是远远不如普通话的,基本上只局限于上层阶级和士大夫,而这些人,都是识字的。
1、唐朝鼎盛时期,官方语言是哪里的方言?
唐朝时期的官方语言是贵州话。你不要忙着惊讶,我有证据,证据在日语里。确实的说,有些汉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与当时的汉语标准音很接近,这就是证据,因为,唐朝汉字进入日本,日本自然就按照唐朝的标准音来读。总不会按今天的普通话来读汉字吧,就拿世界这两个字来说吧。普通话是shijie,贵州话是sigei。日语里怎么读呢?sigai,
你看日语发音与哪个更接近?答案是明摆着的。日语的发音sigei当然就是唐朝的标准音,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话,唐朝的长安,大街小巷都是贵州话。东瀛来的谴唐使接触并且学习模仿的就是贵州话,当然,日本模仿贵州话的发音也不很标准,所以把sigei说成了sigai。但是,一个差别是很微小的,就像贵州话与四川话的区别,
2、唐朝丞相广东人张九龄是如何同皇帝沟通的?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我们不必纠结韶关是不是讲白话的,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广东地区的方言不可能跟的白话一样,况且今天的广东方言也不止白话,还有客家话、潮汕话等,韶关市的方言就是比较多样的,有客家话,也有白话,还有土话,至于张九龄讲什么话,根本无从探究。当然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张九龄和皇帝是存在方言障碍的,毕竟一个在岭南,一个在中原,相隔万里,方言差距太大了,如果各讲各的方言,那基本是鸡同鸭讲,谁也听不明白,
这种状况并不鲜见,古人也有明确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规定通行全国的官话。官话的作用类似今天的普通话,就是让全国的人能够互相交流,当然由于传播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官话在职能行使上是远远不如普通话的,基本上只局限于上层阶级和士大夫,而这些人,都是识字的,唐朝的官话规定的非常超脱,因为它是由隋朝初年一帮学者规定的,隋朝结束了西晋灭亡后近三百年的乱世,重新大一统,但南北分裂这么久,官话差太远了,应该重新规定。
学者们本意是想探寻夏商周三代时的语音,但相隔太远,毫无踪迹,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魏晋时期的洛下音为主,可这也跟隋朝隔了三百年,当时又没有录音机,想知道洛下音是怎样的实在太有难度。学者们最终以金陵音为基础(衣冠南渡,带去洛下音,与当地方言融合后的产物),再参考洛阳本地方言(洛下音与胡音融合后的产物),确定了他们还原的魏晋洛下音,并编写入《切韵》一书,至于还原度有多高,谁也不敢打包票,反正这套音系就这么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官话,
3、唐朝人说的是广东话吗?
这里的广东话,题主的意思应该指的是“粤语”吧。答案是:唐朝人说的不是广东话,但跟粤语有联系,大地理馆写的一篇“粤语发展简史”,供您参考:有学者将粤语视为保留了“秦音”“汉音”“唐音”的汉语活化石,甚至认为,粤语的主要来源,恰恰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言。秦人曾将山东六国的降卒、流浪者、赘婿、商人征发到岭南,参加屯垦,并与当地土著糅合杂居,
不过,在秦末汉初,南越国时期,中原的雅言也只在北方移民中流行。等到汉武帝彻底平定南越,并正式设立中央管辖的行政区,有了官方驻军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在文化、商贸上有了更深入交流,最早,岭南,及两广地区的首府是广信城,位于今广西和广东交界处,靠近南岭山脉的西江中游。当时背景下,强势文化是自上而下传播的,粤语的雏形在首府地区首先婚育,然后向更广大区域扩散传播,
秦汉时期,中原闽语土著人杂居想出,相互用混,两种方言的交融中,形成的是原始古粤语,我们称为粤语1.0。汉末天下大乱,三国孙吴政权更进一步地经营岭南,除了北方移民,又有大量来自楚、吴地区的移民,到了东晋十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移民,带来了更多不同口音的人群到江南,而江南地区的人,又有人到岭南充军、屯垦、任职,这些移民人带来的方言,为原始粤语带来更多影响,这一时期中原、江南人带来的汉语,与古越语再次产生化学反应,对原始粤语产生了较大改变,让粤语在词汇、语法、发音上拉近了与中原官话的距离,我们称其为粤语2.0。
文章TAG:方言 唐朝 官方 广东 语言 唐朝时的广东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