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盛赞南阳的《南都行》中写道。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李白到了南阳,立马想到,诸葛亮在南阳躬耕,被三顾出山,而我却无人理会,不禁按剑长啸,愁绪满怀。
1、南阳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在哪里?
白河是南阳人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阳儿女,做为一个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南阳土著,如果连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在哪里都不知道,岂不是相当于连自己母亲的叫什么都不知道吗?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头和尽头分别在哪里一一道来:南阳白河的源头白河虽说在南阳穿城而过,妇孺皆知,但源头却是在洛阳的嵩县境内伏牛山玉皇顶,流经南阳市境内,全长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积12500平方公里,南阳市区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湿地公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南阳白河的尽头白河在流经南阳的南召、方城、宛城区、卧龙区、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阳市,后与唐河汇流成唐白河,自东北向西南前行,约二十公里后注入汉江,汉水又是长江的支流,而长江最终注入的是东海,东海又属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广义来说白河的尽头在太平洋,狭义的讲白河的尽头在汉江,总结:以上就是我对南阳白河的源头和尽头的回答,如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提出。
2、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南阳说”诸葛亮,刘秀在今南阳市,对吗?有何依据?
古南阳郡涵盖今南阳市域,今南阳市领有古南阳郡三分之二辖境,古今”南阳”的中心均为南阳城——宛城;宛城做为古南阳郡城和今南阳市主城,自身就是狭义的“南阳”,史书典籍中南阳与宛城互见的例子不胜枚举。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从来就不是“南阳”,与“躬耕于南阳”无关,今襄阳汉水以北区域(约2千k㎡左右)和南阳周边其它地市部分辖区两汉时属南阳郡管辖,并不影响今南阳市做为两汉南阳郡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主体。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竞相吟诗作对、怀贤咏志之处,更是官修史志记载的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躬耕南阳”是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南阳诸葛庐”做为这一文明印记的历史载体,成为汉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题主的逻辑,”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那现代中国也不是汉朝的中国了,请问:两汉历史为什要纳入中国古代史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
市场经济时代的某地域、群体,为一地之私,用伪学术手段给历史重做“定论”,通过制造历史虚无来消解正史,肢解国人文化、价值、信仰,表面上反映的是历史争议,实际上是道德操守问题。极度不自信,才需要苦心孤诣编织“定论”为自家历史包浆,获取虚幻的存在感,探讨历史,共同抗疫;今值清明,国旗为同胞而降,致敬英雄,共悼逝者!。
3、古代名人游南阳,都用大量诗篇赞美诸葛亮躬耕南阳,怎么会有争议?
谢邀,古代名人游南阳,的确用大量诗篇赞美诸葛亮的忠君,爱民思想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从魏晋建祠以来,无数的达官贵人,骚人墨客在此泼墨挥毫,立碑记事,祠内现存碑刻共四百多块,毫无疑问,武侯祠是南阳极具文化内涵的人文胜迹,然而,很多人有疑问。武侯祠是不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不是刘备的三顾之处呢?首先,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
襄阳隆中属于邓州或南阳郡之说,源于习凿齿,但并不靠谱,刘表曾以襄阳为荆州治所,襄阳应该属于南郡。其次,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说,看来,武侯祠在唐代就有诸葛庐了,这与诸葛亮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一致,另外,正如题主所云,历代名人游历南阳,都会留下关于诸葛亮的诗作,李白在盛赞南阳的《南都行》中写道: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文章TAG:南阳 爱菲堡 红阳 白河 源头 南阳红阳爱菲堡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