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什么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稿,作者先把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就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什么文

2,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 高一语文 课本的一篇课文,学生读了都写什么感想了?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飞向太空的航程 读后感 ,希望你有所收获。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篇一   自从我读了《飞向太空的航程》后,就有许多感受从我心底萌发。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 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聂海胜驾驶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返回了!鲜花簇拥,掌声雷动。航天员,这个响亮的名称让多少人为之向往和憧憬啊!但谁知道他们的背后是多么的艰辛!航天员除了要有献身载人航天事业的理想和信念之外,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航天员还要接受科学严格的训练,第一阶段学习的是基础理论培训。第二阶段学习的是专业技术知识和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航天员的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如果飞船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落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还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这次“神六”安全着落,我想,费俊龙、聂海胜在训练场上撒下了多少汗水啊!第三阶段学习的是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是最重要的训练阶段。首先要学习各种飞行文件,我想肯定比我们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要多得多,难得多,而且这些文件是要带到天上去的,在飞行过程中随时会使用,绝对不允许出一点差错。然后是利用飞行模拟器进行飞行训练,多少个白天黑夜,费俊龙、聂海胜在飞行模拟器上反复地进行练习,做到熟练掌握,配合默契。从2005年3月起,费俊龙、聂海胜就和4位队友开始了严格的选拔训练。“神六”发射前的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被最终确定担任“神六”的飞行任务。于是,2005年10月12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场雪中费俊龙、聂海胜踏上了飞向浩瀚太空的征程!   看看航天员,再看看我们,心中是否还能平静?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这是为我们着想啊!可我们呢,却这儿埋怨那儿埋怨,仿佛被人剥夺了自由一般。而航天员呢,他们在训练中要熟悉太空飞行的全过程,从进入飞船到发射升空、轨道运行、返回和着落,这每一个的环节都要一丝不苟。无论教练对他们多么严格,他们毫无一点怨言,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如果没有艰辛作为代价,成功是不会向你招手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不也如此吗?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原文节选   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拓展阅读:飞向太空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3,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 报告 文学范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语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开头三段是本文的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   本文导语采用了描述和评论相结合的写法。发射场“朝阳辉映”;发射架“耸入云天”;“神舟”五号“乳白色”;“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逼真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①,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②,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③。(①飞天梦想:我国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 传说 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可以说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②几百年:这是从明代14世纪末算起,当时中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载人航天”家,名字叫万户。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但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我国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 故事 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③近半个世纪:从1958年党中央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到2003年载人飞船升空,历时45年。)   从这一段开始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由这个段落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叙述我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交代“神舟5号”成功发射的深层背景。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发射的这颗卫星在今天看来,相当简陋:重约84公斤,星上装备的仪器仅仅是两台信号发射机,而发射机是靠三个传统的化学电池供电,光这电池的重量就占去了卫星的三分之二,且寿命短,发射功率只有1瓦。再从卫星发射的高度来看,轨道的近地点只有215公里,远地点也不过才947公里。但这是从我们这个地球村里走向太空的第一位使者。]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①,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①火箭的发源地:“火箭”最早的含义是“带火的箭”,公元220~265年“火箭”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时代的古籍上。火药发明后,宋代兵家打仗时,就把火药筒绑在箭杆上,点燃引信后,靠火药喷火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这种火箭已具有了现代火箭的雏形。在明朝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中记载了近300种火箭的结构和作用。世界公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两段文字交代了中国航天事业诞生的背景,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到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的志气。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①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①翌年:第二年,此处指1958年。翌,yì,次于今年、今日的,翌年、翌日、翌晨。)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次火箭的设计者为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发射场是一块不毛之地,濒临东海,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发射场条件异常简陋,仅有一台借来的50千瓦发电机。没有步话机,更没有电话,发射场总指挥下达命令,靠扯着嗓门大声喊叫,或者挥动手臂使劲打哑语。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时,没有专用加注设备,用自行车打气筒作压力源;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去跟踪火箭。但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却成功地飞上了天空。它从1959年10月10日开始研制,仅用三个月时间,就造出了第一枚主火箭,不到半年就首次发射成功。]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是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4月25日18点,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83.64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重82.2千克,我国第一颗卫星超过了它们的重量总和。]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①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①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4月,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讨论着中国的飞船。由于时值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当时,我国自己还研制了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还制作了一个全尺寸的飞船模型,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周恩来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以上几段叙述了我国六七十年代航天事业的初步成就。 1960年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步跨进了航天领域,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等条件的限制,载人航天的计划不得不中途搁浅,“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全国人民渴盼的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却因此止步不前。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①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①4位著名科学家:即王大历、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①”。(①863计划:主要包括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其中的第二大领域,简称为863-2领域。)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规划是“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二步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   这两段写“863计划”出台,邓小平英明决策,科学家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停滞了十年的航天事业重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


文章TAG:飞向太空的航程飞向太空  太空  航程  
下一篇
展开更多